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研究-行业产业链、行业简介及分析(一)行业产业链公司处于锂离子电池制造产业链的中游,主要原材料为焦类产品、初级石墨等;公司生产的负极材料供应给电池厂商,并最终应用于动力电池市场、消费电池市场和储能电池市场。
负极材料产业链全景图由于每家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对负极材料的技术指标要求均有不同,因此负极材料行业内公司通常采用“以销定产、以产定购、产品直销”的经营模式,在样品通过小试、中试、大试、小批量和批次稳定性测试程序后,进入客户供应商体系,与客户保持稳定、长久的合作关系,并获得持续的利润来源。
(二)锂离子电池与负极材料简介1、锂离子电池简介电池按工作性质通常分为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
一次电池是不可循环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可以多次充放电、循环使用,如已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
锂离子电池是指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能可逆地嵌入与脱嵌锂离子的化合物作为正极与负极的二次电池。
电池充电时,正极的锂原子电离为带正电荷的锂离子和电子。
带正电的锂离子从正极出发,穿过薄膜后到达负极,并在负极与电子合成锂原子。
电池放电时则完全相反,锂离子从负极材料表面电离为锂离子和电子,其中带正电荷的锂离子从负极出发,穿过薄膜后到达正极,并与电子合成锂原子。
采用不同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不存在差异。
钴酸锂是锂离子电池的一种常用材料,其他常用的正极材料还包括三元材料、磷酸铁锂材料等。
以钴酸锂(LiCoO2)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为例说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具体如下: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说明相对于传统的二次电池(如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充放电性能好、使用电压高、无记忆效应、污染较小和安全性高等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工艺已经趋于成熟,价格逐步下降,同时在国家政策大力助推的背景下,锂离子电池在电池行业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锂离子电池的终端应用包括动力电池市场、消费电池市场和储能电池市场。
2018 年,动力电池受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劲需求带动,销量同比增长46.1%,达65GWh,为锂离子电池最大的应用终端;消费电池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2018 年受消费电子整体低迷的影响,数码锂离子电池销量略有下滑,销量为31.8GWh,同比下降2.2%。
但受益于5G和柔性屏的推出,消费电池市场仍有可观的增长空间;储能电池市场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受益于通信储能行业的发展和电力储能市场的逐步商业化以及磷酸铁锂电池成本的下滑,2018 年储能电池市场迎来可观的增长,销量同比增长36.8%,达5.2GWh。
2、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简介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最重要的原材料构成之一,与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合称锂离子电池的四大主要原材料。
根据高工锂电统计,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材料成本中占比为10%-18%左右。
2.9Ah圆柱动力电池成本结构图方形动力电池成本结构(三)锂离子电池行业分析1、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高速发展随着锂离子电池在消费电池市场得到广泛普及,并在汽车领域逐步得到应用,锂离子电池全球市场规模自2009 年以来始终保持正增长。
2018 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达到约435 亿美元。
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估计与预测(亿美元)2、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是锂离子电池最主要的生产国之一。
2018 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市场产量达102GWh,占全球总产量比重达到53.4%,已连续十年位居全球首位。
过去十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增长约10 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8%。
2009-2018 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与增速(GWh)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中国锂离子电池净出口金额从2013 年的13.90 亿美元增长到2018 年的61.59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4.68%,在进口额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出口额从47.08 亿美元增长到97.71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5.72%。
中国已从锂离子电池的净进口国完全成长为锂离子电池的净出口国,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013-2018 中国锂离子电池进出口数据(亿美元)3、国内锂离子电池产业结构分析中国锂离子电池市场细分占比近年来,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占比持续提升。
以出货量为统计口径,2016 年动力电池出货量占比首次超过消费电池后,继续飞速发展,2018 年占比已达63.73%,远超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市场稳定成为第一大锂离子电池市场。
(1)动力电池异军突起动力电池市场目前主要为新能源汽车市场。
广义的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传统化石燃料作为动力来源,在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与传统汽车相异,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类型。
中国新能源汽车以电动汽车为主,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两个阶段:①产业导入期(2009-2013 年)在该时期,新能源汽车开始在国内发展。
2009 年,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中国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并没有明显的增长,原因是中国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储备不足,难以提供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同时生产成本较高,该时期的国家政策推动主要体现在以“十城千辆”政策为代表的一部分示范性城市电动车推广,涉及的是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领域。
对私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虽然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及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共同发布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0-2012年期间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行为进行财政补贴,但受限于新能源汽车在当时普遍存在的技术不成熟、消费者体验较差的情形,效果并不明显。
201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仅有1.75 万辆,规模极小。
②快速增长期(2014 年至今)2014 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飞猛进。
一方面,经过了多年的技术储备,主流车企已具备规模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能力,新能源汽车的各项技术指标有了明显提升,消费者使用体验大幅提升。
其次,上下游相关产业链也从无到有,逐渐成熟,各种原材料的生产成本在规模效应之下明显下降,进而降低了整车的生产成本。
最后,国家政策助推在这一波产业扩张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在上一轮补贴政策于2012年底到期后,2013 年9 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及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在2014-2015 年继续执行补贴政策。
多重因素助力之下,2014 年成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爆发元年。
2015 年5 月,四部委发布《关于2016-2020 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将补贴政策予以延续,新能源汽车行业继续高速增长。
2017年1月1日,《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通知》开始实施,提高推荐车型目录门槛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进行调整。
受此影响,2017 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未达预期,尤其2017年1-2 月产量低于上年同期。
但伴随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逐步落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自2017 年5 月份起已出现明显的回暖趋势。
2017 年度,中国生产新能源汽车共81.0 万辆,相比2016 年增长达56.7%。
2017 年9月,工信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颁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
该办法规定车企必须满足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要求,并设置了单向抵偿的交易机制:当车企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为负时,车企可通过多种方式抵偿,包括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或平均燃料消耗量正积分进行抵偿;当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积分为负时,车企能且仅能通过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抵偿,不能通过购买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进行抵偿。
该政策的颁布,有利于形成新能源汽车积分的交易市场,并通过市场化的积分交易不断奖励新能源汽车企业,保障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2018 年2 月,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8]18 号),规定从2018 年2 月12 日至2018年6 月11 日为新政过渡期,过渡期间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按照对应标准的0.7 倍补贴,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按0.4 倍补贴,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标准不变,从2018 年6 月12 日起正式实施。
新补贴政策在乘用车方面,主要鼓励高端长续航车型,倒逼提升单车平均带电量,如取消对低于150km 续航车型的补贴,降低对于200km-300km 续航里程范围车型的基础补贴,但对于300km 以上续航里程车型,基础补贴金额不降反升;在客车与专用车市场方面,补贴金额有一定退坡,但与补贴金额下滑相对应的是,补贴发放时间大幅提前。
虽然上述补贴政策存在一定程度退坡,但因终端市场的需求旺盛,并未对新能源车的产销量产生影响。
2018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共122 万辆,较2017 年增长50.6%。
根据高工锂电预计,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到2020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280 万辆,2022 年突破400 万辆,未来四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5%。
2014-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及预测(万辆)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占比稳步增长,2018 年占比已提升至4.39%。
随着新能源汽车不断对燃油车进行替代,新能源汽车市场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动力电池市场异军突起。
根据高工锂电统计,2014 年动力电池市场规模为4.4GWh,占锂离子电池市场的比重为14.86%,2018年迅速增长到65GWh,占比上升至63.73%。
2014-2018 年,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增长约15 倍,预计2022 年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增加至259GWh。
2014-2022 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分析及预测(GWh)(2)消费电池为重要应用领域消费电子市场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
手机市场方面,全球手机产量在2016年达到高点后开始小幅下滑,根据高工锂电统计,2016-2018全球手机产量分别为14.71亿、14.65亿和14.56亿部,2018年同比减少0.61%。
但由于单个手机搭载的电池容量增大,以容量计算的手机电池规模仍有小幅增长。
此外,以华为、小米、VIVO 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厂商在智能手机领域逐步发力,使得国产手机在手机市场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并进一步给国产锂离子电池厂商带来更多业务机会。
同时,5G 网络和柔性屏正在加速推出,预计在2020 年以后将带动新一轮换机周期,带动消费电池重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