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案例
教材简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垂钓羊鱼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好不容易掉着一条大皱鱼,父亲因为不到开放时间而让“我”把皱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道守道德规范的启示。
这篇课文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得到自觉遂守道德规则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舶鱼和放回至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皱鱼和放回鲸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内涵比较深奥的课文,写得是作者在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通过钓鱼-放鱼,从而得到了启示。
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入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对于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
揭题时,引导学生关注“启示”,引导学生先从“钓鱼”入手,体会放鱼过程中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 谨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说到洽河,大家都能很熟悉吧,老师想请大家说说去游玩的经历,划船,散步,美食,钓鱼,直是太精彩了。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主人公,因为一次钓鱼的经历,得到了受益终身的启示。
到底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走入今天的课文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2、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生:钓鱼和启示(板书:钓鱼启示)
设计意图:清新自然的谈话导入,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堂;设计的悬念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读完后,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钓鱼,哪部分写了启示?
生:3-9段写了钓鱼,10-1】段写了启示。
生:1-3写了钓鱼,10-11段写了启示。
2、浏览全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了钓鱼,再写了启示。
生:(补充)还写了放鱼。
教师补充板书:放鱼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钓鱼以及放鱼。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研读“钓鱼”部分:
(1)师:(过渡语)很明显,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
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
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
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1-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读懂了我钓到了以条好大的至鱼。
生:我读懂了这条皱鱼又大又漂亮。
生:……
(2)师:“我”钓到鱼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
划出相关的语
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着重号。
(板书:我父亲)
生:高兴
生:得意
随机指导朗读句子:(板书:得意)
(3)师提问:“我”钓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鱼?我得意什么?父亲得意什么?指导朗读:啊,这样大的鱼……看着鱼鲤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出示课件)师:你想重点突出哪些词?
生齐读。
(4)师:“钓鱼”这部分有关于月夜的描写,写得很美,能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吗?你想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体会到什么?(美、静)
生: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课件出示)句子比较,体会语句的优美:
湖面上溅起了涟漪。
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涟漪。
晚度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
说说最喜欢第几句?为什么?
生答:第三句,因为更详细
生(补充):第三句写得生动、形象。
(5)并有感情朗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
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这一句。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
学生进入课文后,充分体会到钓到鱼后,作者和父亲的“得意”的心情,与后面的复杂心理变化形成对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铺垫。
指导学生对美丽的月夜的朗读,体会当时环境的美、粉。
2、研读“放鱼”部分:
(1)师:(过渡语)在这么美的夜晚,“我”和“父亲”钓到了一条又大又漂亮的大皱鱼,我和父亲都很得意。
但就在我得意的时候,父亲却做了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什么呢?找出来读一读。
生:父亲盯着羊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
指名读,注意读出父亲的话气。
(2)提问:父亲为什么让“我”把鱼放回去?他这样做对不对?
生答:对,因为还没到开放捕捞至鱼的时间。
生:对,父亲在对他的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
生:不对,反正没有人看见。
设计意
让孩子们参与讨论:父亲这么做对不对?从而体会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之严肃。
师:(过渡)同学们,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多令人高兴呀!可是父亲却要
我把它放回去。
如果是你,你舍得放走这条鱼吗?
生齐答:不舍得
(3) 师:你的这种心情,文章中的“我”也有,而旦心情很复杂!读课文“放鱼” 部分4-9自然段,你能体会到“我”复杂的心情吗?划出相关词句,好好读一读,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词句,然后在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流。
生先自学,然后合作学习。
(4) 指名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急切、委屈、乞求
生:“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我大声地争辩着,哭出了声。
生: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直。
这一部分对话较多,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式来读?
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4--8自然段,要求重点突出体验作者心情的词语。
(5) 师:在“我”钓到鱼时,父亲是得意的,而此时……你想到什么问题没有?
生答:不容争辩(教师板书)
齐读:从父亲那……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找出这一动作的描写,自由读一读,读出依依不舍的语气。
(板书:依依不舍)
(6) 出示课件: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哪句更好?
A、我把鱼钩从大皱鱼的嘴唇上取下来,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B、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至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生答:第二句好,因为它形象地刻画出我“沮丧”的心理。
(7) 师小结:谁来归纳一下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请在书上做笔记。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重点是抓住作者“放鱼”的复杂心理变化,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和父亲当时的心情,与刚钓到鱼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而体会到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为下节课的“感悟启示”作好了准备。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始终是关键,我让学生抓住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多读, 有自渎、小组交流读、指名读,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四、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师:在舶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妒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 又把它放回湖里。
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
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 对我有什么启示?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在充分阅读和思考后,学生认识到要做一个遂守道德规则的人,并引导学生思考:你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也就是像作者所说的与那条大鳞鱼相似的诱人的
“鱼',你遇到诱惑时怎么做呢?我相机出示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感悟。
在学校考试时: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在商店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你
在路上:你捡到钱,没有人看见,你
同学们都不在,只有你一个人在教室,你看见同学精致的学习用品,非常羡慕,
学生经过激烈地讨论、交流,从而明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此时,课文难点得以突破,我引用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一个人直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别人没有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作总结,并教育学生积性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
应该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拒绝诱惑,严于律己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升华了主题,也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的。
设计意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受到自觉道守道德准则的教育,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钓鱼得意
急切
放鱼委屈不容争辩
乞求
依依不舍
启示严于律己做道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