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2.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 : ①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
持续稳定的增长; ②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③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 ④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⑤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 ⑥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⑦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⑧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3.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965年,威廉逊发现,经济增长中区域间不 平衡程度的变化呈倒U形,亦即随着时间的推移, 区域间经济发展趋同。1991年又指出,发达国家 的人均收入差距并非一贯如此。
4.评述-尚待解决问题
增长无论处于哪一阶段是否都存在对非均衡 的依赖性?增长对非均衡的依赖性是否存在某种客 观限制?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要求的区域经济发 展差异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怎样判断区域经济发 展差异的合理性?
各种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较稀缺-相对价格高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6.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 相同:都使用相对比较原则来说明比较优势
李嘉图:着眼于商品本身的差异 不同:
要素禀赋理论:引入资本,对导致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作 了深刻、科学的研究,完善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不足:要素禀赋论假设生产要素总量既定不变且得到充分利用, 采用的是短期静态比较分析,缺乏长期动态的观点且把技术 因素视为无差别、相对静止的既定因素,显然有悖事实。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2.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7 年 , 经 济 学 家 缪 尔 达 尔 ( Myrdal ) 提 出 了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 论,认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区 际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是大致相同的,而 且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 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重要问题 ● 区位概念 ● 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内涵 ● 区域经济的含义 ●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
第一节 区位概念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第三节 区域经济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第一节 区位概念
一、经济区位 二、区位单位 三、区位因素 四、区位决策
第一节 区位概念
一、经济区位
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已成 为我国经济研究中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之一。
4.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①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②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体制的转换速度和程 度也不同;
③存在两个相反有互补的梯度差,即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远 远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又要比东部地区 丰富得多;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3)增长极理论
①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把经济空 间划分为计划经济空间、力场作用经济空间和均质经济 空间三种类型,关心的主要是增长极的结构特点,尤其 是产业间的关联效益,而忽略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②20世纪60年代初,罗德温(L.Rodwin)首次提出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②+ ③+ ④
缪尔达尔—赫希曼假说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⑤卡尔多(N.Kaldor) 1970年他提出“相对有效工资”概念,即货币
工资与生产率增长率的比例。 ⑥卡尔多及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的局限性:
都是循环模型,缺乏对初始优势条件的有力解 释; 卡尔多模型中的有效工资概念无法解释生产力 行为如何引起较快增长的机制。
按绝对优势理论,一个没有任何绝对优势产品的地区区域经济学
3.比较优势理论 渊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他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通过分析两个国家在单 一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从理论上证明了比较优势的存在和贸易 的互利性,奠定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二、经济区域
1.定义: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 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 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2.特点(与地理学区域比较): ①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②不能无限划分;
③不是固定不变的; ④开放的,界限是模糊的。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3. 非平衡、非线性的开放系统。 非平衡性:子系统及其单元的功能、作用不是均匀 的。 非线性:各子系统的增长不成比例、系统的整体功 能不可加 性和与之相关的放大作用。 开放性:从外部环境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又向 外界耗散物质、能量,并传递信息;且各子系统是 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封闭的。
第一节 区位概念
二、区位单位
1.定义:指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 成部分,它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
2.内涵:因研究层次的不同而不同 研究工业区—某一工业整体 更微观层次--一个工厂、大楼、公司的业务部门等
3.结论: 区位单位是经济区位的主体因素,是社会经济活动区位布
局的物质实体。
第一节 区位概念
四、区位决策
为追逐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各决策主体将 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 佳的区位。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一、区域 二、经济区域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一、区域
1. 1950年,佩鲁,在《经济空间:理论和应用》中把经济空间 定义为经济变量的结构关系,并并分为:
①统计学上同一或均质的经济空间; ②作为势力场的空间; ③计划经济空间或政策运用的经济空间。 2. 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德维尔吸收佩鲁空 间方法的框架,吸收地理学区域思想,将区域方法分为三类: ①均质区域,即某区域内各变量一致性最大,区际分异最大 ②极化区域,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的异质连续地域,其不同 部分通过围绕区域增长极的相互关联而相互依存。 ③计划区域,是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它为一定的管理目 的而创造,是政府计划、政策的实施地区。
③20世纪60年代中期,布代维尔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认为 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 系,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
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指出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影
响:“极化效应”(polarized effect)和“涓滴效应”(tricklingdown effect)。
二、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 ———区域经 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三、经济增长理论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一、研究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 理论
1.定义: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包括绝对优势理
论、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理论等。
2.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 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成本绝对的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 只有这种产品才应该被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具 备绝对优势的产品。
第一节 区位概念
三、区位因素
1.定布义等:区。位各单区位位进上行区空位间因配素置的的差外异部,约才束决因定素各,如区人位口的分优布劣、,市从场而供才求有、区资位源差分异。 2.埃德加·M·胡佛
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 ①地区性投入:区位上不易转移的投入的供应情况,如
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 ②地区性需求: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 ③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 ④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净收入 不同的区位上,上述四类区位因素不同,其区位利益具 有很大的差别,从而也就决定了各个区位的相对优劣。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二、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 均衡增长理论
1.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
①基本观点:区域差异是均衡机制失灵的表现,而这种失灵
主要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妨碍要素流动的制度性瓶颈。
②缺点:
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视为同质的一元经济,忽视了发展中国 家的区域差异不仅表现为多层次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表现 为多类型的经济形态; 假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已经成熟,从而把要 素流动和经济均衡增长直接联系起来; 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
第三节 区域经济
一、区域经济的含义 二、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区域经济
一、区域经济的含义
1.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 它不仅是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的量的增加和扩张,而且还意 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 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7.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按赫—俄理论,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越来越少,而
南北国家之间的贸易将扩大。然而事实恰恰不然,这现象暴 露了赫—俄理论的局限性,从而也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进 一步发展。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人力资本论、技术要素论、产 品周期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
二、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1.二次世界大战后, 众多发展中国家除了经济上落后、政治 上不稳定以外,区域发展上的不平衡,呈现典型的区域发 展的“二元性”。
2.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想从经济上解决经济增 长和发展的不对称,平衡二元经济的利益冲突,但在调节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上却没突破。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2)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①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以梯度来表示区域间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 平衡的。区域可被分为低梯度区域和高梯度区 域。高梯度区域的产业主要由处于创新阶段的 兴旺部门所组成。
②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转移;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区域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 动力; 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秩序地从高 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