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华小学随班就读教师培训材料

金华小学随班就读教师培训材料

随班就读教师培训材料(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学期)主要内容:(一)听障、视障、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二)个别化教育概念及其意义(三)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及实施一、听障、视障、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一)听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听力障碍是指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感音以及对声音的综合分析的各级神经中枢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而导致听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

1.感知觉方面的特点。

感知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而听觉是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损伤,在学习和日常的生活中主要依靠眼睛观察,导致他们对事物认识既不完整也不准确。

在课堂中我们会发现,听障儿童总是不停的盯着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口型和面部表情的变化,其目的就是通过观察将听不清或听不到的话看懂。

由于长期的锻炼,一般听障儿童的观察力都比较细致敏锐。

2.注意力方面的特点。

听障儿童对一般的声响都不太敏感,而对视觉、触觉、振动觉比较敏感。

例如在课堂中,他们对彩色的挂图,活动的教具比较有兴趣,能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而对于播放的录音,听障学生会因为听不清而分神。

还有许多老师在课堂中有一边板书一边讲解,一边走动一边读课文的习惯,普通学生由于多感官的刺激,能进行注意力的分配,听障儿童由于听不清或听不到无法进行注意力的分配,影响学习的效- 2 -果。

所以有听障儿童的随班就读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照顾听障儿童这种注意力的特点,在讲课时尽量声音大一些,让听障儿童看到自己的口型。

3.记忆力方面的特点。

听障学生感知觉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头脑中留下的视觉、触觉、运动觉表象要比听觉表象多。

直观形象的东西,他们记得快,保持得好,也容易再现,而枯燥的语言材料,很难记忆,再现也不完整。

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的语音表象往往是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的,对语言材料的记忆,往往也是机械识记多,意义识记少。

4.语言方面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听力残疾造成的语言形成和发展上的滞后,是听障学生心理发展最主要的缺陷之一。

听障儿童语言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的普通儿童,其原因是他们的语言形成与生活经验之间不同步。

比如对于普通学生很容易理解的数量关系,而对于听障学生却难以理解,他们思考解题的思路范围很窄,一般只能从题中一两个字,如:“共、剩下、平均”等判断解题的方法。

5.思维方面的特点。

听障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普通学生是一样的,都遵循由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

但由于听力残疾带来的感知活动的局限性和语言发展上的滞后性也给听障学生思维- 3 -发展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听障学生的思维水平长时间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

比如在运用量词时将飞机写为“一空飞机”,将冰棍写为“一条冰棍”等。

受语言水平的制约,抽象思维发展也比较缓慢,比如给课文分意义段和概括中心思想他们就比较困难,因为他们掌握的语言还不足以指导和概括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

(二)视障儿童的身心特点视觉障碍,也称视力残疾、视觉损伤或视觉缺陷。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不同程度的视力损伤或视野缩小,难以从事正常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它活动。

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类四级。

1.感知觉方面的特点。

视障儿童的听觉和触觉的灵敏度一般要比正常儿童发达。

能精确辨别声源的方位,并可以根据声响的回音来躲避障碍物。

嗅觉感受性也比正常儿童高,可以根据气味来判断熟人或熟地。

2.认知方面的特点。

注意力与记忆力方面,视障儿童的注意力一般都比较稳定,记忆模仿力也比较强。

在语言与思维方面,视障儿童使用和理解语言的能力不会受太大的影响,能正常使用日常语言进行沟通,他们很少提问题,主要是缺少回忆,此外,他们也很少用表情、手势和动作帮助语言表达。

视障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较快,但由于他们对事物感知的局限性,分析和推理容易产生错误的判- 4 -断。

3.个性方面的特点。

视障儿童个性一般比较内向,不易与人融洽相处,随年龄的增长将越来越明显。

情感体验比较细腻,易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情绪活动不稳定,易激怒。

因为自身的缺陷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生活容易产生消极态度。

对自己的缺陷比较敏感,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议论、看法,有时表现得很孤傲。

因此,视碍儿童的性格特征中,易出现自卑、冷漠、孤僻的倾向。

4.行为方面的特点。

(1)盲相或称“盲态”。

表现为快速地摇头,按揉眼睛,偏着脑袋,以自己的手在眼前晃动做出光影摇曳的样子,表情呆滞,虚笑,行走时手脚的动作不协调,摇摆身子等。

盲童的这些动作被一些学者解释为是盲童寻求自我刺激的一种方式。

(2)视动协调及行走定向。

由于视觉障碍,视障儿童按预定的目标行动的能力受到限制,这将影响独立行走能力的正常发展。

视觉障碍对精细动作的协调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有些视障儿童还会出现刻板性行为,即重复性的动作,如摇晃身体和头等等。

(三)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智障是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在成长期间(即十八岁前)在适应行为方面有缺陷。

1.认知方面的特点。

- 5 -(1)缺乏统整能力。

智障儿童了解事情都是一部份、一部份,而且每个部份都互相独立,无法建立相关的联系。

(2)短期记忆能力差。

短期记忆是认识事物之后立即记住的能力,短期记忆加强后会转变为长期记忆。

智障儿童短期记忆差的原因是脑部信息处理的速度比较慢。

(3)后设认知与抽象思维障碍。

后设认知就是做完一件事情后,事后自己回忆、监督、检讨、改进。

智障孩子大多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缺乏的原因主要是他们短期记忆差,刚做过的事马上就能忘掉。

因此,没有办法把自己刚做完的事情进行检讨、改进。

智力障碍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也比较差。

研究表明,大多数中重度智障的孩子连抽象思维都没有,因为抽象思维需要脑神经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而中重度的智障孩子思维发展比较缓慢,很难达到这种程度。

(4)序列处理优于平行处理。

序列处理是指按部就班,依时间序列一步一步的处理事物,平行处理是一段时间内同时处理多件事情。

所以我们教导智障孩子时,应尽可能的用序列性的方式,让孩子一步一步的完成一件事情。

(5)缺乏辨认的能力。

大多数智障孩子缺乏分辨同一事件在不同环境及情景下区别的能力。

也就是说智障孩子常分不清楚什么时候可以做这件事,什么时候不可以做这件事。

(6)注意力的缺陷。

在这一点上我们有一个误区,我们常认为智障孩子的注意力过度分散,其实这是以我们老师、家长的- 6 -立场来看,就智障孩子本身而言,他们在没有兴趣的事件上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但在他有兴趣的事情上注意力会非常集中。

2.人格方面。

(1)自我为中心倾向。

自我为中心就是认为别人所想的,跟我一样,我认为怎么样,别人一定也认为怎么样。

智障孩子因智力发展的限制,思考一直处在自我为中心期望里,漠视别人的态度,不去关注别人的想法。

(2)依赖倾向。

智障孩子常有依赖的倾向,如一道数学题,即使会做,他们也要依赖别人的帮助,所以在有智障学生的随班就读老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避免智障孩子过分的依赖,培养他们自主意识。

3.行为模式(1)直接行为。

例如:要直走,前有障碍物,一般人都会绕道,智障孩子则会把障碍物推开,如果是人就会把人推开,是东西就把东西推开。

这种直接的行为常会被家人、老师解释为攻击、破坏行为,其实孩子被误解了,他只是想达到他的目的地,而不巧的通往目的地的路上有障碍物,仅此而已。

(2)非统整的行为。

智障的孩子有时像路边草一样窜来窜去,他们没有一个主题,找不到中心,他们只注意事物的某个部份。

例如:走在路上看到吸引他的地方、东西,他走过去,而不会想其它,所以在街上常会迷失、走错地方。

二、个别化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7 -(一)个别化教育的概念个别化教育是指在面向全体学生基础上,依据个体身心特点的差异和个体身心发展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安排,以求最大程度实现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

个别化教育必须立足三个基点:⑴以适应个别差异,满足教育需要为目的;⑵以系统的设计、安排、措施为手段;⑶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实现个性发展为目标。

(二)个别化教育的意义1.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儿童的个体内和个体间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教育的任务不是抹杀这种差异,而是适应这种差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

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在智力、身体、感官、心理上都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妨碍残疾学生实现充分发展的目标,残疾儿童也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提高,只是在发展过程中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可能发展速度会慢一些、会有更多的身心障碍和学习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残疾孩子身心特点设计适合其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体现。

2.是随班就读儿童受益的保证随班就读是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中接受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的主体,目前大部分残疾学生在随班就- 8 -读。

随班就读既然是特殊教育就应该有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个别化教学计划便是这种方法和手段的最有效的载体。

因为,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学业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依据大部分普通学生发展水平而实施的课堂教学很难照顾到残疾儿童的需要,很多随班就读学生因为课堂上没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而对课堂教学失去了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保障随班就读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受益,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水平来安排适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同时在课外为他们安排一些特别的辅导。

3.是导向全新教育模式的渠道由于实施了个别化教学计划,随班就读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考虑不同的教育需求,这就对传统的以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考核为基础的课堂集体授课提出了挑战,迫使教师思考和采纳新的教育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为合作教学、伙伴教学、程序教学等方法进入课堂提供了契机。

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实施为教师了解每个儿童的教育需要,提供了工具和基础,为发展满足所有儿童需要的全纳性教育铺平了道路。

三、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及实施(一)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含义个别化教学计划是指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以满足学生课内课外的特殊教育需要为特征的,同时以国家规定的相应教学内容为主线,单一或综合内容的教育教学计划或措施。

- 9 -从学生差异出发意味着我们制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应该有差异性,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目标与普通孩子是有差异的,同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措施、方法、手段也是应该有差异的,我们的评价也是应该有差异的。

学生课内课外的特殊需要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有获取知识技能的需要,有情感方面的需要,有交往沟通的需要、有提高适应能力的需要,最终有回归主流社会的需要。

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应该具有全面性,既要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还要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那么这些目标的实现主要以什么为载体呢?那就是我们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教学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