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年)要点解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年)要点解读
目前骨折风险建议预测工具FRAX可通过以下网站获得:
FRAX计算依据的主要临床危险因素、 骨密度值及结果判断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
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
• 1 父母曾被诊断有骨质疏松或曾在轻摔后骨折? • 2 父母中一人有驼背? • 3 实际年龄超过40 岁? • 4 是否成年后因为轻摔后发生骨折? • 5 是否经常摔倒 (去年超过一次),或因为身体较虚弱而担心摔倒? • 6 40 岁后的身高是否减少超过3 cm 以上? • 7 是否体质量过轻? (BMI 值少于 19 kg/m 2) • 8 是否曾服用类固醇激素连续超过3个月? • 9 是否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 10 是否被诊断出有甲亢或是甲旁亢、1 型糖尿病、克罗恩病或乳糜泻 等胃肠疾病或营养不良? • 11 女士回答:是否在45 岁或以前就停经? • 12 女士回答:除了怀孕、绝经或子宫切除外,是否曾停经超过12 个月? • 13 女士回答:是否在50 岁前切除卵巢又没有服用雌/孕激素补充剂? • 14 男性回答:是否出现过阳萎、性欲减退或其他雄激素过低的相关症状? • 15 是否经常大量饮酒 (每天饮用超过两单位的乙醇,相当于啤酒1 斤、葡萄酒3 两或烈性酒1 两)? • 16 目前习惯吸烟,或曾经吸烟? • 17 每天运动量少于30 min? (包括做家务、走路和跑步等) • 18 是否不能食用乳制品,又没有服用钙片? • 19 每天从事户外活动时间是否少于10 min,又没有服用维生素D? • 上述问题,只要其中有一题回答结果为“是”,即为阳性,提示存在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并建议进行骨密度检查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新增)
Part 03 骨质疏松症 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因素众多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
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骨质疏松症风险 一分钟测试题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FRAX) 尽早瞄定高危人群,关口前移,做好骨质疏松症的防控。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版) 要点解读
嘉兴市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学会 嘉兴市老年医学会
2017.11.05
2017年10月19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 矿盐疾病学术会议在沈阳盛大召开。
会上隆重发布了 《2017年新版的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历史回顾
• 2001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 病分会。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某些疾 病如糖尿病、甲亢、血液系统疾病,其它代谢性骨病、肿瘤、肾脏病变等;药物 如抗癫痫药物、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等及其他因素所致。
流行病学
早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女性为20.7%,男性为14.4%
• 2006年编写并发布了第 1 版 《原发性骨质疏 松症诊疗指南》。
• 2011年为顺应形势的需要,分会组织 专家对 指南进行修订,并发布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诊疗指南》(2011版)
2017版修订的背景
• 骨质疏松症诊疗的新理念、新技术 和新药物不 断涌现。
• 国际主要学术组织对相关的诊疗指南进行了修订 。
•健”之 中。
主要内容
01
概述
04
临床表现
02
发病机制
05 诊断及鉴别诊断
03 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骨质疏松防治
06
Part 01 概述
骨质疏松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 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5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 8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 率约为36.6%。
研究表明:1990-1992年间,50岁以上髋部骨折发生率男性为83/10 万,女性为80/10万;2002-2006年间,男性为129/10万,女性为229/10 万。
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 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13%)高 于前列腺癌。
据估算2006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近7000万人以上,骨量减少 者已超过2亿人。
据2015年预测,我国2015、2035、2050年用于主要骨质疏松 性 骨 折 ( 腕 部 、 髋 部 、 椎 体 ) 的 医 疗 费 用 将 分 别 高 达 720 亿 元 、 1320亿元、1630亿元
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 骨折,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严重后果
在1年内死亡
需拄拐行走
20%
21% 54% 25%
髋部骨折死亡率%
可自由活动髋部骨折致残率% 丧失活动能力
骨质疏松中以髋部骨折的临床后果最为严重
诊疗现状
认识不足 诊疗率低 防控不足
Part 02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
(新增)
2017版新指南新增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症属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疾病, 骨转换失衡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生机制。 《指南》发病 机制示意图将有助于读者快速明晰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新增)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 系统疾病。
骨质疏松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 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 年内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 一般指老人70 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原因不明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公式:(体重-年龄)×0.2=(OSTA)风险指数
指数大于-1:低风险不用处理; 指数小于-4:高风险要赶紧去医院进行治疗; 指数在-1和-4之间:中风险去医院咨询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
WHO推荐应用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用于计算受试者未 来10年发生髋部骨折及任何重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