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
• 今、古诗的区别:古体诗没有固定的字数 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 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 的格律(体裁、字数、四联)中间两联上 下句要对仗,队长要求平仄声相对语法句 式相对。
思乡怀人诗解读
• 一、把握情感类别 • 1、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
及思乡之情。 •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
765年4月,严武死,乃决计东下回乡, 次年暂寓夔州,迎来创作高峰,或追忆似水 年华,或感叹世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自 伤衰老。
766年作《秋兴》。时安史之乱已结束, 但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 不休。
正值多事之秋,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作 客他乡。
• 唐太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 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 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 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 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 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 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 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 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 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创作于这个时 期。
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 何在?
• 岁至寒冬,傍晚杜甫听到白帝城中刀 尺声和捣衣声,联想到家家户户的妇 女们都在准备为亲人缝制御寒衣物时 引发的怀乡之情。
•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 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精析意象
砧声,即捣衣声,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 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捣衣的妇女听着 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 寒,逗惹出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情别绪。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 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 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 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 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 “故园心”是因。句法奇异而 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 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孤
扩 展
舟
联一
想系
故
园
心。
诗眼
精析意象
尾联 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
•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烘托作者低沉心境。
精析意象
颔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
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江间波涛
巫峡中江水波涛汹涌, 大浪连天涌起
塞上风云
巫山的风云阴沉密布, 仿佛接连着地面
一语双关,暗示着时局的动荡不安,国家命运 光景暗淡,作者心情既翻卷不息又阴沉郁闷
前两联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 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 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 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再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 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当 是时,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在寓居夔州两个 年头,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 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 兴,故曰《秋兴》。
人: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 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 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 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 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 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 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 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 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 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 《杜工部集》。
诗歌中的秋天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文人对秋的感受
•秋词 刘禹锡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晚背诵并积累名句 4.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鉴赏诗 歌的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课文分析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 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 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 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 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 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 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 “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 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题:秋兴,因秋感兴
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秋风侵袭凋谢了枫林,巫山巫峡气象萧森阴沉。
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风云漫卷大 地,阴气沉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孤 单的小船永远系着游子的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漂泊的游子听到 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心中无 尽的思乡之愁。
找寻技巧
1、情景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一语双关——颈联
3、烘托——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景的 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 环境气氛
触景 景 伤 情情
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萧瑟 凄凉
丛菊 孤舟 暮砧
归纳主旨
【主旨】 本诗描绘了
①巫山巫峡深秋的景色 烘托出
②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 抒发了
③忧国伤时的抑郁之情 ④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深读文本
杜甫的情怀
1、故园之思 2、羁旅之感 3、漂泊之愁 4、家国之忧
5、秋士迟暮之悲
• 这首诗与屈原《招魂》的“湛湛江水兮上 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所写的境界相 似。但季节有春秋之异。意境较《山鬼》 为广阔,思想同《哀郢》相通。但那时长 安已经收复,所写的确是一些依然存在和 新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体现了关心万方 多难和思念长安的拳拳之心。以下七首均 由此演化生发,因此这一首成为八首之冠。
雄浑 壮丽
承接自如,纵情开合
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
清·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 非咏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正 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论。
触景 景 伤 情情
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萧瑟 凄凉
丛菊 孤舟 暮砧
雄浑 壮丽
承接自如,纵情开合
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
明·陈继儒:“云霞满空,回翔万状, 天风吹海,怒涛飞涌,可喻老杜《秋兴》 诸篇”。
课文分析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 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 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 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 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 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 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 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 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 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 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 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为赶制冬衣家家正忙着剪裁缝制,暮色中高 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
精析意象
首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
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玉露
寒冷
枫树林
被寒冷的秋露侵蚀伤残
巫山巫峡
阴森萧瑟
露冷枫丹,万物萧瑟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 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 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 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 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 的情怀。
秋 兴 八 首杜
甫
诗歌中的秋天
蒹 葭(诗经)
宛溯道溯在所白蒹 在游阻洄水谓露葭 水从且从一伊为苍 中之长之方人霜苍 央,。,。,。, 。
诗歌中的秋天
观沧海(曹操)
幸星日秋树水东 甚汉月风木何临 至灿之萧丛澹碣 哉烂行瑟生澹石 ,,,,,,, 歌若若洪百山以 以出出波草岛观 咏其其涌丰竦沧 志里中起茂峙海 。。;。。。。
课文分析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 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 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 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 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 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 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 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 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 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 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 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念。 • 3、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
国无门的孤独幽怨,愤慨之情。
思乡怀人诗解读
• 二、把握关键信息 • 1、关键字词,如“孤”、“悲”、“无
情”、“怜”、“空”、“独”、“相思” 等。 • 2、特殊节日,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 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 人之情。
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
以景起兴 融情于景
营造了凄清、衰败、萧瑟、冷寂又 阔大的意境。景中含情,寄托了诗 人漂泊无依的愁苦和感时伤世的情 怀
精析意象
颈联 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意?
菊
暗示作者在这待了两年
泪
花开已两载,想起两年未曾回故
乡,不免伤心落泪
舟
孤独的小船系在岸边
故园
作者就像小船,飘零在外, 一颗炽热的心依旧系着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