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2练习班级姓名
1、曾主持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在其《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
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
”这段材料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A. 商品经济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 自然经济
D.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2、“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
但他很相信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
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对这段描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②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③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④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3、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自然经济不断解体。
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A. 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B. 继昌隆缫丝厂的创办
C. 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
D. 贸易中心转到上海
4、有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工业兴起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大都集中于沿海②都由洋务派创办③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④产生于中国封建经济瓦解过程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③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大都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其原因有
①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发达,基础较好②地理条件优越,便于海外贸易
③最早开埠通商,自然经济瓦解程度较深④清政府对其施行特殊政策优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6、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 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 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7、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洋务运动诱导
B. 群众爱国运动的推动
C. 政府政策的调整
D.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8、1、下列图片反映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特点是
A.集中在东南沿海以轻工业为主B.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较薄弱
C.集中在东南沿海以重工业为主D.由工场手工业转为机器大生产
9、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拉开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序幕,1915年该公司在旧金山
世博会获得金奖奖牌,堪称一个世纪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象征。
这枚奖牌可以印证
A. 洋务运动取得了辉煌成就
B.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民族工业获得一个短暂的春天
D. 民族企业日益萎缩
10、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通过了《服制法》,规定礼服礼帽“料用本国纺织品”。
该规定实质上反映了
A. 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水平的落后
B. 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 政府极力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D.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1、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
行业矿冶业机器业纺织业食品工业其他工业
数量(家)723?100153
A.2 B.31
C.73 D.193
12、据统计,1936年中国
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A. 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 实业救国思潮在社会上兴起
C. 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
13、“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
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这说明他所受到的打击主要来自
A. 官僚资本
B. 外国资本
C. 封建官府
D. 地主阶级
14、国民党统治后期(1937—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逐步陷于困境,其重要原因包括:
①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②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掠夺
③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④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5、据记载:从1900年至1911年,广州市先后出现了水泥厂、针织厂、火柴厂、造纸厂、自来水厂、电
力公司、机器厂等20个工业门类的工厂共33家,其中有不少还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鼻祖”。
当时广州
市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实业救国”思潮方兴未艾
B. 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C. 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地区
D. 政治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16、阅读下面的示意图,造成图示现象的外部条件主要在于
A. 美、日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实业救国”思想的刺激
D. 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17、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条约规定:中美两国国民相互在对方国家
享有居住、旅行、经商、租赁土地、文化教育、宗教等各方面同等的权利;在进出口贸易中享有平等
的税率;双方军舰可以在对方口岸、领水内自由航行。
以下对该条约性质的判断,最恰当的是
A. 是不平等条约,因为奉行强权政治的美国不会履行条约义务
B. 是平等条约,因为条约规定了中美两国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
C. 是不平等条约,因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落后于美国
D. 是平等条约,因为条约反映了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8、(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材料一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明)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
后来织机发展至二十余张,“家为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材料二机器缫丝创于简村堡陈启沅,名日“丝偈”,以其用机器也;又名“鬼缏”(缏即线),以其交洋人也。
丝比用手缏更细滑光洁,售价亦三分之一。
每间丝偈大者女工六七百位,小者亦二三百位。
每日每工得丝三两、四两不等。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
材料三1899年《美国十大富豪传》荣德生读了好久。
他从中知道实业使他们致富,实业使国家强大,……两兄弟一合计,决定把钱庄资金转移到实业上面来。
……由于交战国国内实行战时经济,面粉生产萎缩,需求量增大,……两兄弟于是抓紧时机,不断拓展企业规模,连年增添新厂。
1913、1914、1915年福新二厂、三厂、四厂、五厂先后筹建。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成化年间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
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有何明显进步之处?(4分)
(2)结合所学,简述材料二中陈启源创业的有利条件。
(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荣氏兄弟投资于实业的目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企业得到壮大的客观条件。
(2分)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5:CCABA;6-10:CCACC;11-15:DCAAA 16-17:BC
18、⑾现象:出现雇佣关系,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2分)进步:采用机器生产。
(2分)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⑿条件:洋务运动的推动;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2分)
⒀目的:实业致富(或实业救国)。
(2分)
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