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塑简介

面塑简介

面塑简介
面塑,俗称“捏面人”。

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而今大多数都已经被橡皮泥所取代。

据了解,虽然面塑的制作方式比较简单,但却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山西面塑
山西面塑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

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

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

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

祖灵前
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

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

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

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

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

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

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

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

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一种向往富裕的思想。

有些地方在腊月廿三祭灶时还要灶马灶鸡等作为供奉。

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实质上仍是食品,未了总要分而食之的。

正是这些复合性功能使它成为一种最易普及、最易传承的艺术形式。

山西春节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

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富,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

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