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原理讲义

美学原理讲义

美学原理讲义第一讲什么是美学教学目标或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知道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和中国美学研究的概况和历史,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规律的学科。

2、美学学科的基本概况(1)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产生。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1762)。

在近代科学分门别类地发展的时代,他发现人类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关于人类理性认识的方面,有逻辑学在研究;关于人类的意志行为方面,有伦理学在研究;但关于人类的感性认识,却没有一门科学去研究。

因此他建议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这门科学他命名为“伊斯特惕克”,即感觉学的意思。

1735年,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中,首次使用这个概念,1750年,正式以这个概念来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作为表明对感性认识研究的理论,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对感性认识的研究,即对美的认识和研究。

我们现在称鲍姆嘉通为美学之父。

日本的中江肇民(1847-1901)用汉字“美学”翻译“伊斯特惕克”,为汉语学界所完全接受。

(2)西方美学研究的几种范式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美的姑娘、美的马儿、美的雕象这些形态各异、差异悬殊的对象中,是否存在共性的东西?为何我们能用一个同样的词去形容或描述它们?为此他写了《大希庀阿斯篇》来探询这样一个关乎美的本质的问题,这篇专论包含着一种努力。

即要想使美不仅成为能感觉的,而且成为能把握的。

今天,在西方学界对美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三种相互交叉、又相互排斥的研究范式。

第一,以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研究范式。

即试图把握住千差万别的具象后面的共象,即本质。

把握住这个本质,旧能说明一切具体的东西。

这条思路造就了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美学。

重点是探究:美是什么?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

故也称自上而下的范式。

第二,以审美心理为核心的美学。

重点是探究审美主体的情感心理结构和审美发生机制。

康德美学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审美心理学诸流派都属于这种美学类型。

这条更重视的主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的个例分析。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思路。

第三,以艺术的共同规律为对象的美学。

这种思路认为,艺术的统一性质就是追求美,由此形成了艺术哲学式的美学。

黑格尔的《美学》和丹纳的《艺术哲学》,属这种类型。

(3)中国美学研究概况中国美学接受西方美学有三条主线:西方本土、日本,苏联。

日本的贡献最大的是中江肇民。

西方和苏联对中国的影响相互消长,1949年以前是西方影响居主流;1949年以后主要是苏联的影响,1978年以后西方影响重占上风。

第一个把美学引进中国的人,是王国维。

他用西方美学的一些方式解释《红楼梦》和言说古诗词之美。

朱光潜把兴盛于西方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审美心理学诸流派,直觉说、内模仿说、距离说、移情说、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

(《文艺心理学》《谈美》),向中国人介绍了一种中国文化以前没有过的知识形态。

朱光潜是第一阶段的代表,他的美学思想源于审美心理学。

第二阶段,中国美学的倾向在苏联美学的基础上,苏联美学继承的是西方古典美学基础,是第一美学范:式。

关于美的本质有几种主要观点:客观论(蔡仪)、主观论(吕荧、高尔太)、主客观统一论(朱光潜)、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论(李泽厚)。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1、鲍姆嘉通:研究美。

即感性认识的完善。

感性认识的完善需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寓杂多于整一:即,对象首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次整体中需要有丰富的差异性。

自然对象、人的形象或性格、艺术形象都需要这个条件。

2、第二,意象要明晰生动。

这个意象包括现实中的意象,也包括人的情感结构中的意象。

3、黑格尔:研究艺术美,只有艺术美才是心灵的投射。

4、车儿尼雪夫斯基;研究现实美。

也承认艺术美,但认为艺术美只是现实美的替代品,艺术是现实的反映。

5、研究审美心理学。

侧重于研究在美感经验中的心理活动。

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在这一派看来则不是研究重点。

介绍“移情说”“心理距离说”。

(1)“移情说”。

代表人物:德国的里普斯(lipps ).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近现代美学没有不谈到“移情”的。

所谓“移情作用”,其德文和英文的意绎是“感到里面去”,朱光潜绎为“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中去分享物的生命”,这是一个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于西方文化的说明。

“移情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最普遍的现象。

也可以说它是人类感性能力的一种表现。

最明显的例子是欣赏自然。

中国人对自然有着独特的审美感受。

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是纯粹的自然现象,是不带感情色彩的东西,而我们在审美状态时,往往觉得他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

这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

移情作用的前提是“凝神观照”。

即一种极度关注的心理状态。

“在聚精会神的观照中,我的情趣与物的情趣往复回流。

有时物的情趣随我的情趣而定,例如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草木都随着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随着暗淡愁苦。

惜别是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得点头。

有时我的情趣也随物的姿态而定,例如目睹鱼跃鸟飞而欣然自得,面对高山大海而肃然起敬;心情浊劣时对修竹即洗刷净尽,意绪颓唐是读《刺客传》或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便觉慷慨淋漓,物我交感,人的生命互相汇流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心理学上可以对凝神观照作用做出解释——在凝神的状态下,看什么像什么。

)移情的审美状态有三个依次递进的境界:物我交感、物我两忘、物我齐一。

中国美学思想对移情现象早有精辟见解。

见庄子:庄周梦蝶。

其中就有三个境界。

但中国古代对此还缺乏理性角度的研究,主要是表达心理感受。

中国古代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

例如“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教学目标或要求:掌握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的几条思路首先,美学思想史上的一个认识是:美是难的。

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特殊性的问题。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柏拉图:美是美的理式。

解说:见教材第16页。

与现实的具体的世界相比,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例如:“真实的桌子”之例。

柏拉图的理论听起来似乎与我们的经验不符,但他在哲学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即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探讨。

这是真正的理论探讨的开始。

所以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说:“白拉图是第一个对哲学研究提出更深刻的要求的人”。

在美学上的意义是:在美学上第一次区分“什么是美”和“什么是美的”。

这个区分相当重要。

2、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

康德在美学史上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明确提出:不同于认知判断和功利判断,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

逻辑判断涉及概念,功利判断涉及某种欲念,而趣味判断则以情感为内容,它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引起的快感。

(《判断力批判》)所以趣味判断是情感的判断,不是理智的判断。

在趣味判断中,美是无目的而有合目的的形式。

无目的,是没有逻辑认知目的,也没有功利目的。

去审美时,既不考虑对象的性质,与相应的概念无关,也不考虑对象的用途,与利害无关。

但美有是合目的的形式,审美主体在趣味判断中,所感知的对象的形式,符合主观的两种认识功能,即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自由的活动。

案例:儿童的涂鸦活动就是一种可能的趣味判断活动。

(分析过程)而现有的儿童美术教育能陷入康德所批评的境况。

(分析过程)。

审美情感虽然是个人的,但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美感的根源,即引起审美愉快的理由是一种对一切个人有效的“共通感”。

第三讲3、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个表述与柏拉图是一脉相承的。

但柏拉图偏于理念,轻于形式或曰形相,而黑格尔强调理念的展开,强调理念生发出客观性相的过程。

即强调造型、色彩、线条、音调等形式中显示出的内在精神,他称之为“意蕴”。

在《美学》中,黑格尔以欧洲代表性建筑哥特式教堂为例,说明教堂之美是宗教理念的感性显现。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亚里士多德:美是事物的秩序、匀称和明确的形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美存在于事物自身之中。

属于希腊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基于此,他强调事物本身的特质,强调感官所能把握的尺度。

(见教材)这种观点主张在客观事物中发现美,对艺术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许多艺术家、美学家所信奉,热衷于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中去寻求美。

例:艺术中的自然主义、体验派。

2、达芬奇。

继承亚里士多德的传统。

认为美是用感官能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为了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的美,他曾像研究数学一样研究人体比例。

“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蒙娜丽莎”的创造过程很典型地表现了他的观点,表现派的艺术家完全是另一种创作手段。

3、何迦滋:美在于事物的形式彼此合作的原则。

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举例对荷迦滋观点进行评述)4、博克:美是物体的某些属性,是物体能在人心中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些属性。

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体中存在的一些属性,一方面是这些属性能引起相对应的感情。

(评述)三、从社会生活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它的特性是我们从中能看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

“美是生活”。

这个表述比较抽象,但分析起来,它的展开也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生活中可爱事物的感性形式,这是客观的;一是我们(主体)对生活的理想和理解,这带有主观的判断。

车尔尼雪夫斯基用这个标尺说明社会生活中人物形象的美。

(评述)思考题、讨论题、作业:西方美学史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那些途径?其中有那些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借鉴?第四讲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教学目标或要求:掌握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的几个特点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对“功利”概念的学理阐述)1、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有?”。

实际上没有正面回答美不美的问题,而是从侧面说明对人无害而有用的东西才称得上美,而集中了百姓的供养利益、对国家、对百姓没有实际用处,使百姓贫困的东西,是没有美可言的。

这开了把美和善捆绑在一起的先河。

2、墨子:“为乐非也”。

《非乐》有言:“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材之文章,以为不美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墨子在理性上承认美的存在,但认为“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

说明美与善不可分割。

4、孔子:“里仁为美”,但美善有别。

“里仁为美”应是我们现在讲的“内在美”的一种原始表述。

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音乐是非常流行时尚的。

孔子本人也相当喜爱音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