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比较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潘贵民[摘要]:中国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其在中国戏剧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对中国的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世界的戏剧,尤其是东南亚的戏剧,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深受中国傩文化影响的日本能剧。
日本能剧,也是日本戏剧的“活化石”,深受日本人民喜爱,更是纳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对这两种戏剧活化石的比较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中日两国学者十分热衷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国学者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概括,以期为今后的继续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傩戏;能剧;比较研究;研究现状一、引言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因其汉字发音的相似性以及悠久的历史渊源、相同的面具艺术等,为二者的比较提供了研究的可能。
比较研究,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是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和手段。
因此,运用比较研究法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进行分析,是认识、区别和确定这两种古老艺术“活化石”异同关系的重要手段,为我们全面认识这两种古老艺术提供了客观、现实的科学依据。
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并在90年代形成了研究的高潮,随后研究热情逐渐减退。
近年来,随着冯小刚古装电影《夜宴》的热映,成都原创话剧《寻根》的热演,对于面具舞的傩戏与能剧的比较研究又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并重新掀起了一股小小的热潮。
对二者比较研究状况的起伏变化,笔者认为无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国内外环境等密切相关。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研究,涉及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文化交流史和戏剧发生学等相当广泛的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对两种戏剧及文化的单独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两国相关学者关注的课题,并因此形成了若干个研究高潮,但是,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却是20年代80年代以来的事情。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研究都有较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本文将从学术界对傩戏与能剧的分别研究论述入手,在此基础上从各学者的研究内容等方面对其比较研究状况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
二、研究概况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傩戏与能剧分别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果。
在傩戏研究方面,从整体上进行研究的学者有庹修明、康保成等。
他们撰写了《中国傩戏傩文化》、《傩戏艺术源流》①等专著,从整体上对中国傩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尤其是庹修明的《中国傩戏傩文化》一书,可以说是我国傩戏研究的第一本理论专著。
其就傩信仰与“人为宗教”信仰的区别、傩文化与北方萨满教文化的比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此外,从地域、民族等方面对傩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的学者也有不少,其研究给世人展现了这门中国古老戏剧的独特魅力。
从民族傩戏研究方面来看,学者主要从傩戏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音乐、面具、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
如《中国苗族傩戏艺术述论》②(过竹、邵志中)(1993)《土家族傩戏简论》③(胡绍华)(2005)等。
从地域研究来看,学者主要对湖南湘西、四川、重庆、贵州、西藏、云南等地傩戏的来源、功能、演出、剧目、音乐等进行详细的调查走访的实地研究、比较研究等。
如学者李怀荪④(2009)、庹修明⑤(2001)等。
此外,还有许多的学者在傩戏傩文化方面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并发表了可观的学术论文。
如《中国“傩文化”论析》⑥(王欣,应佳)(2009)、《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傩文化小议》⑦(丁玉莲)(2009)、《傩戏遥远古朴的面具绝唱》⑧(孙文辉)(2009)、《中国“傩文化”艺术研究》⑨(苏家文,李培)(2009)、《傩文化地位、功能与传承保护》⑩(杨军昌,李小毛)(2010)、《中国傩文化的发端和流变》⑪(李海①庹修明著:《中国傩戏傩文化》,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7年。
②过竹、邵志中:《中国苗族傩戏艺术述论》, 载《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
③胡绍华:《土家族傩戏简论》,载《三峡文化研究》2005年第5期。
④李怀荪:《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傩戏》,载《中华艺术论丛》2009年第9辑。
⑤庹修明:《中国西南傩戏述论》,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⑥王欣、应佳:《中国“傩文化”论析》,载《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第33期。
⑦丁玉莲:《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傩文化小议》,载《魅力中国》2009年第9期。
⑧孙文辉:《傩戏遥远古朴的面具绝唱》, 载《民族论坛》2009年第3期。
⑨苏家文、李培:《中国“傩文化”艺术研究》,载《飞天》 2009年第23期。
⑩杨军昌、李小毛:《傩文化地位、功能与传承保护》,载《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第3期。
⑪李海平:《中国傩文化的发端和流变》,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4期。
平)(2010)、《傩戏的艺术形态与形成新探》①(刘祯)(2010 )、《刍议傩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②(陈玉平,龚德全)(2010)、《傩戏艺术的美学阐释》③(周政文)(2010)、《傩文化的保护现状与对策》④(智联忠)(2011)等。
在能剧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通过对能剧的起源、历史背景、舞台、演员、音乐、剧目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述,给世人提供了解能剧的详细素材。
如《日本的乐剧—能》⑤(周广平)(1995)、《神人交流—论日本能乐艺术的起源》⑥(滕军)(2007)等。
此外,台湾学者陈贞竹以自身的亲身体验,撰写了系列论文《当代日本能剧的传承方式》⑦(2004),对当代日本能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其传承方式进行了论述。
陈君、李文英的《试析日本能乐的历史变迁及其特点》⑧(2007),就日本能剧的形成、发展、转型、保护等时期的历史变迁及其各自特点进行了论述。
此外还有《日本民俗传统艺能——能和狂言及用语》⑨(李锋传)(2006)、《论日本狂言中的“暖”色调》⑩(汪多维)(2006)、《日本能剧》⑪(王莹)(2007)、《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剧——日本能剧》⑫(张静,温彩玲)(2008)、《由<风姿花传>论日本“能乐”的“美”》⑬(毕明辉)(1998)、《日本能乐的形式与宋元戏曲》⑭(张哲俊)(2000)、《“能乐”的精神性与日本人的美学趣昧》⑮(张嫒嫒)①刘祯:《傩戏的艺术形态与形成新探》,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②陈玉平、龚德全:《刍议傩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载《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第3期。
③周政文:《傩戏艺术的美学阐释》,载《大家》2010年第11期。
④智联忠:《傩文化的保护现状与对策》,载《艺苑》2011年第3期。
⑤周广平:《日本的乐剧—能》,载《戏剧》1995年第1期。
⑥滕军:《神人交流—论日本能乐艺术的起源》,载《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⑦陈贞竹:《当代日本能剧的传承方式》,载《中国戏剧》2004年第5、6期。
⑧陈君、李文英:《试析日本能乐的历史变迁及其特点》,载《日本问题研究》2007年第2期。
⑨李锋传:《日本民俗传统艺能——能和狂言及用语》,载《日语知识》 2006年第6期。
⑩汪多维:《论日本狂言中的“暖”色调》,载《科技信息》 2006年第8期。
⑪王莹:《日本能剧》,载《世界》2007年第3期。
⑫张静、温彩玲:《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剧——日本能剧》,载《电影文学》2008年第9期。
⑬毕明辉:《由<风姿花传>论日本“能乐”的“美”》,载《人民音乐》1998年第4期。
⑭张哲俊:《日本能乐的形式与宋元戏曲》,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
⑮张嫒嫒:《“能乐”的精神性与日本人的美学趣昧交响》,载《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003)、《日本戏剧中的民族文化探析》①(张琼)(2008)、《世阿弥的能乐理论构建》②(唐月梅)(2008)等。
国外学者对本课题的研究,成就最为突出的为日本学者,他们在傩戏与能剧的研究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日本学者比较重视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其研究和论文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亲身的实地调查采访的基础上的,其在研究方法上的特色值得借鉴和仿效。
田仲一成在《中国巫系演剧研究》③(1993)《中国祭祀演剧研究》④(2008)的著作中,对中国的傩戏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从一个国外学者的视野透视了傩戏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增田正造⑤(1988)从美学的角度对日本能剧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他们的研究开辟了能剧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野。
有泽晶子⑥(1990)从一个外国学者的眼光对傩与能通过面具这一媒介进行了比较研究。
吉叶美子对日本能乐剧本《山姥》的思想背景进行了分析,发表了《能乐<山姥>的思想背景》⑦(1998)。
此外,日本学者奥富利幸从建筑学的角度,对日本能剧的舞台能乐堂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如:《明治末期能乐堂改良论的展开》⑧(奥富利幸)(2008)、《明治末期至昭和初期公馆中能乐空间的变容》⑨(2008)等。
在傩戏与能剧的比较研究上,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为本课题的继续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学者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二者的共同点进行比较上,如面具等,在异同的比较上,又着重于趋“异”,而在“同”这一点上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江丽珠、李基额的《散议“傩”与“能”》⑩(1991)将傩与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介绍,并从形式、内容功效、动作特点与艺术魅力等方面进行了异同比较。
顾朴光的《中国傩戏面①张琼:《日本戏剧中的民族文化探析》,载《沧桑》2008年第5期。
②唐月梅:《世阿弥的能乐理论构建》,载《日本研究》2008年第3期。
③田仲一成著:『中国巫系演剧研究』,東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④田仲一成著:《中国祭祀戏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⑤增田正造:『能の表現―その逆説の美学』,中央公論新社出版社,1988年。
⑥有泽晶子:《作为面具文化的傩与能的异同论》,载《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⑦吉葉美子:「能楽<山姥>の思想的背景」、『舞踊學』、1998年第21期。
⑧奥冨利幸:「明治末期における能楽堂改良論の展開について」、『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2008年。
⑨同上。
⑩江丽珠、李基额:《散议“傩”与“能”》,载《日本研究》1991年第3期。
具与日本能乐面具之比较》①(1994)、吴贤义的《从中国傩面与日本能面看面具艺术》②(2007)均对傩戏与能剧的面具艺术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曲六乙的《中国傩戏与日本能乐的比较—兼议东方传统艺术的特征》③(1996),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起源、与宗教的关系、剧目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以上学者在这两种文学的各自研究方面都做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也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