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心理战发展历史与未来趋势

浅论心理战发展历史与未来趋势

心理战的作战方式革新将是一大亮点。 正如前文所提到 的,高技术的发展,将为心理战作战方式带来变革。 心战信息要 到达目标群体, 离不开传播载体, 传统的传播载体有纸媒、广 播、电视等,现在则是互联网络、移动通信等新兴媒体大行其 道,而未来又会出现更多的信息传播载体。 每一次的媒体革新, 都为心理战信息的传播带来新的突破,比如网络时代与电视时 代相比,信息传播过程多了互动性和参与感,少了灌输性和威 权感,正是这些新的技术催生了新的心战方式。
6
2010 年 8 月
战部队、一套指挥一体化的心战机制必将应运而生。 早在 20 世纪末,许多国家就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 如美军已制定了 心理战方面的条令、规范,以供指导平时、战时和危机时心理 战部队的人才吸纳、组建成队和指挥协调等。 心理学的专业 人才,尤其是深谙传播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规律的专家,将会 成为军队着力培养和争相吸纳的目标,军事心理学人才库的 建立是确保未来心理战能否不断突破已有模式,达到最佳攻 心效果的关键因素。 关于人的心理认知过程、态度改变等方 面的探索,仍在摸索前行,谁最先取得心理机制研究的某项 突破,谁就掌握了心理战进攻的先机。
兰 芬(1958-),女,湖南茶陵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5
湘潮
的场面,并配有文字:“你在前方替丘吉尔卖命,可你的妻子 却在偷汉子”。
二、战后心理战的新发展 一是心理战方式更为灵活。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因为文 化传统、认知风格上的差异,使得心理战攻击必须灵活多变, 力求符合交战双方民族习惯, 而非对他国经验的生搬硬套。 1949 年 2 月,太原城国民党阎锡山的军队被我军围困,已是 弹尽粮绝。 当时正值新春佳节,犹如困兽的阎军士兵却在忍 饥挨饿,还要担心小命不保,心中凄凉可想而知,武力攻城自 然不成问题,但此时开展攻心作战效果势必更佳。 我军开始 向城内发射 “宣传弹”, 由于花花绿绿的传单里面还卷着香 烟,所以引得敌军士兵争相抢夺,传单上的心战内容也被广 为传阅,大大挫败了敌军的士气。 我军官兵还在城墙外的宿 营地上搭起五彩牌楼,贴上大红对联,营造出一派喜气洋洋 的节日气氛,在邻近城墙的战壕边,挂起了盏盏华丽的灯笼, 灯旁竖起竹棍,插上一串白白的蒸馍,打出大写的标语:“欢 迎阎军官兵过来! ”此情此景,对于城内饥寒交迫的敌军来说, 无疑充满了诱惑力,许多无心恋战的阎军官兵纷纷爬出战壕 逃往我军阵地,总攻还没开始,敌人早已溃不成军。 二是心理战手段更为多样。 投影技术随着娱乐业的繁荣 而不断进步,这种技术也被用到了军事领域。1993 年,美军曾 在索马里进行过“全息投影”技术试验。 试验当天,索马里刮 起大风暴,沙尘漫天的景象正好为全息投影提供了良好的投 影条件,只见灰暗的天空中,浮现出一幅数百米见方的巨大 耶稣像,天际还传来“耶稣”的“慈音”:“放下武器,回到真主那 里去吧! ”此番景象持续了数分钟,震惊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许多虔诚的教徒都双膝下跪,泪流满面,已是无心恋战。 三是心理战打击更为立体。 两次世界大战中,受当时的 技术条件所限,心理战的实施手段相对单一,波及范围相对 狭窄,往往造成进攻时机不准、心理战信息杂乱以及与军事 行动配合不紧密等结果,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十世纪下半叶, 随着军事装备技术含量的提高和一体化联合作战思想的确 立,心理战也呈现出全方位、多样化、系列化、整体性的特点, 形成更为强大的心理攻势。 1982 年 4 月,英阿马岛战争爆发,在登陆马岛战役打响之 前, 英方就通过电视媒体大肆宣传英军的武器装备有多先进, 尤其把“鹞”式战斗机吹得很神,还在报刊上登载英军中的“神 秘劲旅”--尼泊尔籍廓尔喀营士兵强悍的身体照片, 对阿根廷 军队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威慑。 当阿根廷一万余名守军被英军团 团包围于斯坦利港地区时,士兵们对死亡的恐怖早已超过对胜 利的信心。 此时英军立即改变策略,转而施展柔性宣传:飞机向 阿军阵地上投下几万份敦促阿军投降的劝降书,高分贝扩音器 从四面八方向阿军阵地播放阿根廷的流行舞曲和民歌,还针对 阿根廷人对足球具有狂热爱好的心理特点,利用当时正值第十 二届世界杯激烈进行的绝妙时机,让女播音员用缠绵悱恻的声 调广播,使阿军最后的心理防线终被击溃。 三、未来心理战的发展走向 心理战的作战力量建设将是各国考虑的首要任务。 随着 心理战悄然成为一种独立的战争形态,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心
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诸领域的博弈都与心 理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宣传心理战,利用大众传播媒 体,将本国的政治诉求广而告之,营造出一个直观的国家形 象,从而为国家利益服务。 纵观受全球观众追捧的美国好莱 坞 大 片 ,从 《蜘 蛛 侠 》中 彼 得·帕 克 那 句 “力 量 越 大 ,责 任 就 越 大”的宣言,到《变形金刚》里美国人在地球各个角落“对抗外 星人、拯救全世界”的情节,无疑都是对影视受众心理行为、 价值观念的隐形入侵,这大概可以看作是大国政治推销心理 战的绝佳范例吧!
2010 年第 8 期 (总第 339 期)
湘潮(下半月) 2010 年 8 月
浅论心理战发展历史与未来趋势
李爽 兰芬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73)
摘 要:心理战是一种独特的作战样式,指利用各种特殊手段,通过心理因素的作用来改变对手的认知、情感、思维和行
为,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本文系统梳理了心理战的历史,重点介绍了近现代以来心理战的发展,并对
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心理战;发展历史;趋势
中 图 分 类 号 :E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8-0005-02
Hale Waihona Puke 心理战不同于强制性的武力征服,它是利用各种特殊手 段,通过心理因素的作用来改变对手的认知、情感、思维和行 为,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人类的发展往往伴随 着战争的轰鸣,而在人类战争史上,处处可见心理战的踪影, 从使用石制兵器的原始部落间征服,到以刀剑相搏的冷兵器 战争;从坦克、飞机、大炮扮演主角的机械化战争,到高精尖 武器独领风骚的高技术战争, 心理战始终扮演着独特的角 色。
参考文献: [1] Reuven Gal, A.David Mangelsdorff 主编,苗丹民,王京生等译.军事心理 学手册[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 欧立寿,刘凤健.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导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7. [3]欧立寿,刘凤健.心理战传单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8.
精神控制武器将会登上舞台。 随着人们对心理机制的深入 研究,对“声、光、电”技术的拓展开发,还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精神 武器。 研究发现,异于常态的高频或低频声波,会对人的心理造成 非常大的伤害,声波传送定位、控制技术一旦突破,看似平常的声 音就能变成攻心利器。 光电可以制造幻觉,美军在索马里制造的 巨大耶稣像就曾显示过巨大威力;如今的好莱坞大片、镭射灯光 表演等等,在视觉效果上屡屡创新,越来越具有震撼性;未来三维 投影技术的开发,也将应用于心战信息传播领域。
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放异彩的心理战 二十世纪初,飞机、印刷机和无线电报的出现满足了实 施心理战的物质手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成为心理战开始 系统发展的契机。 此后,心理战开始渐渐成为区别于陆战、海 战、空战、太空战的又一作战样式,被真正重视起来。 1914 年 10 月, 曾以发明坦克而闻名于世的英国军官温 斯 顿 中 校 ,组 织 印 刷 了 一 批 “德 文 报 纸 ”,向 德 军 阵 地 大 量 抛 撒,这份“报纸”上登载了一篇“公告”:“西部前线的德军士兵 们,你们大概不知道东部前线和巴尔干前线的情况,那么让 我们把真相告诉你们吧! ”随后“报纸”将有关战况一一列出, 这份所谓“公告”,采用类似官方的措辞、客观冷静的笔调,抓 住了德国人盲目服从权威、习惯纪律约束的心理,令德军士 气大减。 这篇精心编写的“公告”,被认为是当代心理战传单 的鼻祖,并拉开了现代心理战的大幕。 一战中,法国曾数次向德国占领地区空投宣传品,这其 中包括大量德国人谴责德国政府的书刊、报纸,如理查德·格 雷林格的《我在弹劾》、赫尔曼·赖斯迈耶的《觉醒吧! 德国公 民》和赫尔曼·费尔瑙的《正因为我是一个德国人》等。 英国则 在日本推动发行了揭露德国暴行的《这也是武士吗》一书,争 取世界人民的反德立场。 协约国还纷纷建立对敌宣传机构,
心理战的作战领域扩大将是必然趋势。 心理战过去主要 应用于军事领域,直接为军事斗争做准备,虽然战争与死亡 仍然笼罩着地球上的某些角落,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也 从未停止过,但是世界进步的主旋律已是“和平”与“发展”,心 理战作为一种非武力的斗争形式,势必经历从战时到平时的 蜕变,成为国与国之间斗争的和平武器和国家战略实现的特 殊途径。
责任编辑:刘 皓
心理战信息攻击更为精确。 一战中的心理战信息大多比 较粗糙,传单标语比较直白而且生硬,比如“投降吧”、“你们就 要被消灭了”等等,而二战中的心理战更加注重信息表达的 艺术和信息释放的技巧,比如一张德军印制的传单,通过漫 画的形式描绘了一个英国士兵妻子在家中与别的男子偷情
收稿日期:2010-7-26 作者简介:李 爽(1984-),男,湖南张家界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英国于 1918 年建立的“克尔之家”成为协约国统筹心理战的 前沿阵地,战争最后 6 个月中,“克尔之家”仅空投传单就达 1830 万份,猛烈的宣传攻势大大加速了德军的失败。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心理战只能算是小试牛刀的 话,那么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心理战则是全面开花。 相比 以前的误打误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心理战运用可谓渐入 佳境。
心理战机构初具雏形。 战争初期,盟国主要的心理战宣 传机构主要包括英国的政治战执行局、美国的战略局和作战 情报局。 为协调两大机构的行动,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艾森 豪威尔还在 1942 年授权组建了盟军心理作战处, 联合起来 发挥效力。
投放传单仍然是心理战的重要方式。 “门罗式纸弹”的发 明有效解决了传单投送精确度的问题, 可以用大炮发射的 “传单炮弹”大量应用于战术性宣传,缓解了飞机运输压力。 无线广播也成为心战杀手锏,BBC 便是在二战中迅速崛起的 典型。 战时的 BBC 雇员最多时达到 11663 人,分编在世界各 地的 250 个分部,每天用 50 种语言不间断对外广播,如此庞 大的机构发挥了对敌心理战的巨大作用。 除了坚持在战场前 线进行现场报道之外,BBC 还广为邀请政治家、 领导人发表 演讲,激励民心士气,丘吉尔、戴高乐、流亡英国的荷兰女王 威廉敏娜以及挪威国王哈康七世等人的演说,极大地鼓舞了 盟国军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