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过程)流程
1.体位选择与固定
2.病人影像信息的采集— CT、MRI、PET
目的:1.获取病人信息2.确定摆位标记3.确定参考标记
1)获取病人信息
扫描范围:
考虑到采用非共面照射,CT扫描的范围应足够大,体部扫描的肿瘤前后各沿长4~5cm,脑部扫描时应包括整个头颅。
扫描层厚:
根据病变大小,部位而异,一般头颈部肿瘤采用层厚3mm,体部肿瘤采用层厚5mm。
增强扫描:
浓积在病灶及其同围的造影剂会对剂量计算产生影响,造成计算结果与实际放疗时的剂量分布之间的误差。
方法:
把没有增强的CT和已强化的CT融合在一起。
画病灶以增强CT为值,做治疗以未增强CT为准。
2)确定摆位标记
找3-5个体位固定不动的点,可以是骨性标记,记录其坐标值。
3)确定参考标记
固定参考系:
固定头架上或埋在床里的N形线(拓能公司)如图所示:
相对参考系:
至少三个以上的点,用针或铅丝等做皮肤标记,作为参考标记点。
位置选择遵从下列原则:
不因呼吸和器官及组织的运动而变化太大,在模拟机上、CT机上能显像;
对皮下脂肪层较薄的部位,体位固定器与身体形成的刚性较好,皮肤标记可设在体位固定面罩上(如头颈部肿瘤);
对皮下脂肪层较厚的部位,设立皮肤标记使其位移最小(如腹部肿瘤);
标记点离靶中心位置越近越好,内标记比体表标记引起的误差小;
注意的问题:
校准激光灯的重合准确性
皮肤上贴的标记物和所画的线要重合
在加速器治疗摆位时,两侧参考标记都要核对
3.射野等中心的确定与靶区及危险器官轮廓的勾画
射野等中心:
自动设置或手动设置
根据肿瘤的多少及相互关系可确定一个等中心或多个等中心
靶区及危险器官的勾画:
临床医生和影像医生在TPSxx勾画
1/4
GTV的确定:
CT、MRI、PET
CTV—PTV:
GTV+Margin(治疗过程中靶区的移动和摆位误差在内的综合误差)注意的问题:
当PTV与危险器官轮廓相互重叠的时候,可以适当缩小PTV或危险器官的体积危险器官的确定:
为了确保危险器官实际受照剂量不超过剂量计算结果,危险器官要考虑器官的移动和摆位误差,加以一定的Margin
4.照射野的设计
首先,医生提出对靶区的剂量要求和危险器官的剂量限制
其次,物理计划师针对要求合理选择射线性质、能量、射野多少、入射方向、组织补偿等一般头颈部肿瘤选择6MV X线,体部肿瘤选择15MV X线
xx原则:
对单一肿瘤4-7个野即可;过多,正常组织受量大;过少,适形度不好
适形射野边界的确定:
在BEV窗口,射野边界与PTV边缘之间的宽度(block aperture margin)恰当选择。
射线能量越大所需aperture margin越小,头颈部肿瘤采用MLC所需aperture margin取3-5mm,体部肿瘤采用MLC所需aperture margin取5-
10mm。
一般头颈方向较前后左右要大些;
5.三维剂量计算—数学模型的选择
三维计划常常提供了多种三维剂量计算模型,计算模型所考虑的修正因素越多,计算速度越慢,其计算结果与实际剂量分布越相符;
剂量分布显示
常用剂量分布显示和观察方式:
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二维剂量分布显示;三维等剂量面分布显示;DVH;剂量统计表等;
射野权重的调整:
剂量计算完成后通过调整射野权重以改善剂量分布
剂量归一:1处方归一点:
等中心/肿瘤中心2剂量显示归一点
6.计划的评价与优化
评价三维计划的手段有:
二维横切面、冠状面、矢状切面剂量分布图
三维剂量分布
DVH
剂量统计表
优化手段有:
修改射束方向
修改射野形状
2/4
修改射野权重
修改射野性质和能量
7.治疗计划文件输出
治疗计划文件(计划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诊断、住院号、定位号等。
治疗体位说明包括治疗体位、体位固定方法、摆位说明等。
射野参数包括射野等中心参数、射野权重、机架角、光栏角、光栏大小、射线性质及能量、床角等。
射野修饰物block或block aperture 、ML
C、wedge的方向和楔形角等。
剂量计算模型。
组织不均匀性校正——CT值表。
射野BEV数字重建X光片。
剂量分布图、剂量—体积直方图、剂量统计表。
计划所用软件及射野资料(beam data)说明。
计划完成时间、计划参与者。
8.验证模拟(verification simulation)
计算深度(depth of calculation)验证:
计算深度即射野中心轴在体表的入射点到射野中心的距离,等于(SAD-SSD)。
在体表可见投影的射野如AP野,在摆位完毕后读出SSD即可验证该野的计算深度是否与虚拟模拟的计算深度相符。
射野上下界是否和CT模拟的一样,大致位置是否符合。
治疗计划各项参数的可行性验证:
虚拟模拟所设计的各项治疗参数是否可行,需在治疗前进行验证。
特别是非共面照射计划,常常可能出现机架角与治疗床或病人身体相撞的情况。
故治疗前治疗计划可行性验证是必要的。
上述验证模拟可在治疗机上进行,也可在传统模拟机上进行,建议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在治疗机上进行,因为传统模拟机与治疗机之间存在机械误差,在治疗机上进行验证才是最终验证。
9.治疗实施(treatment delivery)
治疗开始前,医师、物理师应指导治疗师充分理解治疗过程,如正确的体位固定方法、射野的方向性等,确保各项治疗参数的正确输入和准确执行。
物理师和主管医师必须参与第一次治疗,向治疗师说明摆位技巧和摆位质量控制方法,交代摆位和治疗过程的基本要求。
治疗开始后应进行每周一次的射野影像检查(weekly portal imaging)以检测摆位误差是否在治疗计划的3/4
估计范围之内。
剂量监测可及时发现一些重大失误,如忘记组织补偿器的放置或放置方向错误、MU输入错误等。
附: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计划与2D计划的主要区别
病人信息采集
采集信息范围
靶区及危险器官的定义
图像处理功能
图像融合功能
射野设计背景
剂量计算模型2D
通过数字化仪手工输入轮廓并定义组织密度
等中心平面
在等中心平面进行无无
CT轴面
简单,误差大,主要根据中心轴深度剂量、离
轴比计算,无组织不均匀性效正。
单一横切面二维显示
无3D自动采集病人信息整体信息采集,包括靶区及其上下一定范围所有层面CT信息在整体范围内进行,BEV立体显示图像质量可调整
有以DRR为背景,并有轴、冠、矢状参考面复杂,误差小考虑射野斜入射效正,组织不均匀性效正等任意轴面、矢状及冠状切面二维显示,三维等剂量面显示有
剂量分布显示
DVH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