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读.


三、教育法的特点
1、主体的多样性。
“主体”,是指教育法律主体,是指教育 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或者权利义务的承担 者,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从教育对象上看 ,我国宪法赋予了每个中国公民有受教育 的权利。从幼儿,到青少年,到成人接受 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的教育 对象,都享有教育的权利和承担着相应教 育的义务。这就使教育法的法主体呈现多 样性。
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
扫除文盲(制度);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 制度。
(此外,教师制度也被看成是基本教育制 度。)
五、教育法律责任
(一)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
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 反行政法律规范,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否定性 法律后果。因为现行教育法的相当一部分规 定是调整教育活动中的行政关系,具有行政 法的属性,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本身 就带有行政违法性,所以,行政法律责任是 违反教育法最常见的一种法律责任。在实际 工作中,对于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追 究法律责任,大量的也是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
(三)违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责任
• 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实施 的违反教育法的行为,同时触犯了刑法 ,达到犯罪的程度时,所必须承担的法 律后果。
• 《教育法》在第71条、第72条、第73条 、第77条对挪用、克扣教育经费、扰乱 学校教育教学程序、破坏校舍、场地及 其他财产、招生中徇私舞弊的行为追究 刑事责任做了规定。
4、法律后果的特殊性。 (1)注重保护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少
年学生。 (2)注重保护教师的特殊职业权利。 (3)注重维护学校的正当权益。
四、教育活动的原则和基本教育制度
(一)国家教育方针: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
育人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育人的根
本途径。 3、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育人的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主讲人:刘明强
(遵义市民主中学)
一、教育法简介
1、教育法通过和实施的时间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通过 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2、立法宗旨: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 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 3、教育法的法律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的基本法( 二级),与《刑法》《民法》同等地位。
容。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
各级各类学校育人总的培养目标。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1.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3.教育的民主性原则。 4.教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与终身学习相适应的原则。
(三)国家基本教育制度
教育法规定了我国的八项基本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
2、行政处分。是根据法律或国家机关、 企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由国家机关 或企事业单位给予犯有违法失职行为 或内部纪律的所属人员的一种制裁。 行政处分有时也称“纪律处分”,
共有8种: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 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 开除。
(二) 违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责任
• 主要表现为一种财产上的责任。《教育法》第81条对违反教 育法的民事责任做了原则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 、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 、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 在义务教育方面,根据《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 ,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1)侵占、破坏学 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的;(2)侮辱、殴打教师、学生的; (3)体罚学生的;(4)将学校校舍、场地出租、出让或者移作 他用,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
• 根据《民法通则》,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主要方式有15种: (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 (5)恢复原状;(6)修理、重作、更换;(7)赔偿损失;(8)支 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11)训 诫;(12)责令具结悔过;(13)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 法所得;(14)罚款;拘留。
2、调整范围的广泛性。 不仅确定了教育系统内 部的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主体的行为规范,而 且也确定了教育系统外部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 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学生 家长和其他公民等各主体与教育相关活动的行为 规范,它的调整范围包括举办、实施、管理、接 受和参与教育的五大类活动,这些活动涉及到教 育行政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包括企 业、事业单位、农村集体组织)、学校、社会团 体和几乎每个家庭和公民。单纯认为教育法仅是 教育部门的法,是调整学校的法,是调整教育教 学活动的法,是一种认识上的误解。
3、法律关系的复杂性。
在现行教育法中,相当部分是以国家或教育 行政机关为一方,调整教育活动中的行政关 系的,属行政法律关系。比如,儿童年满6 周岁就与国家、学校、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存 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关系。而这种关系的 成立,是不需要相对一方承认就存在的。同 时,也涉及到如教师聘任、学校间联合办学 等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此外,在国 家和学校之间也存在某些经济法律关系。从 而使教育法律关系呈多样性,并且往往相互 交叉,使法律关育犯罪特点, 专门设置了"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和"招 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
• 在义务教育方面,根据《义务教育法》第16条 和《实施细则》第七章的规定,依法应当追究 刑事责任的行为有以下6种:(1)侵占、克扣、 挪用义务教育经费;(2)扰乱实施义务教育学校 教学秩序,情节严重的;(3)侵占或者破坏学校 校舍、场地和设备情节严重的;(4)侮辱、殴打 教师、学生情节严重的;(5)体罚学生情节严重 的;(6)玩忽职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师生伤亡 事故情节严重的。
主要有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两类。
1、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 律规范的组织或个人进行惩戒、制裁的具体行政 行为。行政处罚的种类很多,教育法涉及的行政 处罚有10种,即:(1)警告;(2)罚款;(3)没收 违法所得,没收违法颁发、印制的学历证书、学 位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4)撤销违法举办的学 校和其他教育机构;(5)取消颁发学历、学位和 其他学业证书的资格;(6)撤销教师资格;(7)停 考,停止申请认定资格;(8)责令停止招生;(9) 吊销办学许可证;(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教 育行政处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