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标准教案格式《爱莲说》

标准教案格式《爱莲说》

君子,通达正直
君子,自尊自重
君子,德布四方
君子,高洁独立
2、探究二(连线)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莲花,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中通外直
莲花,不蔓不枝
莲花,香远益清
莲花,亭亭净植
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四、学后反思
五、课后达标(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爱莲说
烘云托月,莲花品性独爱莲
借物喻人,君子美德永传承
教后反思:
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理解“君子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意思。
为什么写菊花、牡丹?板书:烘云托月
(二)合作共研
重点感悟“予独爱莲之出……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展示莲叶、莲蓬、莲藕、莲子的作用,提问:为什么不写莲叶、莲藕?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品性的,连线。
七年级下册语文新授课型第4单元第16课
第课时 总第课时主备人:罗永瞳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准确并有感情地朗读《爱莲说》。
2.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以及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能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导学流程及学习内容
方法指导或行为提示
一、目标导学
引导认识菊花、牡丹的象征意义。
1.调查:喜欢菊花的同学举手。
出示诗句——第一句写陶渊明爱菊食菊,第二句写菊不畏寒冷,第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引出菊花的象征意义——隐逸。
2.喜欢牡丹的请举手。
出示写牡丹的诗句展示唐人对牡丹的喜爱,第三句出示古文,显示一株值数万钱,引出牡丹的象征意义——富贵。
3.出示莲花。引导认识。
二、新知探究
(一)自学自研
一、了解作者。
1.大声说出周敦颐的名字。
2.简单介绍周敦颐的资料。
本文作者周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人们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开创的一个流派?(宋明理学)讲解孔孟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及君子之道,之后衰落,及至周敦颐提倡,孔孟之道开始受人尊崇。对周敦颐做官时的评价?(清正廉洁、爱民如子)
二、走进文本
1.读通读顺。
2.用单横线、双横线、波浪线分别画出描写菊花、牡丹花、莲花的句子。
3.交流,理解。
描写菊花的句子有?三句。
理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意思,引出“隐逸之爱,陶后鲜有闻。”
描写牡丹的三句,理解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意思。引出“富贵之爱,宜乎众矣。”提出“富贵也可以爱,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总结:借物喻人
4.师生分不同颜色字体,读全文。
由周敦颐孙辈周树人、周恩来,引出文化传承之博大主题。
三、巩固提升
1、探究一(妖
中通外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莲的颜色
莲的姿态
莲的花茎
莲的叶柄
莲的香气
莲的外形
莲的位置
君子,刚正不阿
君子,洁身自好
君子,泰而不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