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讲解托物言志的立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托物言志的文章立意技巧的概念;
能力目标:解读《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莲花喻君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随着气候、地域等因素的变化,会见着不同的花。
世界被花草点缀。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花呢?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爱
花原因吗?
是的,每个人对花草都是有感情的,有没有哪个同学喜欢莲花的呢?
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
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而宋代
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
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
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
阵清香扑面。
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
莲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题目、作者)
二、整体研读
1、同学们找一找,周敦颐是怎么描写莲花的。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3、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5.作者怎样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
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君子之风)
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6、莲的气质风度,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
写“莲的气质风度”,即是写作者的人格。
但是不直接写作者的人格,而是时时影射、处处暗合,使得文章看起来只是在写莲而已。
这种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写作手法,学名叫作“托物言志”。
运用这种写法要注意两点:掌握好物品的主要特点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相同点和相似点。
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形成性测试
7、《爱莲说》物与志的相似点在哪呢?
明确“莲的气质风度”
【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
莲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托物言志
二、理解衬托的辞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衬托的艺术表现技巧的概念;
能力目标:解读《爱莲说》运用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侧写莲的技巧;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蕴育于正侧结合多维写作角度切入的情感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教学
1、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幅红花绿叶图,你们能说一说这画里的红与绿相互搭配有
什么视觉效果吗?
明确:花的红是通过叶的绿陪衬、映照而凸现出来的。
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它是怎么样一
种言语格式、语用效果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以《爱莲说》为范本来深入学习这种叫
衬托修辞手法。
二、整体研读
2、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板书
“菊”、“牡丹”,“衬托”)
明确:衬托手法。
第一次衬托,以菊花正衬,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
第二次衬托,以牡丹反衬,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
第三次衬托,融入议论之中,明确地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莲花喻君子,表达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那么这三种花有怎样的精神品质明确:菊花是不苟世俗,牡丹是趋炎附势,莲花是廉洁正直。
4、本文以“爱”为脉络,写了对莲花,又写了菊花和牡丹,但是我们仔细看看作者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摹绘的是什么呢?
明确:虽然,从全篇选取的意象来看,作者写了莲花又写了菊花和牡丹;但是莲花是作者着墨的重心所在。
这种同提而用墨浓淡不同的修辞方式即衬托,与对比不同之处,就在于衬托是众星拱月式的意象布局形式,对比是针锋相对的意象布局形式。
写菊花的不苟世俗、牡丹的趋炎附势,突出了莲花的廉洁正直,借此隐喻作者
对高尚品德的呼唤。
衬托的辞格就是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它的作用就是突出。
【板书设计】
隐逸者不苟世俗菊
富贵者趋炎附势牡丹
反衬
君子廉洁正直莲
三、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和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妖”等古古汉语实词词义及“不蔓不枝”等词类活用现象;
能力目标:梳理《爱莲说》的文本内容;
情感目标:鉴赏《爱莲说》正侧结合写作造成的含蓄、典雅的情感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列举一系列的成语:花团锦簇,锦上添花,春暖花开,繁花似锦,百花齐放,闭月羞
花,洞房花烛,风花雪月,花容月貌,花香鸟语……,接着提问:“刚才我列举的成语的共
同点是什么?”
“对,都含有一个花字。
是啊,就是因为有各种各样,鲜艳美丽的花朵来装饰我们的世界,
我们的生活才显得那么有滋有味,多姿多彩。
”
“那么,请问同学们,你对自己最喜爱的那种花会怎么来描述呢?”
紧接着我就用下面的语言来引出本文的新课教学:“各种各样的花都有各自的可爱之处,所
以同学们的喜好也各不相同,这没有谁是谁非,但是同学们的交流,能使其他同学喜欢你
喜欢的花吗。
我们来看看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对莲花的感情的是怎么表达的。
那么,我
们翻开《爱莲说》来学习吧。
”
2、整体感知
①问题1。
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
此问题设计的目的是——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完成德育目标。
总结让学生明确: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这个长句。
(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②问题2。
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哪三种处
世的态度?(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
③问题3。
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
用菊从正面衬托,用牡丹
从反面衬托。
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
回答此问题后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予谓菊……君子者也)
④问题4。
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菊之爱……宜乎众矣。
”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表示作者
要发表感慨了。
他的感慨是什么?引导生答: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
进行小结后(齐读“噫,菊之爱,……,宜乎众矣。
”)
生长环境
莲
体态香气予廉洁正直
风度气质
菊陶渊明爱不苟世俗牡丹众人趋炎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