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7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解析

07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解析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过程: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经由补给从外界获得水量,通 过径流将水量由补给处输送到排泄处向外界排出。 在补给与排泄过程中,含水层与含水系统除了与外 界交换水量外,还交换能量、热量与盐量。 意义:补给、排泄与径流决定着地下水水量、水质在空间 与时间上的分布。 为了解地下水的赋存变化规律,合理评价和开发利用 水资源,就必须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特征。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 式两种: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活塞式下渗:鲍得曼(Bodman)等人于1943—1944年对均质砂 进行室内入渗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简而言之,这种入渗方 式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 在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
普遍认为,在砂砾质土中主要为活 塞式下渗,而在粘性土中则活塞式与捷 径式下渗同时发生。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二、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
蒸发
地表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补给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不等于补给含水层的水。其中相当 一部分将滞留于包气带中构成土壤水,通过土面蒸发与叶面 蒸腾的方式从包气带水直接转化为大气水。 以土壤水形式滞留于包气带并最终返回大气圈的水量相 当大。我国华北平原总降水量有70%以上转化为土壤水。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7.1 地下水的补给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7.1.2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7.1.3 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
7.1.4 凝结水的补给 7.1.5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7.1.6 地下水的其它补给来源 泉 泄流
7.2 地下水的排泄
蒸发 蒸腾
7.3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 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
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比
较连续的较强降雨时,下渗
水通过大孔道的捷径优先到 达地下水面。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比较,主要 有两点不同: 1)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 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 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 于“老”水到达含水层; 2)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 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土壤水的消耗(干旱季节以及雨季间歇期的蒸发与蒸腾)造 成土壤水分亏缺,而降水必须补足全部水分亏缺(在捷径式下渗 情况下降水必须补足水分亏缺的大部分)后方能补给地下水。 由此可见,雨季滞留于包气带的那部分水量,相当于全年支 持毛细带以上包气带水的蒸发蒸腾量。 入渗水补足水分亏缺后,其余部分继续下渗,达到含水层 时,构成地下水的补给。因此,平原地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 水量为: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7.1 地下水的补给
定义: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盐量、热量) 的过程
研究内容:补给来源、补给条件、补给量。
补给来源(自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来自其 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等 补给来源(人工):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 性的人工补给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一、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雨季初期的降雨,首先要补足水分亏 缺,多余的水分才能下渗(图b,t3、t4)。 下渗水达到地下水面,使地下水储量增加, 地下水位抬高(图c)。 就地表接受降雨入渗的能力而言,初 期较大,逐渐变小趋于一个定值。降雨初 期,由于表土干燥,毛细负压很大,毛细 负压与重力共同使水下渗,此时包气带的 入渗能力很强。随着降雨延续,湿锋面推 进到地下一定深度,相对于重力水力梯度 (I=1),毛细水力梯度逐渐变小,入渗 速率逐渐趋于某一定值(图7—3)。在降 雨强度超过地表入渗能力时,便将产生地 表坡流。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包气带渗透性好,有利于降水入渗补给。包气带厚度过大(潜 水埋深过大),则包气带滞留的水分也大,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 但潜水埋藏过浅,毛细饱和带达到地面,也不利于降水入渗。 当降水强度超过地面入渗速率时,地形坡度大会使地表坡流 迅速流走,使地表径流增加。平缓与局部低洼的地势,有利于 滞积表流,增加降水入渗的份额。 森林、草地可滞留地表坡流与保护土壤结构,这方面有利于 降水入渗。但是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以蒸腾方式强烈 消耗包气水,造成大量水分亏缺。尤其在气候干旱的地区,农 作物复种指数的提高,会使降水补给地下水的份额明显降低。
分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
蒸腾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 布如图(c)中 t5 所示: 包气带
上部保持残留含水量(W0),
一定深度以下,由于支持毛细 水的存在,含水量大于W0并向
下渐增,接近地下水面的毛细
饱和带以及饱水带,含水量达 到饱和含水量(Ws)。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实际情况下,只有在雨季 过后包气带水分稳定时最接近 此理想情况. 雨季之前,由于旱季的土 面蒸发与叶面蒸腾,包气带上 部的含水量已低于残留含水量 W0,而造成所谓的水分亏缺 (图a,(t0))。
qx X D S
qx——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 X——年总降水量 D——地表径流量 单位:mm
△S——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令:
qx X
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含义:每年总降水量补给地下水的份额,常以小数表示。 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主要有年降 水总量、降水特征、包气带的岩性和厚度、地形、植被等。 由于降水量中相当一部分要补足水分亏缺,因此年降水量过小 时,能够补给地下水的有效降水量就很小;年降水量大则有利于 补给地下水,α 值较大。 降水特征也影响α值的大小。间歇性的小雨很可能只湿润土壤 表层而经由蒸发及蒸腾返回大气,不构成地下水的有效补给。过 分集中的暴雨则又可能因降水强度超过地面入渗能力而部分转化 为地表径流,使 α 值偏低。因此,不超过地面入渗速率的连绵细 雨最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活塞式下渗是在理想的均质土中室内试验得出的。实际上,从微观 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均质土。尤其是粘性土,除了粒间孔隙与颗粒 集合体内和颗粒集合体间的孔隙外,还存在根孔、虫孔与裂缝等大 的孔隙通道。在粘性土中,捷径式入渗往往十分普遍。
如图所示,当降水强度较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