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肺炎
重症肺炎:主要标准:1.需要有创机械通气;2.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收缩剂治疗。
次要标准:1.呼吸频率≥30次/分;2.PaO2<60mmHg,氧合指数(PaO2/FiO2)≤250;
3.多肺叶浸润或入院48小时内病变扩大>50%;
4.意识障碍/定向障碍;
5.氮质血症(BUN≥20mg/dL);
6.白细胞减少(WBC<4万);
7.血小板减少(<10万);
8.低体温(<36);
9.低血压(需要强力的液体复苏)。
符合一项主要标准或三项次要标准以上者可诊断为重症肺炎
高危因素:年龄、基础疾病
并发症:肺炎休克(感染性休克)、严重脓毒症、呼吸衰竭(ALI→ARDS)、DIC、血电解质及酸碱紊乱、心衰、神经系统(急性肺炎脑病)、MODS多器官功能衰竭
护理问题:1、气道交换受损;2、清理呼吸道无效;3、低效性呼吸形态;4、体温过高;5、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6、营养失调
护理措施:
1、休息与体位:保持病室环境舒适,空气流通,适宜的温湿度温度以20~24℃为宜,相对湿度以55%~60%为宜。
注意患者保暖,以免着凉。
尽量使患者安静,避免各种突发性噪音。
急性期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仰卧位,防止痰液误吸,定时更换体位。
感染性休克者取中凹卧位。
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的清淡饮食,必要时鼻饲加强营养。
多饮水,注意保持出入量平衡,防止高热后大汗液体丢失过多,静脉时严格控制液体滴注速度,均匀滴入,重症患者应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症状护理:
(1)高热:见发热的护理常规。
(2)胸痛:胸痛不明显者嘱其深呼吸和咳嗽时,用手按压胸痛的部位,以抵抗胸廓扩张时引起的疼痛;其余见胸痛的护理常规。
(3)呼吸困难:见呼吸困难的护理常规。
4、用药治疗及护理: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1)抗休克治疗:包括扩容治疗、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
血管活性药物首选去甲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泵注,一旦外渗用酚妥拉明5~10mg+0.9%NS10~15ml局部封闭。
(2)控制感染:早期积极使用抗生素。
(3)应用糖皮质激素:早期、足量、短程。
5、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予中、高流量吸氧,如有2型呼吸衰竭需控制吸氧浓度,必要时使用机械通气。
6、机械通气的护理:见无创通气和有创通气的护理常规。
7、防治并发症:包括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8、病情观察
感染性休克观察要点:
(1)心电监护,观察患者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并及时记录,观察是否有神志模糊、昏睡和烦躁等。
(2)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气促、咳嗽,注意痰液的色、质、量变化。
(3)观察有无休克早期症状,如烦躁不安、反应迟钝、尿量减少、血压下降等。
(4)观察检查和化验结果。
ARDS是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引起肺水肿(渗透性肺水肿)、肺不张及继后的细胞增生和纤维化,以严重低氧血症和进行性呼吸窘迫为典型症状。
并发症:肾功能衰竭
治疗:1、营养支持,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营养物质。
维持液体平衡,适当限制入水量、利尿,控制肺水肿。
2、药物治疗:(1)糖皮质激素(2)扩血管药物(3)氧自由基清除剂、抗氧化剂(4)免疫治疗。
3、治疗原发病同时,一旦发现呼吸频速、PaO2降低等肺损伤表现及早给予呼吸支持等有效的干预措施。
4、机械通气,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或CPAP:吸氧提高PaO2的作用小,高浓度氧60%以上2~3天可能引起氧中毒加重ARDS,常用PEEP为5~15cmH2O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①应用合适的PEEP水平,避免呼气末肺泡及小气道闭陷;②用较低的潮气量;③允许PaCO2高于正常水平。
5、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
6、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机械通气自身引起的肺损伤,促进下垂不张部位的肺扩张,实现通气灌注比例的调节以及氧合情况的改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临床表现:1、多部位出血,以皮肤紫癜、瘀斑及穿刺部位或注射部位渗血多见;2、血栓栓塞:引起各种器官微血栓形成,导致器官灌注不足、缺血或坏死,表现皮肤末端出血性死斑,手指或足趾坏疽。
9、并发症的护理:休克性肺炎
(1)中凹位,保持脑部血液供应,注意保暖。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意识状态、脉搏、呼吸、尿量、体温、皮肤黏膜色泽及温湿度、出血倾向。
(3)迅速给予高流量吸氧,保持气道通畅。
(4)出现末梢循环衰竭时,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或给予深静脉置管,以补充血容量,保证正常组织灌注。
(5)遵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糖皮质激素。
(6)预防感染,做好消毒隔离,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7)急性肾衰时,做好血透的护理。
10、心理护理,做好安慰解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