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2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第12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 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 第二,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 第三,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第四,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辩证唯物论的发展观
01 要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强调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必
02 须实现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发展
• 第一阶段:以邓小平为主要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 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 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 思想观点,奠定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的基础。
• 第二阶段:以江泽民为主要代 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
(二)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的辩证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包含深刻的辩证 法内容,特别是它强调在矛盾的对立中把握统一,更 加注重矛盾双方在对立中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相互 转化,在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在实践中深化了马克 思主义辩证法的内涵,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实践中 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 第三阶段:以胡锦涛为总 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 国各族人民,在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中,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 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 大工作部署,形成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 学思想的最新成果。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的主要内容
目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成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与
实践基础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实践观点与党的思想路线 • 二、生产力观点与辩证唯物论的发展观 • 三、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关系的
• 第三,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解决社会 矛盾的过程。
• 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本质属性。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 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 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深化了对社 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 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 学在中国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坚持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用新的实践 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 想的一系列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 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 强调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 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 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 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 性,科学地解决了如何充分发挥好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 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进步的基本原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既贯穿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内容中,又具有相对独立的 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部分与整体的 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实践观点与党的思想路线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既贯穿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内容中,又具有相对独立的 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部分与整体的 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
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 统筹兼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认识 和构建,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论思想。辩证唯物 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 体,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也处于相关性之中,由此决定 了事物的发展与系统整体态势息息相关。现实世界就是 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协调 发展的有机整体。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自觉运用辩 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论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重大贡献。
• 第一,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改 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 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 第二,关于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根据事物发展是一个 过程和事物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哲学思想,提出了通过 “先富”而实现“共富”和把握好“两个大局”的思 想,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辩证法。
03 问题上的辩证法
三、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 大关系的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坚持唯物辩证法 的一系列基本
• 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在实践中形成 了正确认识和处理
•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和重大关系的思想。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是中国共产党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 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基本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深刻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 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 论来源与实践基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 哲学特别是以毛泽东哲学思想为理论来源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 原理、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关于物 质世界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原理、关于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规律的原理、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 量的原理等一系列基本原理,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 础。
四、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
•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 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以人为本思想,在多方 面发展了唯物史观。
(一)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在说明社会发展动力 时,强调把生产力作用与人民群众作用有机统一起来, 把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 的立场作为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地统一起 01 来,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内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无止境 02 的过程 03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二)实践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认识论
01
强调发挥实践主体能 动性思想,突出实践 的价值功能,并将两 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 第三,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三)统筹兼顾的方法论
• 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 科学运用,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 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 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强调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 共同事业,发挥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 层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社会主义 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 联系群众,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 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 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是在深刻总结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哲学思想,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哲学认识,也 体现了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思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 成和发展过程
• 第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改革开放是 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认 为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 决的。
改革
• 改革就是改变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 求的部分,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此意义上,革命和 改革的性质是一样的。但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而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 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推动社会主义制度 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 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 时代前列。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 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 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思想 • 四、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 • 五、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 与指导意义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的形成
• 第一,明确现阶段中国的主要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