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通过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指出了会计制度中有关“固定资产核算”的规定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存在缺陷,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行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现谈两点看法。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缺陷及改进措施
1、固定资产核算科目过多,直接影响单位当期损益
按事业会计制度规定:购置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或“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这样,在固定资产购置核算时,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当期损益,也有可能不影响单位的当期损益。
比如:在核算时将购置的固定资产直接列入事业支出,借记“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这就加大了单位的事业成本,从而影响当期损益。
如果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时,则不会影响当期损益。
这就使得事业单位通过“灵活”掌握固定资产开支渠道来调节当期损益成为可能。
2、《事业会计制度》没有规定计提折旧,这就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资产总量和净资产量
现行事业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从购进到最终的报废,会计帐面始终反映的是原值,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磨损等原因而减少的价值部分得不到体现,这样就虚增了资产总量。
这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一般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不计提折旧,而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
这种以收入为依据计提修购基金的做法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从而无法提供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
固定基金和修购基金都是净资产科目。
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是对应科目,它们反映的金额是一致的,如果固定资产反映资产数不实时,那么固定基金也就跟着反映不实。
同时事业单位是通过收入计提的修购基金,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既包括固定资产原值,又包括提取的修购基金部分。
净资产数出现了重复计算和虚增现象,使得事业单位提供的净资产信息失真。
3、固定资产核算上的改进措施
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核算上所用会计科目应参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核算办法。
如购进固定资产时做以下分录: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或“在建工程”等科
目。
取消“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净资产科目。
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并正确地计提折旧金额。
按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以及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资产值来选择合理的折旧计提方法,并做以下分录:借:事业支出—折旧费;贷:累计折旧。
这样核算就能正确反映事业成本,同时累计折旧抵减并调整了固定资产原值,并能反映出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使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互一致,同时将“累计折旧”在资产负责表中列出,这时固定资产在报表中就体现出净值从而反映出实实在在的资产额和偿债能力。
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缺陷及改进措施
事业单位主要的会计报表是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有关这两张会计报表编制的方法的规定存在着一些缺陷。
1、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点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是静态会计报表。
现行资产负债表是依据“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一动态等式编制的,会计报表的内容与其名称不相吻合。
收入支出表反映的是收入减支出得结余的之一关系式,而收入支出表中包涵了拨入专款、拨出专款和专款支出三个项目。
拨入专款在收入类列出,拨出专款和专款支出在支出来列出,而这些科目并不产生结余,所以收支表中列入这三个科目实在是不合适。
2、报表中的数字勾稽关系不清楚
在收入支出表中,虽然列示了拨入专款、拨出专款和专款支出这三个项目,但它们并不会形成结余。
所以,收入总计数与支出总计数的差额不等于结余数。
3、会计报表的改进措施
事业单位这两种表即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都需改进,资产负债表中应剔除收入与支出类,应直接反映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的内容。
收入支出表中应剔除拨入专款、拨出专款和专款支出这三个科目,将拨出专款作为资产,将拨入专款作为负债,将专款支出作为拨入专款的抵减项目。
这样报表的内容与名称就相符了,同时报表中的数字勾稽关系也就清楚了。
参考文献:
[1] 杨娟华,财会月刊[J],事业单位不应再提取修购基金,2005.3.
[2] 邢俊英,预算管理与会计[J],改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建议,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