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摘要个人所得税具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及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另外个税能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18.12的个税改革减轻了工薪阶层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此次改革也是我国个税从分税制到综合纳税的一个试水过程,也是大数据与个人税收结合的一个开端。
目前的征税方式主要是考虑到征管的简单、方便、易于理解。
根据《新时代中国税收的主题和使命》中指出新时代税收发展和税收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既要把促进社会公平、增加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全面审视各方面的现行税收制度和政策规定,从中找准短板和弱项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又要把促进社会公平、增加人民福祉作为一项原则,针对有违税收公平正义的矛盾和问题持续发力,通过创新税收制度设计和税收政策安排,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贯穿于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各环节和全过程。
所以个税改革还是任重道远,下文我将讨论个税改革中的短板和弱项。
关键词:养老附加扣除子女教育附加扣除课税对象选择目录一、个税专项扣除对个税的影响及专项扣除中可以进行的调整 (3)二、养老专项扣除的中所涉及的实际养老问题 (4)(一)城市与乡镇农村老人经济收入差距问题的探讨 (5)(二)赡养老人中的医疗、护理支出问题探讨 (6)(三)非独生子女之间的费用分摊扣除不够灵活 (6)(四)进一步的完善养老加计扣除的实施建议 (6)(五)进一步完善非独生子女之间的扣除方式的建议 (7)三、浅谈我国目前的人口生育情况 (8)(一)我国目前的人口增减状况 (8)(二)浅析生育意愿低下的原因及政府对改善生育率所做的措施 (9)(三)目前设置抚养子女方面的加计扣除的必要性的解读 (10)(四)增加0-3岁年龄段子女专项附加扣除项目的必要性 (10)(五)对子女附加扣除的项目的范围的探讨 (11)(六)适当的提高二胎的扣除标准配合国家生育政策 (12)四、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的选择探讨 (13)(一) 按家庭申报纳税与“婚姻中性”守则的相悖问题讨论 (13)(二)按家庭申报中女性的就业问题的考虑 (13)(三)以家庭为单位纳税的合理性的原因 (14)(四)以家庭为基础的综合申报方式的构想 (15)五、结论 (16)参考文献 (17)浅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一、个税专项扣除对个税的影响及专项扣除中可以进行的调整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的三大税种之一,具有增加财政收入,调节我国人民贫富差距、加强人民纳税意识的作用。
在1980年颁布后几经修订,目前是综合所得和非综合所得分开纳税的征收方式,其中综合所得有工资、劳务(兼职)稿酬和特许使用费。
非综合所得有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财产租赁、财产转让、偶然所得。
近几年随着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纳税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2015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8617.27亿元,2016年为10088.98亿元,2017年为11966.37亿元,20 18年为13871.97亿,(数据来源:数据中国网站)。
在2018年12月份前,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3500元,没有专项扣除这一调节器。
属于刚性纳税,并且纳税的代扣代缴人为工作单位。
因此,很多纳税人及财税界专家都在不同程度的呼吁个人所得税改革,调整起征点和向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的国家纳税方式靠拢:在个人所得税中添加必要的加计扣除,起征点调整也被反复的讨论呼吁。
事实上,由于前几年收入及CPI指数都在上涨,3500元在很多地区是明显不够基本生活支出的。
而超出3500元的收入从基本的3%的税率实行按月征税的方式,使每个月收入起伏较大的人群在税收方面比较吃亏。
因此,考虑到纳税人实际收入和负担水平,以及和国际个人所得税征管更为完善的综合扣缴制度靠拢,国家税务总局在2018年12月进行了个人所得税改革。
此次改革起征点从3500元调整到5000元,并且添加了6个专项扣除,征收方式从按月收入纳税改为按照年度总收入纳税,以此平缓按月纳税收入的高低差问题。
在此次改革后,2019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10388.48亿元(数据来源:数据中国网站)。
数据显示,2018年修改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增加了专项扣除后的明显的减税作用。
此次修改切实地起到减轻纳税人负担,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
但考虑到我国税收制度的长远发展以及在税收负担的公平问题,我认为专项扣除的方式上还有修改和进步的地方。
个人的加计扣除标准是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关键变量,2019年1月开始实行的标准费用扣除虽然考虑到纳税人的生计负担费用支出问题,但是并未兼顾纳税人个体的负税能力的不同。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负担水平既取决于纳税人收入,也取决于纳税人的负担支出,每个人相同标准的专项扣除有扣税方法简单、方便易执行的效率方面的考虑,但是实际上公平性不够,一个好的税收制度应兼具税收效率及税收公平两个方面。
目前个人所得税加项扣除方式已经实际实行了1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我根据自身体会以及网络上对养老加项扣除的讨论来看,目前有这几个方面讨论较多。
首先,养老和子女抚养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它与房贷、房租、继续教育附加的单一内涵不同。
目前的养老专项扣除按2000元/为总限额,没有进一步详细划分,子女也只有1000元的教育附加为限,这种统一方式在刚刚开始采用综合纳税时比较合适,当时纳税人对加项扣除方式并不熟悉,因此采用较为简便的统一方式。
但是随着个税APP的完善,特别是2019年的首次汇算清缴完成后,纳税人完全可以根据app的引导,根据自身情况填写相适应的扣税内容。
因此我认为应该在加计扣除中进行必要的添加和修改,从而使加计扣除的内容真正达到调节贫富差距,调节社会矛盾的目的。
本文着重讨论目前附加扣除中,重要程度最高,也是受惠群体最广的两项附加——养老及子女教育两项问题以及是否采用以家庭为课税制度——这个在个税制度完善的国家被使用的政策。
二、养老专项扣除的中所涉及的实际养老问题根据专项扣除规定,父母在60岁以上的独生子女按2000元/月的标准定额扣除,非独生子女的分摊扣除2000元/月。
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无子女照顾的情况,可以由孙辈扣除。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即凡年满6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多,预计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增至3亿人,成为一个逐渐老龄化社会。
养老是我国不容忽视的问题,此次增加的养老扣除明示了子女对老人不容忽视的赡养义务,体现了国家对纳税人赡养老人负担的考虑。
据统计,约有67%的纳税人有养老加计扣除的资格,中低收入者也是在此项目中受惠最广。
在实际中每个阶段的老年人生理、生活情况并不相同,如60—65岁的老人与65—70岁,70—80岁的老人就有着明显的生理方面的差异,并且不同地区和不同身份的老年人在经济情况、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情况也是相差巨大。
另外,在老年人生活中医疗保健方面的开支是一项非常重要开支。
因此,按照统一加计扣除标准的方法过于笼统,不能做到完全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一)城市与乡镇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差距问题的探讨我国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
农村乡镇居民多以务农、或出卖劳动力进城当农民工为生,他们在适龄的时候并未参加社保,在老后丧失劳动力非常依赖子女的赡养。
如果子女的经济情况窘迫,就会出现相推诿赡养责任,甚至出现弃养老人,老人状告子女未经赡养责任的官司。
城镇职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退休金的数额基本能够满足退休老人在当地的基本生活。
未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老人在60岁后国家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按月养老金待遇=基础养老金(55元)+个人账户总额=139元,根本不能满足老人的日常生活开销,因此剩下的开支必须由子女给予生活保障。
在子女收入较少,或者负担较重的家庭,养老问题是个沉重的存在。
在经济不发达农村省份,甚至恶性弃养老人的事件发生。
目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领取国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有15898.1万人(数据来源:数据中国网站),根据《城乡养老意愿对比》对乡镇、城市老人的养老意愿对比,城市老人倾向于政府、子女、老人均摊责任养老,乡镇老人更倾向于子女来承担养老责任,并且养老意愿还取决于子女的个数。
另外,根据大数据对2019年822万高校毕业生人口流动方向筛选显示,毕业生净流出最高的前五个省份则为江西、黑龙江、湖南、吉林、安徽五省,均在五万人以上。
加上排名第七的辽宁,东北三省在2019年共计净流出毕业生超过16万人,并且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流入地主要是沿海、大城市为主。
这一部分人群他们既要在新城市扎根,又对故乡的父母养老负责,生活成本和压力相对会比本地毕业学生的要大。
举例学生小A户籍上海,学生小B来自偏远农村,他们在工作后同样领取1万元的工资,小A的父母双方都有5000元/月的退休金,在日常生活中小A不需要补贴父母,但是小B父母务农为生,临老领取城乡保险139元/月,小B除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开销外还必须每月固定给父母一定的经济支持。
但是在目前专项附加扣除中小A和小B按统一的定额扣除,这样产生的税收负担的不平等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
(二)赡养老人中的医疗、护理支出问题探讨养老的问题上不光考虑老人的衣食住行、还有老人的医疗方面及老年人疾病护理的开支。
多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状态逐步下降,根据《中国城市养老指数蓝皮书2017》显示我国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其他人群的2-5倍。
并且有数据显示,65岁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大约是65岁以下人口的3-5倍,且在生命的最后1-2年达到最高。
并且中风、偏瘫、帕金森这些需要长期护理的疾病是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目前医疗方面有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养老保险给予一定补贴和报销,但是医疗护理以及医保目录外的治疗费用需要子女或者老人自行负担。
目前养老加计扣除父母2000元/月的旨在覆盖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开支,对额外的医疗护理及医保目录范围外的治疗费未曾考虑,没有全面覆盖养老支出。
(三)非独生子女之间的费用分摊扣除不够灵活根据规定,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由其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每人分摊的额度不能超过每月1000元,不能由一个单独享受全部扣除。
也就是子女间的分摊比例不能有5:5分之外的比例,以及非独生子女不能享受全额扣除。
目前这种设置前提是独生子/二胎两种模式,但是现实生活中纳税人家庭情况各有不同,过于固定的分摊模式对于更多子女均摊养老费用、轮流养老、以及由子女中经济生活情况较好的子女承担主要养老责任的模式、家庭中有子女因为自身的原因有经济状况不佳、丧失劳动的情况无力赡养父母的情况比较难以使用。
(四)进一步的完善养老加计扣除的实施建议养老开支中生活费用开支、医疗费用开支以及医疗护理费用的开支是三大项目,因此应在养老加计扣除中进行区别设置,设置基本的生活扣除、医疗扣除和护理费用这三种基本的加项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