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论述“以史为鉴”的现代意义(1)

大学语文论述“以史为鉴”的现代意义(1)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课程论文题目:试论“以史为鉴”的现代意义课程名称考查学期考查方式姓名学号专业成绩指导教师试论“以史为鉴”的现代意义摘要:“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创造“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如是说。

当今虽说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但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让人们知道了世界其实是大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由此,人们就吸取教训做好防恐准备。

而要在当代如此纷繁复杂的环境下谋发展,就必定要“以史为鉴”向先人学习。

所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只要不忘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做出正确决策,世界的未来还是无限美好的。

关键词:以史为鉴;改革开放;中日关系;思想转变;自然灾害一、试论“以史为鉴”现代意义的立论历史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和,包蕴着人类全部的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经验和教训。

为了社会和个人更好地向前发展,所以了解历史、熟悉历史、学习历史一直是国家热切倡导人们的行动主题之一。

诚然,我们知道历史不能复制,但学习历史、以史为鉴有着它存在的必要意义。

以史为鉴,意思就是拿历史作为借鉴就可以知道国运的兴衰。

“以史为鉴”,通常都是从正面积极地告诫人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大到治理国家。

一代明君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历史,所以才有了“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的现状,这同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的关系。

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

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载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苦痛。

对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

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地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千多年的封建帝王统治给今天的无产阶级统治带来什么影响和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自商代以来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会给今天倡导商业化的社会带来什么启示和影响;源远而流长的文化底蕴对今天提倡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什么深厚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简而言之,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究竟以史为鉴有什么重要意义呢?二、试论“以史为鉴”现代意义的论据1.经济方面:改革开放30年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以农业为本、大力发展农业,“精耕细作”是我们对传统农业的一种高括概括。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铁犁牛耕曾经一度给人们带来了安逸的生活。

只是列强的炮火轰开了闭锁的大门,也从此轰毁人们安逸的生活。

刀剑已不足以抵挡炮火的威力、也让国人深刻了解到只有经济发展繁荣了、科技进步了,才能抵御列强的炮火、才能让国人走向自强自立的局面。

所以国家开始盛兴实业救国,期望能用经济的实力改变被欺凌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工业,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开始有了新的改变,慢慢地,人民的温饱的以解决了。

特别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上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我国的经济以飞跃的速度向前迈进。

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温饱开始渐渐迈向总体小康,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

国民生产总值有了质的的飞跃,经济在各行各业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全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是前人无法预料和想象的画面。

我们做到了,我们成功了!历史告诉我们,闭关自守不行,所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

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大陆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9728亿美元,世界排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上升到第一位。

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达到28473亿美元[1]。

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告诉我们,小农经济不行,所以我们重视经济建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中国大陆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

2010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

中国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大陆主要农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全世界大概500种工业产品中,220多种产品产量的“世界第一”属于中国。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1]。

这一百多年的境遇告诉我们:“贫穷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凌”。

以史为鉴,我们吸收了历史的教训,自强不息。

我们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引进外资,努力改善国人生活水平,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在综合国力排行第二的姿态下,我们昂首挺胸地站在了世人的面前,展示了一种大国的风范,展示了一种被欺凌后崛起的傲然。

2.政治方面:中日关系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我们伟大的祖国一路与风雨兼行,虽说成长之路是艰辛、曲折和漫长的,但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国家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光明的。

五千多年的封建帝王统治对推进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地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有了“前车之鉴”,使我们的政党有了一个新的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一切不要用静的眼光看待事物。

”正如唐太宗说的:“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清朝取代明朝,只是因为明朝衰微,不可救药,并不是突出清朝有多么强大,清朝只是顺应天命,接手而已。

至于清朝的统治,从制度上来说,废除内阁,皇权专制,种族分化严重,致使汉人哀叫连连。

统治腐朽,闭关锁国,致使经济生产无法前进,科技不会进步,技术不会发展。

就因为有了专制制度,实行了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被扼杀,中国一直呆在古代,盲目排外,不思进取,保守愚昧,最后,阻碍了中外的交流,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才有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悲剧命运。

由此事例的弊病,都可作为当今中国之前车之鉴。

所以,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更大更好的进步和发展、有更辉煌的未来,就要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走向一个开放的国际社会,使中国融入到世界中。

在当今社会,若是一个国家的政党不顾学习前人的经验和吸取前人的教训,则后果必会是不堪设想的;但若是以史为鉴,则会引领国家走上越来越辉煌与繁荣的道路。

就如:中日关系的持续维持对我们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日关系的发展,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多数时期两国人民和睦相处,与亚洲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

在旧中国社会,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的战争,给我们中国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中日友好睦邻关系作为长期的国策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位置。

在世纪之交,回顾中日两国交往的历程,可以说,友好合作是主流,冲突和摩擦也不少,但展望未来,深深的感到,中日友好不仅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中日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且更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所以我们应回顾和正确认识历史,抚平历史的创伤,以史为鉴,化解对立,面向未来,共谋两国和平发展[2]。

3.文化方面:思想观念的转变根据报道,今年泰国水灾频繁,多次发生洪水,曼谷也经常被水淹没。

但此次的水灾较为严重。

这次湄南河流域的洪水始于从7月下旬起持续不断的大雨造成的河流泛滥,从北部的清迈府到靠近河口的首都曼谷,涉及58个府的600多万公顷土地被水淹没,受灾者达到约300万人。

在首都曼谷,50个区块中有28个区块被水淹没[3]。

为什么近年来这些自然灾害的事件总是络绎不绝,并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呢?而人类一直强调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为什么在环境灾难方面却始终没以它为鉴呢?1)其实历史并不是仅仅指那些有时代烙印的大事件,近年来发生的所谓小事件也是历史,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反思,并以它为鉴。

而以它为鉴,并不仅仅是指在行为表面上修改,更重要的是在意识文化上根治,这样我们才能从中取得经验并很好的解决问题。

随着今年冬天的真正来临,我们不难察觉到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逐年严重。

根据今年世界气象组织在会上发布的最新报告说,自有纪录以来,地球最热的十三个年头,全都在过去15年内发生,2011年的气温是第10高的。

与此同时,北冰洋冰雪的面积今年已缩到历来最小。

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3]。

2)而这些现象便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跟反思,为什么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的世界环境变得越来越糟了?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人类的思想意识上产生了偏差,很多灾难是人类财富攀比的错误思想引发的祸果。

在人类的社会中,这种错误意识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一种社会文化,所以我们应该反思这种错误意识的来源,针对这种错误意思形成的社会文化做出根治。

3)江西华西村原村支书吴仁宝先生的座右铭说得非常好:“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4]。

”应该说,这个道理最为朴素,没有谁不明白,没有谁能反对,我们的物质需要和享受的确有限,因为我们的身体原本就有限。

但问题是:既然我们的物质需要和享受都有限,可我们还要追求家有黄金数吨。

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是因为我们的虚荣追求。

而为虚荣服务的过度财富从哪里呢?当然就是地球,人不可能无中生有,物质财富只能是来自于对自然秩序的重整和改造。

多年前就有数据显示,一个寿命为80岁的美国人,一生要消耗2亿升水、2000万升汽油、1万吨钢材和1000棵大树——对自然秩序的重整与改造何等巨大,可想而知[3]。

因此,我们应该以近年来的灾难事件为鉴,改变财富攀比的错误意识,并付诸于行动。

4)我们应改变我们偏差的思想,我们应该意识到很多灾难是人类财富攀比引发的祸果,宣扬一种正确的世界观,树立一种环保观。

我们应该以气候变化为契机,回到人性的深度重新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要保护地球——一直感觉“环境保护”有点像海外奇谈,猖狂得很——更不是要人类放弃物质文明,而只是为了我们人类自己,如此而已。

试论“以史为鉴”的现代意义结尾“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这句话诠释了利用前人经验避免错误的重要性。

同样的道理放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我们要站在历史这个“巨人”的肩上做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勇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看得更长、更远、更高,走得更稳、更深、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