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自身法治精神
依法治国,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治国,事关民幸福安康,事关国长治久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从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至今,虽然我们在法治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中国法制体系还存在漏洞,公民法治观念还较淡薄,官员权力滥用、国人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国家的建设发言为发展中国特色的法治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那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来培育自身法治精神呢?
一、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其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国家的法治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应该要认真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在社会中的意义与地位。
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法律尊重和反映客观事实规律,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到顺利发展,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了法律保障。
二、培育自身法治思维方式
1、学习法律,掌握法律。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
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
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事件。
2、用理性与法治来思考。
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
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
我们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
应当指出,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3、参与法治实践与活动。
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
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
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
随着我国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范围将越来越广泛,而我们面临的法律事务必然会越来越多。
这既对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正确树立法律信仰
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大学生在自己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人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而在宣传过程中,自身又得以学习法律知识,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3、践行法律
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
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我们要在保护好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树立法治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根本上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打心底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