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向深刻————运用比较思维、发散思维等突破立意瓶颈》教学反思

《走向深刻————运用比较思维、发散思维等突破立意瓶颈》教学反思

《走向深刻——高考议论文写作探究
——运用比较思维、发散思维等突破立意瓶颈》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现阶段,许多高中生思维比较感性,体现在作文中就是思想比较肤浅,不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如议论文中,存在“理不够,例来凑”的现象,常常是堆砌事例,没有自己的思想;高中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等级的深刻性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性思维,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写出深刻的作文。

另外,从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来看,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重视深刻性,尤其是作文思想的深刻性,深刻性的要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中作文教学如何突破发展等级中的深刻性问题是有它的研究价值的。

这也是自己这次公开课选题为《走向深刻——高考议论文写作探究——运用比较思维、发散思维等突破立意瓶颈》的主要原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高考议论文写作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思维的训练”上。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议论文的写作也就是说理的过程,“说理”就体现在思维逻辑的有序和缜密上。

因此,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核心,就是在激发引导学生的思维的拓伸,关键就落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
写作走向深刻,要体现其“思辨性”。

何谓“思辨”,从字源上说,“思”,“用头脑考虑、用心灵感”,即思维发散,对于话题要有能深入挖掘的能力,做到思之深。

“辨”,“法官中立听取原告与被告的陈述,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非判断。

”即站在两种对立的观点,辨析其理由,即分类辨析,做到辨之广。

“思辨”,通俗点说,即对立统一,在思考深入、分类辨析之后,为对立的观点找到重叠共存并能推动事物发展的统一处,是思维逻辑里的最高级维度,为第三维度。

基于以上初衷和因素的考虑,针对平时作文中有关思维训练的情况,一方面是对往昔作文思维训练方法的复习总结,又是在以前作文训练思维上还没系统复习的思维方法(如“追问式”思维法、反向思维法等)进行更加深入的思维训练。

2018年高考考试说明对写作“深刻”,《考试说明》有三点具体要求:(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在作文中,通过记叙、描述、议论某种现象,进一步发现现象的真相,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总结出经验教训。

(2)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有后果就必然有前因,要善于探寻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所持观点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时代感(现实意义)、有前瞻性(预见结果)并能引发别人思考,产生心灵的共鸣,灵魂的震颤,思想境界的升华。

本节课虽然上完了,有许多的赞誉之词,但部分老师提出的容量大、课堂训练少的问题也是我深刻体会得到的,其实,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若是课堂容量再少一点,例如只就“三问”思维法和比较思维
法两点为主体,课堂的学生训练和深入度就会更好一些。

也许是自己这节课的定位为思维能力和品质的提升,关注学生思维层面的多了,而学生课堂具体操作相对少了,这些都是今后教学的方向。

这节公开课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要让学生懂,老师必得先透。

就如同试讲的时候,我对追问的方法都不清楚,所以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

但是后来在同仁老师的建议之下我把这个方法想通了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了。

而且,这个方法,我是在想了很久才想出来的,而学生真的很聪明的,一旦我用有效的方法讲了,他们在几分钟之内可以做出来。

在这里,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有的名师课堂实录看上去没有什么方法,但就是可以引爆学生。

那是因为,那个名师的智慧,已如同六脉神剑化为体内了,无招胜有招,不讲方法,但我对方法太熟了,我就针对你的特点,临场作提示,不是方法,胜似方法啊!所以都说,名师的课是学不来的,以前不明白为何学不来,现在才明白,之所以学不来,是功底还没有到。

方法,只是个技上面的东西,而真正的要用活,有功底,还得靠道,道如何而来?如同古人练功,几十年练来的。

老师的道如何而来?同理,天天思考,天天写,天天练题,天天文本解读,天天看书。

方能积累一身的功力和过硬的本事。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