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几个重要环节

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几个重要环节

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几个重要环节
(武宣县黄茆中学广西武宣545900)
【摘要】高效课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需要、教学内容要对课程和教材进行整合、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及学习风格来设计。

【关键词】目标;内容;方法方式
我县初中高效课堂改革是以蒙山县“生命课堂”为蓝本,采取“三环五步”教学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随着各学科课改的全面铺开,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空前活跃,教师也因为放手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舒缓空前的压力。

但是,有的教师却为此从一个误区进入另一个误区,以为课堂热闹就是课堂高效。

其实,从初中学生的能力水平的实际出发,要形成“高效课堂”模式,教师的压力非但不能舒缓而是进一步增加。

仅以初中数学为例,要想真正实现课堂“高效”,教师讲台上的十分钟非要在讲台下磨十天的“洋工”不可。

它需要构建并解决好如下几个重要环节。

1. 教学目标设计环节:要体现层次需要,教师不能打着合作探究的旗号任由学生发挥,而自己撒手不管新课改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激情、释放活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益。

一节数学课能否充满激情和活力,在于数学教师课前能否正确、科学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然后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在制定目标时,应该遵循需要层次学说理论,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过渡,要考虑学生实际,切不可因为目标过高,学生蹦跳都难以够到,这样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需要层次学说认为,人的需要是逐级上升的,当地以及需要的到一定层次的满足以后,高一级的需要就会产生,越高级的需要产生的动机越强有力、越持久。

作为教师,力求培养学生的高级需要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那种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减轻老师负担,学生有问题老师可以甩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解决,老师在课堂上好象是一个看客,遇到争执时不指导学生如何解决,只会耽误学生的时间,这种毫无目标设计的课堂绝对谈不上高效课堂。

满足层次需要的办法是组建课堂学习小组。

科学组织好学习小组是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也是符合学生实际、不同层次的体现。

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既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型的合作基础。

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同时我们还在积极地对分组的形式加以尝试与优化,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比如有时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尝试按男女生进行分组,有时为了合作探究的密切按兴趣进行分组,也有时为了合作探究的便捷按座位实施小组合作成大组等多种做法。

2. 教学内容设计环节:既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要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应该具有娴熟驾驭课标、教材的整合能力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也要靠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来达到。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上,教师的回旋余地比较小。

因为教学内容在课标和教材上都有所规定。

有的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远离目标,只打外围战,一节课下来,教师昏昏然,学生茫茫然,事倍而功半;也有些“老”教师对教学内容比较熟悉,往往从经验出发按惯例确定教学内容,并拘泥于课标、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本宣科,搞得课堂死气沉沉,结果是初衷虽好,结局欠佳。

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恰当的教学内容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欲望,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任务的探究中;浅显或粗糙的教学内容只是为合作而合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合作学习效果,而且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倦和反感。

因此,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首先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其次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生活价值,活动形式可以生活化,从而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合作中感悟数学的运用性。

同时也是保证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的关键之一。

比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一课中,让学生通过多项式相乘的一些特殊形式的例子“(x+1)(x-1)、(a+5)(a-5)、(2x-1)(1+2x)”等等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在简单回忆、思考多项式相乘是如何进行的,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探究。

比一比,哪一组协作得最好?能否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在这种具有激励性的问题情景下,兴趣倍增,情绪高涨。

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去。

随后,教师就借助多媒体对学生合作的成果给予展示,让学生再补充完善,同时把小组的一些想法加以延伸,使每一个组员都切实体验到了自己的一份发现、感受着同学合作的相互作用。

这种课堂才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高效课堂。

3. 教学方法方式设计环节:要切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是高效课堂的灵魂所在任何教学方法方式的设计都要以学生为主体,都要鼓励学生充分思考,相互质疑,并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备学生”环节。

首先要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进行分析,真正为学生着想,否则,教师按部就班的完成授课并没有让学生得到质疑,获得新知。

其次,要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观察和分析,现实中有依赖性的学生居多,当老师叫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代替小组,小组的其他组员对此无动于衷。

这种情况适合采用小组讨论、听讲、回答问题、学生讲授等相互穿插的授课方法。

分组研讨是合作探究成功的关键。

这里的研讨时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小组研讨前必须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即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之上感知新知,进行思考。

第二阶段进行合作研讨,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开成初步的小组共识,并整理准备汇报。

我的尝试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思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展示思维的条件和机会,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展示思维,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同时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创造思维活动。

例如:在△ABE与△ACD中,AD=AE问:增加什么条件能使△ABC与△DAC全等?这一题目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在学生的讨论、比赛、归纳中出现了多种增添方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峰和创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益。

当教师的教学技巧与学生知识水平、学习风格等特征相吻合时,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会情绪高涨,学习效率增高并富有创造性;当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时,便更深刻地证明了教育是一种神奇的艺术。

总之,笔者认为,“合作探究”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掌握“合作探究”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可以避免从一个误区进入另一个误区。

参考文献
[1] 《初中数学教与学》2012年24期
[2] 《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年05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