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心学填空题

教心学填空题

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实验研究法有_实验室实验研究_ 、自然实验研究。

2.教师的教学能力可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_操作能力_和教学监控能力三方面。

3.在个体心理的发展阶段中,初中阶段正好处在少年期,高中阶段正好处在_青年初期_。

4.在影响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中,随年龄增加,_同伴_的影响越来越强。

5.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为_认知方式_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6.条件学习有经典条件学习和_操作_ 条件学习两类。

7.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同化主要有三种方式,即_类属(下位)_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8.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具有_主观_主观_性。

9.班杜拉将人们事先对自己是否能成功从事某种任务的估计称之为_自我效能感_自我效能感_。

10.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可因学生的_个性_而异。

11.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提出了迁移的_经验类化_ 理论。

12.在课堂教学中,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呈现直观材料,这种直观方式属_模象_直观。

13.根据技能的分类,“默读”主要属于_心智_技能。

14.阅读时的“划线”策略,属于认知策略中的_复述_策略。

15.在问题解决中常用的两种一般问题解决策略是:算法式和_启发_式。

16.观察学习和_亲历_学习是品德学习的两种基本形式。

17.在个体品德的构成中,道德_认识_是其品德的核心部分。

18.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心理辅导、_心理咨询_、心理治疗及普及心理有关知识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19.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中,群体对每一成员的吸引力被称之为_群体凝聚力_。

20.学生在课堂表现出的问题行为,一般可分为品德性问题行为和_心理性_ 问题行为。

21. 教育心理学从20世纪初诞生到50年代,_桑代克_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奠基者的较大影响。

22. 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__认知_差异和性格_差异。

23. 斯金纳认为有机体有两种行为:一种是应答性行为,一种是_操作性行为_。

24. 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_替代强化_和自我强化。

25. 又称学习心向,_学习定势_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26.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网络或__图式_来表征的。

27. 加涅把心智技能按简单到复杂分为辨别学习、_概念学习_、_规则学习_和高级规则学习。

28. 学习策略的最重要的原则是__生成性原则_。

29. 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发明和_发现_。

30. 美国心理学家继承并拓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提出了_三_级水平_六_个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

31.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_道德情感和_道德行为_ 。

32. 认知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绪困扰的_ ABC _理论。

33. _个别化教学_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34. 师生交往的类型分为单项交往类型、_双项交往类型_和_多项交往类型_。

35.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桑代克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由此确立了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体系。

36.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生命早期的某个时期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这一时期在心理学中被称为_关键期_。

37.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维果斯基_。

38.奥苏伯尔根据学习的方式分类,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_意义_学习。

39.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一是团体辅导,二是个别辅导。

40.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_意志_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41.条件反射理论有两种,一种是经典性_条件反射,另一种是操作性_条件反射。

42.学生学习了m(a+b)=ma+mb后,错误地得出lg(a+b)=lga+lgb,这在迁移心理学中称为_负迁移_。

43.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另一个是_个体的归因方式_的联系。

44.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涵义中增加了_道德健康_的内容。

45.广义的教学环境包括_物理_环境和_社会_环境。

46.对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把知识分为_陈述性_知识与_程序性_知识。

47.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被称为_迁移_。

48.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_教学媒体_和教学环境。

49.实验法的两种主要形式是_实验室实验_和_自然实验_。

50.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者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之为_迁移_。

51.知识获得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它们是_直观_和_概括_。

52.儿童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_自我体验_和_自我监控_三个方面。

53.动机有激活、_指向_和强化三个基本功能。

54.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项成就行为的主要判断称为自我效能感。

55.心理发展有_连续性与阶段性_、定向性与顺序性、_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_。

56.在课堂内的师生交往类型主要有_单向交往类型_、双向交往类型_、多向交往类型。

57.现有的心理评估手段是在__健康模式_和_疾病模式_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

58.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_练习律_和_准备律_。

59.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学校_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60.人格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整体性、_结构_性、独特性和_社会_性。

61.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可分为三个领域,分别为_认知_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

62. 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_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_、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63.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64.根据言语信息复杂性的程度不同,可将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_命题学习。

65.练习过程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的现象称为_高原现象_。

66.学习策略的最重要的原则是_生成性原则_。

67.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发明和_发现_。

68.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承并拓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提出了三级水平_六_个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

69. 印象是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_刻板_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70.认知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绪困扰的_ABC _理论。

7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发现教学、__情境教学_和合作学习。

72.课堂心理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_对抗的_三种类型。

73.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74.影响心理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是遗传和环境。

75.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76.按观察的计划性分类,观察法可分为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

77.从教学评价的功能来划分,教学评价可分为准备性(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78.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发现教学、情景教学、和合作学习。

79.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80.心理学家把教师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景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

81.在确定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时,常用的三个指标是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82.在课堂管理中,我们通常把学生的课堂行为分为积极的行为、消极的行为和中性的行为。

83.师生交往的类型分为单项交往类型、_双项交往类型_和_多项交往类型。

84.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网络或图式来表征的。

85. 加涅把心智技能按简单到复杂分为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高级规则学习。

86.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维果斯基、87.元认知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弗拉维尔。

88.1966年提出动作技能的七层次结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辛普森。

89.迁移的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里德。

90.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理论是:智力三元论。

91.提出“离差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韦克斯勒。

92.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非指示性原则的心理学家是:罗杰斯。

93.采用两难故事研究儿童品德发展问题的心理学家是:柯尔伯格。

94.提出学习分类的是:加涅。

95.条件反射研究:巴甫洛夫。

96.IQ(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97.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说。

98.奥苏伯尔认为,先行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99.加里培林最早对心智技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00.卡特尔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

101.奥尔波特1937年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

102.霍兰德1959年提出了人业互择理论。

103.加德纳提出了智力多元论,被称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

104.维纳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

105.贾德是迁移的经验类化理论的代表人物。

尝试—错误说的提出者是桑代克。

106.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的是桑代克。

107.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的心理学家是布鲁纳。

108.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109.加涅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的分类,分别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110.研究表明,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即: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111.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112.真正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是:桑代克。

113.苛勒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完形—顿悟说。

114.我国学者莫雷提出了学习双机制理论。

115.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116.布卢姆等提出了掌握学习。

117.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及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18.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廖世承。

119. 尝试—错误说的提出者是桑代克。

120.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是中等水平。

121.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是皮亚杰。

122.阿特金森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

123.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24.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艾宾浩斯。

125.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126.“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属于学习迁移。

127.联结说的提出者是桑代克。

128.信息加工理论的创始者是加涅。

129.斯金纳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创始者。

130.巴甫洛夫是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的创始者。

131.教育心理学之父—乌申斯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