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园则镇中心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9--2022学年度)为了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理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加快发展步伐,创建特色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现状特制定涧峪岔镇中心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学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长、服务于社会为宗旨,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学校现状:1、基本情况:杨家园则镇中心学校位于子长城东15公里处,始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白明建创建(私塾),后几经改制,于2019年8月,杨家园则镇中心小学与杨家园则中学合并形成九年一贯制学校——杨家园则镇中心学校。
学校服务于杨家园则镇和热寺湾便民服务中心共计20个行政村的农民子女。
多数为单亲或离异家庭,留守儿童较多。
现设一至九年级,共有10个教学班,小学7个教学班,初中三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43人(其中小学303人,初中140人,女生217人),留守儿童14人,寄宿生37人(男22人,女15人),在校残疾儿童9名,建档立卡学生109人。
本辖区内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毕业率100%。
学校有教职工71人,专任教师66人,其中本科学历52人,大专学历13人,研究生3人。
专科以下3人;中级以上专业职务教师28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0人,岗位合格率100%。
学校占地面积1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7766平方米。
学校条件便利、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完善,是一块育人的好地方。
学校先后被镇党委镇镇政府、县教科体局、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集体,先后被授予县级和市级文明校园。
2、学校的发展优势(1)学校依托先进的理念支撑,聚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规范学校常规,目前师资队伍稳定,教师工作状态良好,教师对学校的管理模式、评价方式、校园文化等正在不断地认同。
(2)教学常规工作规范有序,教学质量和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名列全县前茅。
(3)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勤政务实,建构合理,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学校已确定“养成教育”---《好习惯伴我成长》的文化主题,深入开展养成教育活动,改变师生的行为与品行,社会美誉度不断增加。
(5)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稳步提升,与城区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3、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1)学校生源主要来源于杨家园则镇和热寺湾便民服务中心境内的农民子女,家长的文化层次较低,学生的家庭教育欠缺,半数以上学生是离异或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较多,多数由隔辈人爷爷或奶奶来抚养监护,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问题学生较多,家庭教育跟不上,家校配合较差,严重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2)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现代教育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教师的敬业精神需要加强,学习氛围和研究氛围不浓,缺乏奋发向上,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
教师队伍齐而不尖,骨干教师的团队力量不够强大,缺乏名师引领。
教师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的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
(3)学校“养成教育”---《好习惯伴我成长》的价值文化体系需要进一步构建,制度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发展特色还不够鲜明,内涵提升任务艰巨。
(4)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学校的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三、规划目标:1、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摒弃教育的浮躁与虚幻,崇尚教育的务实与求真。
办学目标:启迪智慧张扬个性全面发展育人理念:以爱育人以德养慧育人目标: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校训:做人求真学问求实校风:文明合作务实创新教风:进德修业平等关爱学风:敏学善思诚信自强2、总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举“以人为本”之旗,走“和谐发展”之路,将学校建设成科学的管理内涵;优秀的教师队伍;文明的学生素养;鲜明的办学特色;先进的科研成果;厚重的学校文化。
努力把学校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社会认可的现代化教育特色学校,为形成县、市、品牌学校奠定全面基础。
为此,杨家园则镇中心学校号召全体教职员工,人人以学校发展为己任,开拓创新,团结互助,勤奋进取,为圆满完成本三年规划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3、年度具体目标:2019--2020学年度:抓住中、小学合并的契机,力争使教育教学基础设施配置齐全。
深化养成教育文化主题,全面完成校园文化硬件建设。
在稳定教职工队伍的基础上,凝聚人心,提高整体素质。
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2020--2021学年度:稳步提升学校养成教育的品牌和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开发和形成与学校特色发展相匹配的德育校本自编教材--《好习惯伴我成长》。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力争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学校文化管理氛围初步形成,师生幸福感提升,办学的社会声誉得到提高。
2021--2022学年度:形成学校德育文化体系,养成教育--“十个良好行为习惯--伴我成长”的德育特色凸显。
学校管理日趋规范,管理及时高效,制度有序运行。
教师队伍实现专业化,每个孩子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学生文雅自信,得到全面充分的可持续发展。
四、具体措施和任务:1、完善教育设施设备学校教育教学必备器材要有计划逐步购置,资金投向要考虑到我们的实际,要适应我们的个性发展。
校园环境的改观和信息技术教育是我们今后三年的投入重点,具体规划如下:(1)加快学校实验室建设的进度,建立健全学校实验室和各种功能室,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享受学习的无尽乐趣。
(2)努力创造条件,配足配齐教师办公设施,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建设,让丰富的教育资源改善我们的办学,让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让充足的网络信息进一步促进我们的学生发展。
2、追求现代管理以人为本,追求管理的现代化。
学校领导干部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教育科研的业务能力。
教师要树立“一切为学生为家长服务”的新理念。
学校管理不是某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群体的共同意识。
因此,要开发全员的主体性,充分调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内在积极性,创建规范、高效、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促使我校能够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
具体规划如下:(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强化领导集体的自身建设,形成一个“政治坚定、团结和谐、业务精良、管理科学、务实廉洁、乐于奉献”的领导班子。
实施人本化亲情管理,一切管理工作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于为教师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2)优化学校物质文化。
争取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变办学现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教学设施现代化水平。
精心布置校园的静态环境,建设动态的“温馨教室”,丰富校园物质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彰显快乐特色。
(3)丰富学校精神文化。
发扬学校优良传统,挖掘学校办学潜力。
在此基础上,打造“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特色校风,以形成和谐快乐、健康向上的学校精神文化,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4)完善学校制度文化。
建立一个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事尽其理的工作环境,以及优胜劣汰、优质优酬的工作氛围。
(5)树立学校文化品牌意识。
在继承和发扬学校历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学校物质文化,完善学校制度文化,丰富学校精神校精神文化,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和谐的学校文化。
同时,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力争省级示范学校达标。
3、深化教育教学学校将通过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策略。
通过对新课标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教学改革运行机制。
(1)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教师根据“精选内容、减少课时、提高质量”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学科水平的整体提高,加强英语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2)加强学科流程管理工作备课注重“二次备课”,强调课堂随笔;课堂教学以学为本,教学相长,作业布置,在强调规范的同时,重在“拓展”、重在“适量”、重在“习惯”;课后辅导,重在实效,体现分层,面向全体;评价反馈,讲求及时,重在有效,帮助提高。
加强教研组建设,加强基本功训练。
学科分管领导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进行具体指导,帮助解决疑难。
每学期以教学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发扬,以激励教师。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素质上一个新水平(1)实现校本培训制度化。
围绕思想建设、师德规范、教育教学,现代教育理论等方面,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岗位规范,发挥教代会作用,实行民主管理。
(2)组织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和教师基本功训练,积极上好远程教育课,争取全体教师全部会上远程教育课并且上好远程教育课;努力提高教师整体水平,鼓励教师参加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习。
5、提高学校知名度,争取生源新突破大力宣传学校软件硬件建设和办学条件,利用多种渠道向社会、家长宣传和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和所取得的成绩,让家长和社会认知学校,扩大和提高学校知名度,为办好学校而努力。
6、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学生是学校办学的最终目标,也惟有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体现学校存在的价值。
我们在坚持基础学科的前提下,要以个性化发展为策略,确实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学生身上。
(1)认真贯彻执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确立“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人本”教育原则。
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合格小公民道德建设”为指针,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一切德育活动”为载体,切实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及良好行为习惯,改善学校的整体面貌。
(2)完善团少队活动的教育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
(3)建立学校德育常规工作评比制度,不断完善评比细则,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使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逐渐形成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5)建立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标准,逐步尝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家长跟踪评价的评价方法。
(6)要为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学历档案,要为每个学生设置个性品行记录;要让大大小小的排头兵“上墙”,要让每一个学生不仅能挖掘自己的潜能,还能吸纳身边的榜样。
(7)要加大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打造并构建高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