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及其化合物
学生活动:
(1)根据反应物状态和是否需要加热,选择适当的发生装置;
(2)根据生成物密度、水溶性和化学性质,选择收集方式;
(3)根据反应体系可能存在的物质(体系原有、副反应、挥发物质等),以及杂质物质和目标产物的性质差异,选择除杂和干燥装置。
(4)根据目标产物的是否具有毒性、是否污染空气,判断是否需要尾气处理装置,以及用何种试剂处理尾气。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生成物为氯化铜,根据铜单质金属活动性较弱(氢后),并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3)书写反应方程式。
[任务6]教师引导:演示实验4: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根据氢气为非金属单质,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3)书写反应方程式。
教师引导:演示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完整实验操作,并制得一瓶氯气。
学生活动:观察老师的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四)环节三:氯离子的检验
教师引导:由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引出溶液中氯离子的检验。取一瓶标签被遮挡的试剂瓶,滴加AgNO3溶液,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
学生活动:讨论是否能判断待测液中含有氯离子。
教师引导:打开被遮挡的标签,发现待测液为Na2CO3溶液。
是
4.目标是否指向学生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
是
5.目标是否能具体清晰说明期望学生实际学到什么及学到何种程度?是否能告知学生?
是
单元学习活动
设计检验提示
检验指标
实现程度
1.是否能将单元学习目标转化成问题,形成对学生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任务?在教学实施设计中是否把单元目标从陈述句转换成了引导深度学习的疑问句?
是பைடு நூலகம்
2.学习活动是否直接针对目标中的关键概念和学科本质?
是
3.学习活动设计是否考虑了学生的多种学习倾向?
是
4.学习活动是否能促进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是否能在学生进行探究时提供必要的支持?
能
5.学习活动的阶段性是否清晰合理,符合导入、探究、总结、迁移的逻辑?
是
6.学习活动是否能展示出学生对目标的达成状况?
(3)在教师的引导下,书写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任务9]教师引导: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分别使氯水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活动:
(1)氯水为黄绿色判断氯水中存在大量氯气分子(和水分子);
(2)根据上衣活动所学知识,判断氯水中含有HClO分子,使氯水具有漂白性;
(3)根据HCl是电解质,在溶液中会发生电离,判断溶液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不含HCl分子。进一步判断氯水具有酸性(即有酸的通性),可以和Ag+生成AgCl沉淀。
4、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认识到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培养学生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单元学习活动
(一)引入认识氯及其化合物
教师引导:利用物质类别和价态,请列举你知道的的含氯元素的物质
学生活动:利用二维图列举氯及其化合物
(二)环节一:认识氯气的性质
[任务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分别从价态、类别、结构的角度预测氯气的性质。
能
1.目标是否与课标相符合?是否切合单元学习主题?是否指向每一个学习活动的结果?国家课程标准、学年课程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活动目标是否形成目标结构?
是
2.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和思维发展阶段?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问题?是否能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制定?
符合
3.目标是否能反映学科本质?是否能反映学科专家在该单元主题时所运用的知识、方法、过程、形式和价值观?
学生活动:分别从价态、类别、结构的角度预测氯气的性质,并综合得出氯气应具有氧化性、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能与金属单质等物质发生反应。
观察氯气
[任务2]教师引导:观察一瓶氯气,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观察氯气,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1.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任务3]教师引导:演示实验1:钠在氯气中燃烧。
【作业表单3:单元学习目标与活动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单元学习主题
氯及其化合物
单元学习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初步认识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及学会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和原理。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知道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
学生活动:
(1)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
(2)总结检验氯离子时可能的干扰离子及标准操作。
(五)归纳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
教师引导:归纳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
学生活动:在二维图中呈现氯及其化合物,通过箭头表示氯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书写先关的化学方程式。
单元学习目标
设计检验提示
检验指标
实现程度
2.与水的反应
[任务7]教师引导:根据氯水能够杀菌消毒,讨论氯气溶于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氯水,根据氯水为黄绿色,判断氯水中的主要溶质为氯气分子。
[任务8]教师引导:演示实验5:观察部分润湿的红布条在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现象。
学生活动:
(1)观察到润湿部分褪色,干燥部分没有褪色;
(2)分析氯气不能使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新物质可以使布条的红色褪去;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产生黄光的原因,以及白烟的成分;
(3)书写反应方程式。
[任务4]教师引导:演示实验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并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3)书写反应方程式。
[任务5]教师引导:演示实验3:铜在氯气中燃烧。
[任务10]教师引导:根据HCl和HClO和碱的反应规律,推测氯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
(1)尝试书写HCl和HClO和碱反应的产物;
(2)据此书写氯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
(三)环节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师引导:回顾舍勒发现氯气的历史,讨论实验室制备氯气所需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