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投资环境评估报告

中国投资环境评估报告

中国投资环境评估报告徐静(指导教师,陈燕和)(湖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黄石435002)摘要:国际投资环境评估在当前金融危机下更显重要,中国投资环境受到特别关注。

冷热对比法是以冷热因素来表达环境优劣的一种评估方法。

本文主要对其方法及其七种因素进行介绍,并用此方法对中国投资环境进行评估,以便世界各国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环境有一个总体了解,从而进行更好的投资。

关键词: 中国投资环境冷热目录1.前言. 42.“冷热”对比法介绍. 42.1 国际投资环境的概念. 42.2 “冷热”对比法的来源. 42.3“冷热”对比法的七大因素. 53.中国投资环境基本介绍. 6 4.中国投资环境评估. 84.1 政治稳定性分析. 84.2市场机会分析. 84.3经济发展与成就分析. 94.4文化一元化分析. 94.5法令阻碍分析. 104.6实质阻碍分析. 10 4.7地理及文化差距分析. 125.结论. 12中国投资环境评估报告徐静(指导教师,陈燕和)(湖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黄石435002)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使得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毫不客气地冲向世界各地。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全球投资者都战战兢兢,以犀利的目光扫视各国投资环境,希望为自己的资金寻找一条更好的出路。

国际投资环境的评估其作用和价值突显出来。

中国在世界森林中也算一棵引人注目的参天大树,其投资环境如何自然也倍受关注。

国际投资环境是指影响国际投资的各种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法律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完善、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矛盾统一体。

国际投资与国内投资不同,投资者在东道国之外,风险很大,因此,国际投资环境的好坏,投资者对国际投资的了解程度与分析评估直接影响着投资效益的高低。

“冷热”对比法的来源“冷热”对比法是以冷热因素来表达环境优劣的一种评估方法。

1 968年美国学者伊西阿·利特法克和彼得·班廷根据他们对六十年代后半期美国、加拿大、南非等国大量工商界人士进行的调查资料,在《国际商业安排的概念构架》论文中提出通过七种因素对各国投资环境进行综合、统一尺度的比较分析,从而产生了投资环境例冷热比较分析法(也称冷热国对比或冷热法)。

其基本方法是:从投资者和投资国的立场出发,选定诸因素,据此对目标国逐一进行评估并将之由“热”至“冷”依次排列,热国表示投资环境优良,冷国表示投资环境欠佳热。

1.政治稳定性政府由阶层代表所组成,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深得人心,而且该政府能够鼓励和促进企业发展,创造出良好的适宜企业长期经营的环境。

一国的政治稳定性高时,这一因素为“热”因素,反之,为“冷因素”。

2.市场机会拥有广大的顾客,对外国投资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尚未满足的需求,并且具有切实的购买力。

当市场机会大时,为“热”因素,反之,为“冷”因素。

3.经济发展和成就一国经济发展程度,效率和稳定形式是器乐投资环境的另一因素。

经济发展快和成就大,为“热”因素,反之,为“冷”因素。

4.文化一元化一国国内各阶层的人民,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处世哲学、人生的观念和目标等,都要受到其传统文化的影响。

文化一元化程度高,为“热”因素,反之,为“冷”因素。

5.法令阻碍一国的法令繁杂,并有意或无意地限制和束缚现有企业的经营,影响今后企业的投资环境。

若法令阻碍大,为“冷”因素,反之,为“热”因素。

6.实质阻碍一国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往往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阻碍,实质阻碍大时,为“冷”因素,反之,为“热”因素。

7.地理及文化差距两国距离远,文化迥异,社会观念及语言文字的差别有碍思想交流。

地理及文化差距大,为“冷”因素,反之,为“热”因素。

除这种投资环境分析法外,还有许多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在最好的投资环境中进行经营。

比如,投资环境动态分析法,它是美国道氏化学公司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制定的一套分析方法;投资障碍分析法是依据潜在的阻碍国际投资运行因素的多寡与程度来评价投资环境优劣的一种方法。

无论运用哪种分析方法,投资者总期望在最好的投资环境下进行经营,一国总体投资环境的优劣都是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子十分关心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和世界各国开始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贸易与协作,中国投资环境从总体上来看还是趋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十五”期间,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崭新阶段,利用外资也迈上了新台阶。

“十五”期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共计约383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约2860亿美元,境外发行股票筹资约380亿美元,借用国外贷款约460亿美元。

中国吸收外商投资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为全世界的投资者提供了适宜其投资、生产、经营的优良环境。

(1)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日益优化,十五期间利用外资取得重大成就(一)外商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方式更为多元化。

我国已成为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目地国之一。

以境外股票融资为主的外商其它投资取得较大进展。

(二)承接新一轮国际制造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期间,我国成功抓住全球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吸收大量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使我国初步成为世界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三)服务业全面履行入世承诺,对外开放取得明显进展。

截至2005年底,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 38家营业性机构。

建行、中行、工行等十几家中资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建行、交行成功实现了境外上市。

(四)借用国外贷款平稳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

“十五”期间,全国实际使用国外优惠贷款约207亿美元,支持了150多个重大项目。

(五)外债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外债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收支状况相适应。

针对近年来我国外债呈现流量成倍增加、总规模迅速增长、短期外债所占比例较高的趋势,外债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有关规定,及时有效控制外债增长并调整外债结构,我国外债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均保持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

(六)利用外资的法规政策不断完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按照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精神,利用外资的管理体制进行了配套改革,规范了国外贷款项目的审批程序,对外商投资项目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减少了审核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2)外商投资硬环境显著改善为外商投资提供了基本保证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气候适宜,适宜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外商投资。

中国陆地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气候复杂多样等两大特征。

从南到北,横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多样性明显。

从资源禀赋看,中国农业资源丰富,农林牧渔等各类种植业养殖业都很发达,品种齐全,生产体系完备。

数十种矿产资源居世界前列,自然资源储藏量大,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资源大国之一。

这使中国吸引资源寻求型外商投资具有很大优势,同时自然资源丰富也为各种制造业甚至服务业外商投资提供了极好支撑。

近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也有了大幅改善,交通、通讯、水电气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供应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为外商投资生产经营提供了良好外部生产经营条件。

(3)中国政府还将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1、继续大力加强投资软环境要素。

在中国吸引外商投资要素中,软环境要素尤为重要,其中最关键的又是市场化程度和外商投资政策,包括法律制度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外商投资的鼓励措施等。

鉴于中国的特定国情,在宏观经济要素和投资硬环境要素基本给定的情况下,软环境要素对外商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

强化软环境要素是系统工程,根本是要加快国内的市场化建设进程。

外商投资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环境是其生存、发展的必需。

中国政府已经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和加入WTO承诺,全面清理、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并使今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公开、公正、规范、透明。

同时,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改进投资管理审批,提高服务效率,减少审批环节等。

2、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要素质量,扩大市场开放度。

其一是经济增长内涵式和外延式并重,以内涵式为主,从而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展现良好增长前景,既扩大外资进入又有效利用外资;其二是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

在目前情况下开辟新的投资领域、降低外资进入成本已成为吸引新的外商投资的急需。

包括新开放或扩大开放某些领域,如金融、保险、电信、流通等;放松一些领域对外商投资的股权限制,如商业、外贸、汽车、化工、某些能源、基础设施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等。

3、进一步完善投资硬环境要素。

中国投资硬环境改善取得重大进展,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在硬件方面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基本解除,所以,在投资硬环境要素方面,最关键的是加快要素供给的市场化改革,加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使服务提供、能源使用、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等的质量和价格水平基本与国际接轨,充分释放硬环境要素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中国入世以后,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

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举行了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保持了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连续性,但是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以及中国国内冰雪冻灾和汶川大地震等事件的影响,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也影响了中国的投资环境。

外商投资的政策法律环境有待改善,中国依法行政水平有待提高,市场环境秩序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程度不高等都是中国投资环境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政治稳定性分析中国的政治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政治稳定性越强越能吸引国外投资者。

虽然近几年,台湾问题依然存在,局部一些地区也有点动荡,但从整个国家的大局来看,从中国的发展来看,中国的政治稳定性还是较搞的。

中国一直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并指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