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智慧环保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2017年智慧环保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2017年智慧环保行业深度分析报告目录智慧城市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1)城市人口持续增加 (1)智慧城市势在必行 (1)国际发展经验揭示智慧城市建设大潮流 (2)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中蕴藏万亿市场空间 (3)政策利好催动智慧城市发展 (3)智慧城市建设可开启万亿级市场空间 (4)智慧环保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6)环境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城市化建设 (6)政策大力扶植智慧环保的发展 (7)智慧环保可为多领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8)智慧环保的重点是环境监测 (11)环境监测遍布环保行业各个环节 (11)政策利好,环境监测行业势头迅猛 (12)监测行业每年增量空间近百亿,预期市场空间巨大 (18)全方位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是实现智慧环保的最终目的 (24)PPP模式为智慧环保未来发展方向 (24)环境监测网络是实现智慧环保的终极目标 (26)智慧环保推荐标的 (29)聚光科技—环境监测龙头受益行业景气度提升,订单高增可期 (29)盈峰环境—政策加码,打造“智慧环保”综合服务平台 (30)图表目录图1:世界人口居住在大城市比例情况(单位:%) (1)图2:智慧城市整体框架 (2)图3:智慧城市产业链 (2)图4:智慧城市IT投资规模及增速(单位:亿元) (5)图5:2015年全国省界水体水质状况 (6)图6:2015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 (6)图7:2015年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检测结果 (6)图8: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情况 (6)图9:智慧环保整体框架 (9)图10:支撑“智慧环保”的六大技术 (9)图11: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化解决方案 (10)图12:环境监测的分类 (11)图13:环境监测遍布环保行业的各个环节 (12)图14: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速览 (14)图15:2015年中国环境监测仪器仪表需求结构 (15)图16:2015年中国环境监测仪器区域市场 (15)图17:2011-2014年累计环境监测上市企业数目 (16)图18:2011-2014年环境监测上市企业累计产品营业收入 (16)图19:环境监测行业壁垒较高 (16)图20:我国环境监测行业调查企业资产总额分布 (17)图21:四大国内环境监测领头公司近三年营业收入图(单位:万元) (17)图22:三大国内环境监测领头公司近三年监测设备销量图(单位:台) (18)图23:环境监测行业产业链 (19)图24:环境监测市场规模及增速(单位:亿元) (22)图25:环境监测产品年销量与增长率(单位:台/套) (23)图26:环境监测产品年销售收入与增长率(单位:亿元) (23)图27:深圳市环境地理信息平台界面图 (27)图28:智慧环保阶段目标 (28)图29:聚光科技发展历程 (30)图30:盈峰环境主营业务布局 (31)图31:盈峰环境环保业务布局 (32)表1:国际典型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3)表2:智慧城市主要政策文件 (4)表3:各机构对智慧城市市场规模的估算 (5)表4:智慧城市试点进程 (5)表5:我国智慧环保发展阶段 (7)表6:智慧环保具体扶持政策 (7)表7:“智慧环保”是“数字环保”的延伸 (8)表8:环境监测方法 (11)表9:我国环境监测发展历程 (12)表10:我国环境监测政策归纳 (13)表11:智慧环保运营链条构成 (19)表12:企业违法排放成本与监测设备成本比较表 (20)表13:《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企业违法排放统计表 (20)表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企业违法排放统计表 (21)表1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企业违法排放统计表 (21)表16:“十三五”期间环境空气监测仪器销售和运营市场空间估算 (24)表17:我国智慧环保各层级存在的不足之处 (25)表18:“智慧环保”投资运营模式 (25)表19:“1831”智慧环保系统 (27)表20:“1831”智慧环保系统覆盖数据 (27)智慧城市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城市人口持续增加根据《世界移民报告2015》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超过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目前城市人口为39亿,到2050年将达到约64亿;全球每周约有300万人口移居到城市。

此外,全球超大城市的数目已从1990年的10个增长到了28个,人口规模为4.53亿,占世界城市人口总数的12%。

图1:世界人口居住在大城市比例情况(单位:%)资料来源:2014全球城市化发展报告,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城镇化得到空前发展,2.6亿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仅2000年~2010年间,就有1.17亿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沿海地区接收了超过一半的移民人口,接收人口最多且增速最快的为北京、东莞、广州和上海等城市,2010年共接收超过5200万人,占移民人口总量的35%。

目前,中国流动人口占7.3亿城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4%。

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占总人口的70%。

智慧城市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

日益严重的城市污染、城市快速扩张及环境恶化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城市的发展潮流和方向。

“智慧城市”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智慧城市整体架构可以分为四层,从下至上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

感知层是智慧城市的感知器官,通过传感设备及时采集客观环境中发生的活动数据和相关信息;网络层是通过物联网、互联网、通信网,将整个城市的数据和相关信息进行传输,形成了城市的信息道路系统,完成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平台层由各类数据中心和支撑公共平台的应用构成,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和高效、准确的处理,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分析结果;应用层是是智慧城市的控制中心和决策中心,根据平台层提供的数据处理结果,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

图2:智慧城市整体框架资料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智慧城市的基础在于城市数字化信息的传感、收集、计算、传输和控制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并通过物联网实现城市各系统间的信息共享,继而将信息汇总至云计算中心进行存储、分析,最终形成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环境、智慧生活等领域方面的综合解决方案。

图3:智慧城市产业链资料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国际发展经验揭示智慧城市建设大潮流世界各国正在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前所未有的智慧城市建设,据统计,全球已经启动的智慧城市已达1000多个,每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0%。

当前,各国对城市宜居、生态环境、社会服务等城市发展领域的关注日益加强,不断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从技术导向型向应用驱动型转变,信息化与城市化的进一步融合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优化城市环境的发展趋势。

表1:国际典型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国家规划/政策建设目标和重点进展情况美国2009年,IBM “智慧城市”;政府《经济复苏计划》建设智能电网;商务部和能源部第一批智能电网的行业标准。

2010年,联邦通信委员会公布未来10年美国的高速宽带发展计划智能电网:建设新一代智能电网,以降低用户能源开支,实现能源独立性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基础设施:到2020年以前,让1亿户美国家庭互联网传输的平均速度从现在的每秒4兆提高到每秒100兆2008年,博尔德市成为美国第一座全集成智能电网城市,并充当技术试验平台。

2009年,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公布了智能电网标准化框架1.0版本;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

欧盟2005年,“i2010”战略。

2009年,《信息通信技术研发和创新战略》、《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

2010年,《欧洲2020战略》、《欧洲数字化议程》。

2012年,启动智慧城市和社区的欧洲创新伙伴关系发展最新通信技术、建设新网络、提供新服务、创造新的媒体内容;关注智慧交通、智慧能源以及ICT服务瑞典斯德哥尔摩通过收取“道路堵塞税”交通拥堵降低了25%,交通排队所需的时间下降50%,道路交通废气排放量减少了8%–14%,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被欧盟委员会评为首个“欧洲绿色首都”日本继“e-Japan”、“u-Japan”之后,在2009年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关注智慧政府、智慧医疗,要点是大力发展电子政府和电子地方自治体,推动医疗、健康和教育的电子化,设置“电子政务”,“医疗保健”和“教育人才”三大核心领域2010年以来,成功完成了追赶世界IT先进国家的赶超任务;东京电子病历系统基本普及,医疗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诊疗过程的数字化、无纸化和无胶片化韩国2004年,韩国信息通信部“U-Korea”;2006年启动了以首尔为代表的智慧城市的建设,U-City 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2009年,韩国仁川市与美国思科公司合作,打造绿化的、资讯化的、无缝连接便捷的生态型和智慧型城市新加坡2006年,iN2015计划利用无处不在的信息通信技术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智慧的国家、全球化的城市2010年,资讯通信产业总值703.9亿新币,较2009年增长了12.2%;资讯通信产业的从业人员141300人,较2006年增长了约18%资料来源:2016-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中蕴藏万亿市场空间政策利好催动智慧城市发展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进城市向着低碳、绿色、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自2009年智慧城市概念兴起至今,我国高度重视对智慧城市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的探索和推进,一系列顶层文件的出台,意味着智慧城市及与之密不可分的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表2:智慧城市主要政策文件时间出台部委和单位文件名称文件内容2012.0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首次从政策层面提到智慧城市,指出要推进物联网在智慧城市、环保监测等领域的应用2012.11 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办法阐释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申报、评审、创建过程管理和验收等方面的细则2012.11 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共4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57项三级指标。

涉及到城镇化发展的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及智慧产业与经济,城市整体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2013.08 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2014.01 国开行、住建部《“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在“十二五”的后3年内,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支持中国智慧城市建设2014.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智慧城市正式引入规划2014.06 发改委、财政部、中央编办、工信部等《关于同意深圳市等80个城市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通知》发改委对智慧城市建设支持政策的落地2014.08 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等《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5.07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2015.10 国家标准委、中央网信办、发改委《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累计共完成50项左右的智慧城市领域标准制订工作,同步推进现有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和应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