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短跑运动员选材的研究和分析

现代短跑运动员选材的研究和分析

第30卷北京体育大学学报Vol.30Supplement 2007年11月Journal of Beijing Spo rt Universi ty N ov.2007现代短跑运动员选材的研究和分析周伟(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1研究方法与对象1.1研究对象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国内优秀短跑运动员,北体大竞技体校短跑运动员。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

2结果2.1短跑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基本要求2.1.1身体形态短跑运动员的体形,要求匀称,身体健壮,肌肉细长,线条明显,下肢长,重心较高,小腿长于大腿,膝踝关节围度较小,骨盆宽度适中,臀部园翘,跟腱比较长,倾斜度较大为好。

2.1.1.1身高短跑中主要分100m、200m、400m三个项目,由于项目距离的不同对运动员身高要求也有所不同。

所以,有学者认为与其他项目相比,身高指标在短跑中不起重大作用,但是分析国内外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身高平均值,表明身高仍然是短跑运动员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项目距离不同对运动员的身高要求也有所不同,从国内外男子各项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身高资料来看(表1)虽然100m为主项的运动员来说身高的要求不像200m和400m那么重要,但如今身高对成绩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现代优秀百米选手的身高分布在1.80m至1.88m之间,最高和最矮的身高只相差8cm,平均身高为1.83m,这说明现代短跑运动员身高在100m项目中还是尤为重要的,身高是无法后天弥补的,而先天影响比较大和各方面的身体素质都是可以从后天的训练来填补这些不足之处,因此,在现代百米运动员选材中,应把短跑运动员身高放在首位。

从国内外200m和400m优秀短跑运动员的优秀身高的资料看现代200m,400m运动员和100m运动员的身高趋势差距不大。

200m运动员平均身高为1.83m、400m为1.83 m。

目前国内外最优秀男子200m,400m运动员中,大多数身高者在1.80m以上。

众所周知身高与步幅是成正比的,身体矮小的运动员要达到与身材高的运动员同样快的速度,必须用提高步频来弥补步幅的不足,他们在跑完200m400m全程所用步频数会大大多于身材高的运动员,这必然使他们肌肉在单位时间里收缩次数增加,从而增加了肌肉的强度,而身高较高的运动员可以用较大的步幅和较低的频率来获得速度和保持速度,以降低了肌肉工作的强度,节约了能量。

这说明身高对取得200m,400m较好的成绩具有决定意义。

由此可见身高在短跑运动项目的选材中是一项重要的条件。

因此,预测青少年未来身高成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但是,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区差别性较大,身高本身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想用任何一种方法来准确预测,均有一定困难。

2.1.1.2派生指标身体主要环节的长度比,每个人都有所不同,短跑运动员身体主要长度的比值对发挥跑的技术的经济性和时效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选材中应把身体主要环节的长度比值作为依据之一,主要为以下两方面进行。

1)大小腿长与身高的比值:设腿长与身高的比值为K(K =腿长P身高)K值大者为好。

同样的身高而下肢较短者,K 值较小,其身体重心的位置比下肢长的人低。

在技术和身体素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们获得与腿长的运动员同样的步幅就必须要改进技术和提高等地力量,才能弥补身体条件的不足。

所以,选材时应选择K值大的为好。

2)大小腿长度比值:大小腿长度是构成快跑合理技术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跑的技术结构来看,快跑时,髋关节为轴的前后摆动,当蹬地结束后,大小腿在折叠前摆状态,故大腿短者此时其重心必然离摆动轴较近,摆动半径小,前摆时就比相对较长者来得快而且省力。

此时,在以膝关节为轴的小腿作扒地动作时,在角速度相同情况下,小腿较长的人脚掌地面扒地速度就大于小腿较短者。

这些有利于完成支撑缓冲动作与缩短支撑时间。

因此,应选比值较大者从事短跑训练。

2.2短跑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框架2.2.1机能指标2.2.1.1肌肉纤维类别肌纤维大致可分为白肌纤维和红肌纤维。

经过研究证明,每个人肌纤维的分布是由遗传基因素决定的,训练不会改变红白肌纤维的比例,而只能使其变粗。

红肌纤维多的人适应于耐力项目的训练,而白肌纤维多的人适应于速度、力量项目的训练,优秀的短跑运动员的白肌纤维占全部肌肉的90%以上。

因此,选材时,应设法对选材对象进行肌纤维类型测定,选择白肌纤维含量比较高者。

目前测量红、白肌纤维比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a.直接测定法,既用钢针穿刺肌肉作取样化验来确定,但作为一般选材的测量上有一定的困难。

b.间接测定法,用纵跳高度来间接测量肌纤维比例的趋向。

纵跳高成绩好者说明其肌纤维含量高,这种方法简单易用且普遍采用。

2.2.1.2心肺功能短跑运动员一定要有良好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才能有很好的短跑机能,选才要对运动员进行脉搏、血压、肺活量、血色素等方面的测定,看其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是否良好,是否适合短跑运动员的需要。

心脏功能可采用台阶试验测定法,最简单的方法可采用脉搏频率的测定。

2.2.1.3血型短跑运动员的血型最好是A型,因为A型血的人一般来说体质好,兴奋性高,接受能力强和肌肉富有弹性等特征。

可采用血型化验法来测定。

2.2.2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各方面机能的综合反映,在短跑训练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短跑运动员所具备的素质大体是指机体的速度素质、速度力量素质、和速度耐力素质的发展水平。

2.2.2.1速度素质速度主要是指人体在一定时间内,以最短时间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他决定短跑的成绩。

速度素质包括:运动反应时限、快速动作能力、快跑能力。

在选材中一般有两种测验方法:一是测量迅速加速的速度能力测验,用站立式起跑20~30m来测量。

二是以最大速度完成动作能力的测量,采用10~30m行进间跑来测验,但助跑的距离不得少于20m。

在许多选材方案中,身体素质指标是有不同年龄段的一些数值组成的,这对人们评价运动员的素质发展程度时有帮助的,然而单凭这些数值还不能充分说明运动员素质潜力提高的速度,而运动员的各项素质在某个年龄段上发展速度,对运动员是否适于成为本专项的优秀运动员具有决定作用。

根据各种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不同,专项的决定性素质在发展敏感期内的提高幅度和速度是选材的重要标准之一。

短跑项目的决定素质是速度素质而速度素质的发展敏感期是在少年时期(10~13岁)女(10岁以后),这个时期运动员在接受训练时的速度素质提高的幅度和速度,是评价短跑运动员选材的主要指标之一。

短跑运动员的潜在能力,不但与各年龄段身体素质水平有关,而且与专项训练过程中这些素质的增长速度有关,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发展依训练年限不同,在训练的初期各项身体素质明显增长。

预测短跑运动员的潜能在能力的可靠性只要搞清楚两个完整指标就有了把握:即身体素质发展的开始水平和多年训练中身体素质提高的速度。

通过观察表明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指标在训练的头一年半里可发生最大的变化,这尤其表现在速度能力和速度力量能力方面最为显著。

所以选材时不仅要考虑运动员身体素质当时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考虑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身体素质增长速度。

根据相关资料和自身经验可以制定一套确定短跑潜力的方案中采用两种指标,即原有身体素质水平和一年半训练后各项素质增长的速度作为评价标准。

从而可以看出一个运动员素质增长的速度,对其将来的运动成绩的影响有多么的重要。

由此可见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指标在选材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素质增长速度可以通过下列公式计算:W=V2-V1P1P2(V1+ V2)%这里的W表示增长速度,V1最初测定的开始成绩V2训练若干时间后被测指标成绩,对于从事短跑专项的运动员来说,速度素质的良好发挥水平是7%~10%,而速度力量素质是9.5%~12%利用上述指标可以更加可观准确地评价运动员短跑发展潜力。

2.2.2.2速度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是短跑运动员重要的专项素质,提高短跑运动员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对于提高短跑运动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结合自身特点,着重发展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

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是发展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的负荷强度定量依据。

训练中,要在保证完成动作质量的前提下,对力量训练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调配,选择适合不同发展特点运动员的力量发展途径与方法。

根据力量素质与运动项目的关系,可分为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

就短跑运动的专项力量而言其概念可表述为:在时间与空间特征上严格符合短跑竞技需要的力量,即创造最高跑进速度的快速力量。

对短跑运动员来说是指克服自身体重的快速力量,一般用水平弹跳力来衡量,目前测试速度力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级跳0分立定三级跳、立定五级跳等这种方式适用于少儿,因为连续跳的距离短,腿部负担小。

二是/米跳0是以米为单位进行连续跳。

分50m跨跳、100m跨跳,这种练习手段适应于青少年运动员,最能体现快速力量的手段是30m计时单足跳。

上肢也应具备良好的快速力量素质它是影响着摆臂的幅度和速度,用俯卧撑来测试。

力量素质是短跑运动员必备的主要运动素质之一,是掌握和运用技术、战术的基础。

短跑是最大速度的周期性运动项目,从项目特点及影响短跑运动成绩的因素角度来看,力量素质对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2.3速度耐力素质是指运动员在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过程中综合表现,在短跑中运动员的速度应最大限度的保持到最后,因此,速度耐力具有重要意义,要了解初级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发展水平,只要进行800m测验就可以,而对15~16岁测定应进行100m测验。

2.3短跑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基本方法2.3.1生物力学指标2.3.1.1步频它是决定速度的重要因素。

每个人的神经与肌肉的特点不同,决定了他们步频的快慢,此外,步频也与身高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选材时应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条件特点,考虑它们所具有的步频能力。

另外,步频还是遗传因素所决定的,在少年时期,快跑的步频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在训练中很难较大幅度的提高,许多科学家指出,步频是短跑最重要的因素,最好在7~11岁时予以训练否则过了这段时间再要提高步频几乎不可能,最后运动水平的提高得靠步幅的增加。

因此在短跑选材中,步频应占重要的位置。

2.3.1.2支撑时间和蹬地时间优秀短跑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动作节奏,快速的蹬地动作及相对长的腾空阶段,快的蹬地时间为80ms,没有受过短跑训练的人他快跑时蹬地时间达到140ms~150ms,通过有关资料表明,对2000名少年调查中只有20名少年可达到80ms,这说明蹬地时间是看儿童是否能从事短跑的一个具有相当信息的指标。

可和其他测验一起利用作为参考。

2.4运动学指标正确的短跑技术,才能使机体发挥最高的效应,选材时应注意少年儿童跑得自然动作和正确的动作步幅,开阔、舒展、轻松自然,在整个奔跑的过程中,下肢能够协调配合,用力集中,直线性好,步态平稳,特别应注意踝部由脚掌着地最后等离地面的动作快速有利,富有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