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红楼梦

论文红楼梦

87版与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比较研究2013--2014学年论文学校河南科技大学学院人文学院专业对外汉语121班姓名陈萌学号121412030104指导教师冯军87版与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比较研究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堪称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不管是美学价值还是文化底蕴,都吸引了无数的电视剧制作人对其改编重现。

不同时代的改编者对小说进行电视改编,在众多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中,1987年王扶林执导的36集《红楼梦》电视剧和2010年播出的李少红版50集《红楼梦》电视剧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

两部剧都掀起了广泛的原著阅读热潮,同时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与讨论。

改编自同一部小说的两部重要影响的电视剧,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就变得非常有意义。

关键词:名著改编87版《红楼梦》2010版《红楼梦》比较研究绪论恢弘庞大的传世之作——《红楼梦》,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分外闪耀的珍宝。

历年来无数艺术创作者对《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从来不曾间断,其中原因除了借助《红楼梦》一书已有的名望和艺术高度获得显著的商业效益外,小说本身也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改编潜质。

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经典的文学需借助当代影视这种新媒介广泛传播,在大众中普及;另一方面,影视剧也借助文学名著提升艺术品位,吸引和扩大其受众面。

在所有的翻拍经典,或者重拍经典中,其中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由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

《红楼梦》的改编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最早的《红楼梦》电视剧是1975年拍摄的5集粤语电视剧《红楼梦》,截至到2010年各台热播的50集李少红版《红楼梦》共有60多部《红楼梦》电视剧。

《红楼梦》几经改编,每一次改编都是编导们对小说的再度创作和自我阐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面貌。

随着时代的变迁,受众观赏水平和审美需求不断提高,对于电视剧改编的认同和心理期待也逐渐趋向成熟。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林妹妹,改编难,改编人尽皆知的古典名著《红楼梦》更是难上加难。

在2010年,出现了四大名著新一轮的翻拍热潮,其中2010版《红楼梦》是引起关注最多、争议最大的一部。

有人认为2010版的诞生,是创作者们二十年磨一剑的产物。

时隔二十年,87版《红楼梦》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和思想的限制,还是留下了许多的遗憾。

随着现代影视技术不断提高,影视艺术创作手法不断丰富,从客观条件上来说,创作一版更加杰出的《红楼梦》电视剧成为了可能,也凝结了观众的无限期待。

2010年9月2日,让观众翘首期盼了8年的新版《红楼梦》,终于揭开了面纱。

当天晚上,50集《红楼梦》在北京卫视和安徽卫视开始面向全国播出。

伴随着昆曲和梦幻般的场景,红楼梦的故事再一次于电视荧屏演绎。

在中国,《红楼梦》已是永恒的话题。

老观众也许会依稀想起87版《红楼梦》播出时那万人空巷的盛况。

2010版开播时的收视率反映了人们的关注热度。

据央视索福瑞的统计数据,北京卫视开播当晚创下了本地最高收视纪录,安徽卫视的收视率则较为平稳。

而在播出后,互联网上更是一片喧嚣。

百度上关于2010版《红楼梦》的搜索条目已达500余万,一时众声齐议,热闹非凡。

[1]2010版在首轮短暂的热播之后却遭致了观众极大的非议,并由此掀起了新一轮观看87版《红楼梦》的热潮。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利用电视收视和网络点播,两版《红楼梦》在观众和网友持续的关注中被相提并论着,结果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倾向于87版一边倒的明显趋势。

更有网友评价:“2010版《红楼梦》场景像《西游记》,配乐像《聊斋》,镜头运动像《哈利波特》,旁白像动物世界。

”[2]2010版《红楼梦》本身作为一个新生的作品,任何人,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与87版《红楼梦》比较的结果。

本文将对这两部《红楼梦》进行系统的对比,分别从剧本角度、演员角度、影视角度进行分析。

一、剧本角度众所周知,现今我们能看到的《红楼梦》通传版其结局并非出自曹雪芹本人,而是由高额所续写的。

作者给《红楼梦》留下的不完整也恰巧是此部小说最耐人探究并引起争议的部分。

正是这种没有结局的结局,给电视剧制片人留下了想象和选择的空间。

2010版《红楼梦》与87版《红楼梦》最大的不同便是结局,而这则是因为两部电视剧在版本选择上的差异。

我们知道,《红楼梦》小说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而87版《红楼梦》的改编者却认为小说后四十回中的“沐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等大团圆结局”与前面伏笔不符,舍弃了后四十回内容,创新性地根据原著前八十回正文的伏线、研制斋批点的版本以及《红楼梦》学术界多年研究成果重新构建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做了大胆的可贵尝试,出现了“探春远嫁”“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等精彩桥段。

红学家和普通观众都对87版这样的悲剧结局基本认可,编剧周雷也认为:“《红楼梦》是一幕通过家庭生活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家庭社会悲剧”。

[3]而10版的《红楼梦》则采用了高鹗续本的后四十回,以一百二十回流行本为据,其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王熙凤历幻返金陵”等情节的表现极具观赏性,“鸳鸯自缢”“凤姐落魄致死”“妙玉遭劫”等情节也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010版只删不改,保留了原著中大量的虚幻、情色、诗社雅集等内容。

电视剧仅因为篇幅的原因删除了一些旁枝末节和次要人物的情节段落,其余的都尽力保留通行本原有内容,甚至叙述时序。

[1]王鹏,10版《红楼梦》:文化传承的是非之争.(2010—9—13).[2]邵晨,新版《红楼梦》争论如潮水,观众有了新评语.(2010—7—9).[3]周汝昌,红楼梦—根据曹雪芹原意新续,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第5页.87版《红楼梦》改编的态度是“忠于原著”,但在他们眼中,“原著”仅指曹雪芹先生创作的前八十回,对于后四十回的续作,87版编剧和导演都不予承认。

他们认为续作在很多大的问题上违背了原著的精神,“黛死钗嫁”的情节很具戏剧性但认为的痕迹太重,等等。

有鉴于此,他们重新编写创作了八十回后的电视剧本。

[4]87版电视剧作者如此一改编,令其八十回以后的情节与高鹗续书有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

10版对版本的选择,不得不承认既有可取之处,也有偏颇之处。

历来《红楼梦》的影视改编都难免有可圈可点之处,如何衡量和展现原著精神和内涵,为新的艺术创作添砖加瓦,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探索。

二、演员角度87版《红楼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演员的精准演绎。

87版创作团队为找到满意的演员,可谓是殚精竭虑。

87版《红楼梦》的演员们不仅神似,更难的是形似。

宝玉扮演者欧阳奋强那俊秀的五官、那痴情的神态活化了书中“面若中秋之月”的宝玉;宝钗扮演者张莉那张鸭蛋脸、那双杏核眼也与小说“脸若银盘、眼似水杏”比较贴切;黛玉在书中如“娇花”、似“弱柳”、“心较比干多一窍”的体态与性格,更让扮演者张晓旭那张瓜子脸、那瘦弱的身躯和一双时常含愁、含怨、含泪而说笑时又极灵活俏皮的眼睛演绎得十分到位;探春的扮演者东方闻樱五官棱角分明,传神地表现了探春的豁达、豪爽、带刺儿;王熙凤扮演者邓婕“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展现了“南省辣子”的谈笑风生、言语响亮、喜怒形于色,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

其中由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和邓婕饰演的王熙凤,更在互联网上被网民评选为“中国影视艺术史上无法超越的银幕形象”,可见其带来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为使演员与角色形象更为贴切,不少演员都来自戏曲剧团,例如邓婕是学川剧的,袁枚是学黄梅戏的。

所有演员都要进入培训班学习,培训班还专门请来红学家、民俗家、礼仪老师给他们上课,从走路说话开始练。

为了更好地相互了解磨合,包括导演编剧在内的剧组全部成员都与入选的演员吃住在一起。

所有学员人手一册原著《红楼梦》,时时研读,这是首要的培训内容。

每天早上六点,学员们在剧务主任的带领下晨练跑步。

早饭后便是琴棋书画、诗歌词赋的学习。

“红学大师”给演员们上课,从《红楼梦》的主题、人物形象、礼节仪态、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及吃喝玩乐,无所不讲。

历时三年,演员的精雕细琢最终成就了经典87版《红楼梦》,为观众留下了无数难忘的荧幕形象。

但87版中的林黛玉与原著相比,缺乏对林黛玉内心的表达,反抗封建社会的叛逆精神表现不够,影响了人们对黛玉的全面认识。

与87版相比,2010版《红楼梦》导演李少红对“金陵十二钗”加进了许多时代的解释:宝玉被塑造成抗拒自己、拒绝成长的性情中人;黛玉则是活泼风趣[4]周雷,刘耕路,周岭.见《红楼梦—根据曹雪芹原意新续》.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第12—14页.爱说爱笑的才女,不再柔弱,也淡化了小性儿任性儿;凤姐也少了87版的干练,成了幽默风情、活色生香的女人;秦可卿则风流有余、神秘性感。

与87版特有的古典韵味相比,2010版的剧中演员则因“窄瘦审美”的趣味而饱受诟病。

在新版的《红楼梦》中,小宝玉纯真可爱,大宝玉痴情风流;宝钗神似而形不似,小宝钗李沁气质、演技都较好,但体型羸弱与原著中“肌肤丰泽”“体丰怯热”的形容相去甚远;大宝钗演员白冰体型更似宝钗,但与李沁相去甚远,年龄相差太大,气质也不如前者,两位宝钗不像;新版黛玉的饰演者蒋梦婕体型圆润健康,与黛玉全不形似;贾母气质大气但不似中国老太太;王夫人年龄太大似宝玉奶奶;秦可卿造型过于鬼魅;秦钟贾琏等外形实难担当原著的设定。

在挑选演员时,北京电视台专门举办了挑选演员的大型《红楼梦中人》选秀节目,以“品牌剧、精品剧”为目标,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红楼梦”。

新版《红楼梦》从筹拍到播映一直处在舆论的尖端,新闻爆点常常青睐着各大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使之带上了盈利色彩。

一场热热闹闹的与时尚结合的流行选秀,让2010版《红楼梦》没有开拍便赚去太多眼球,也沾染上更多浮躁的炒作气息,没有利用更长的时间对演员进行细致的培训,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不够深刻,演绎不够精准。

三、影视角度(一)写实主义与如梦如幻《红楼梦》是一部虚实相生相映、写实写意完美交融的天才之作,洋溢着浪漫的诗情画意,气质高雅飘逸,风格含蓄蕴藉。

梦幻的写意场景成就了《红楼梦》独特的美学价值,但对于影视艺术而言,此种空灵神韵该如何展现却使创作者头疼不已。

87版的《红楼梦》,由于受当时电视制作技术的限制,许多梦幻场景无法展现,呈现浓厚的写实主义。

在电视剧筹拍之初,导演王扶林曾表态:“那所谓虚幻迷离不过是穿凿附会而已,并无真意。

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才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将小说搬上荧幕,我刻意强调现实主义。

”[5]于是,整个创作团队紧紧围绕“写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进行电视剧制作,最集中表现此版电视剧写实风格的处理体现在导演对“女娲补天”“绛珠还泪”“太虚幻境”这些情节的删除和“天香楼”的增补。

其中删“太虚幻境”、补“天香楼”的处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讨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