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民居特点
空间模式
• 院落式+干栏式
• 院落改为狭长的天井,而徽州湿热,天 井空间正好成为东挡风夏阴凉的宅内生 态空间。 • 汲取了干栏楼居开敞的堂屋和挑台特征。 将正中厅堂扩大并半敞开,与天井空间 连成一片。
建筑主要特征
• 平面方整,中轴对维护私密性,徽州传统民居基本不设窗户, 有时立面二层仅设小窗,兼通风和点缀之用
• 装修精湛
梁架隔扇上的木雕、天井里的漏窗上的砖雕、家具陈 列及楹联字画、以文化和民俗为题材的图案、纹饰。
• 组合灵活
以天井为连接点,左右前后的加建和组合体现出“有 机生长”的特色。
典型徽州传统民居剖面图
典型徽州传统民居立面图
典型徽州传统民居屋顶平面图
平面类型
• “凹”形平面
• 为三间一进楼房
• “回”形平面
遥 望 粉 墙 矗 矗 、 鸳 瓦 鳞 鳞 , 棹 楔 峥 嵘
• 2 、朝北居
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 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 原来古徽人的居住习惯有许多禁忌。汉代就流行 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究其原 因,据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 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利。 徽州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他们一旦发了财,就 回乡做屋,为图吉利,大门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 今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
• 为三间两进楼房
• “H”形平面
• 为三间两进堂中间为两个三间式相背组合
• “日”形平面
• 为三间三进式楼房
徽州民居“凹”型 平面举例-歙县城 关许国相府平面图
徽州民居“回” 型平面举例-绩溪县石家 村某宅平面图
徽州民居“H” 型平面举例-黟县南屏村“敦 睦堂”民居平面 图
徽州民居”日” 型平面举例-绩溪县上庄村 胡宅平面图
• 讲究大门
正立面通宽,二层通高。门洞之外加门套、砖雕字匾、 门罩。
• 造型典雅
黑白灰的色彩和点线面体的造型元素的巧妙搭配。
• 空间紧凑
天井与厅堂相通,化解了有限空间的局促感。厅堂大空 间与侧房小卧室组合得体。
建筑主要特征
• 结构巧妙
同一栋建筑结构体系内,兼用两种木结构方式——厅 堂大空间用抬梁式周边侧房小空间用穿斗式,节约材料且 强化结构整体稳定性。
格窗
• 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 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 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格窗由外框料, 条环板,裙板,格芯条组成,主要形式有 方形,圆形,字形,什锦。格窗图案多采 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
影响和意义
• 徽州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 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 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 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 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 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 • 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 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 越智慧。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 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 群所罕见。
马头墙
• 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 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层层跌落 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 防火:人聚族而居,房屋以宗祠为中 心紧密相连,一旦发生火灾,后患无穷, 高大厚实的马头墙犹如一道天然屏障, 有效遏制了火患蔓延; • 防风:马头墙顶端墙头部分还可以抵 挡东南季风,保护瓦片不被吹落;另外 它还起到挡盗、防贼的作用。
• 1、村落选址“相其阴阳向背,察其山川形势”,以臻
天时、地利、人和诸吉皆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 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村落“遥望粉墙矗矗、 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村口广 植高大乔木。缀以亭台水榭,溪流蜿蜒,田陌纵横,环 境极佳。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 美学:显现很强的装饰功能。比较美 观和威严,使建筑物具有沉稳感。
门楼
• 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 的称为门罩), • 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 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 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 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富家门 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
单元组合
• 并联式 • 串联式
• 以院落组合连接
• 并联式
• 串联式
• 以 院 落 组 合 连 接
天井
• 风水观念:符合古代“ 四水归堂” 的风水观念
•防火:天井将房屋的布局 分隔开来, 即使某一个单 元失火, 在天井的隔离下 不至于殃及全宅, 同时天 井内的聚水池可以用于景 观观赏
建筑功能: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有利于排水
徽州民居
发展背景
• 第一次文化变迁:
汉末至南宋中原地区三次大移民, “徽文化”基本形成。
• 第二次文化变迁:
始于南宋,胜极于明清的徽州人大举 外出商,丰富了徽州文化圈的内容和层次。
布局特点
• 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 徽派建筑呈现出规范化、 系统化的特点。 • 聚族而居, 绝无杂姓。这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的宗族社会, 即使同一村落, 各族宗祠、民居 亦界域分明。 • 与东北、华北地区的传统聚落中单体建筑间距大、 聚落空间结构松散明显不同, 徽州聚落空间结构 非常紧密, 单体建筑间距小, 建筑密度大。 • 讲究群体布局, 即以“风水”术为理论依据, 在 封建族权的制约下, 强调宗族建筑整体轮廓必须 像模像样, 如不符合要求, 则需设法修改或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