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ppt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ppt


社会救济的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1.保障对象主要是无收入、无生活来源或孤 苦无依、无法生活者,以及虽有收入,但因遭 受意外事故或收入较低无法维持生活的人们。
2.社会救济的目标是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给 付标准一般低于社会保险;
3.经费来源主要是由政府财政税收拨付或由 特别税捐辅助,还有社会团体或个人提供的捐 赠;
4.享受救济者,需经个人提出申请,有关
1997年前后的情形,揭示了社会保障制度奉行的公平原则与可靠 性是不能动摇的,社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稳定与促进等功能是市场 机制所无法替代的。正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工业化国家才 建立了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凡有健全完备社会保障制度的国 家,人们的后顾之忧使得到了解除,安全感的提升必然带来生活信 心的提升,进而会刺激消费,促进发展。因此,不能单纯地把社会 保障看成是一种福利,它在增进国民福利的同时也是一种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的战略投资与现实投资。
本生活需要 • 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施的保证和依据—
—社会立法
11.2 社会保障的特征和基本内容
11.2.1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 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 或虽有劳动能力二五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 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 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 使之能继续达到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 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
劳动者创造安全、卫生、舒适的 劳动工作条件,消除和预防劳动生产 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伤亡、职业病和急 性职业中毒,保障劳动者以健康的劳 动力参加社会生产,促进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 利进行。
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
1.劳动保护的立法和监察 2.劳动保护的管理与宣传 3.安全技术 4.工业卫生 5.工作时间与休假制度 6.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然而,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宏观 调控重要手段的利率杠杆在我国却完全失效,因为三次大幅度调低 利率并未起到减少储蓄、刺激消费的作用。从1994——1997年底, 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96.2元增长到5160.3元,农村居 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221元增长到2090.1元;而在利率持续大幅度 下调的条件下,同期居民储蓄存款却由21518.8亿元急剧增长到 46279.8亿元,大大超过居民的收入增长号水平;同一时期的结果 是城乡居民消费不旺的局面依然持续,期间物价不涨反跌。从而形 成了收入增、利率降、存款增、消费降的两增两降的畸形格局,一 大批国有企业库存急剧增加,亏损面急剧扩大。
造成利率杠杆失效的原因,不在于利率本身,而在于城乡居民 因社会保障的严重缺失导致了安全感与对未来的信心急剧下降。当 时的背景是,自1993年国家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模式后,效率优先逐渐演变成了效率至上,社会保障制 度在改革中亦日益打上了经济政策与效率优先的烙印。不仅未进入 社会保障网的城乡居民仍然缺乏社会保障,即使是应当享有社会保 障待遇的离退休人员也出现了不能按时足额领到退休养老金的现象 ,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走 向了追求效率而忽略社会公平的极端,改革似乎只是为了控制政府 的责任而放大个人与家庭的责任,市场机制的作用被无限夸大。
第十一章 社会保障与劳动保护
11.1 社会保障概述
社会保障制度——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 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 公民暂时或者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 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 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的要点
• 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国家 • 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满足人民的基
【案例讨论】 利率杠杆的失效
1996年5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存款利率平均降低 0.98%,贷款利率平均降低0.75%;1996年8月23日,中国人 民生银行宣布存款利率平均降低1.5%,贷款利率平均降低 1.2%;1996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存款利率平 均降低1.1%,贷款利率平均降低1.5%。
在当时的情形下,人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养老与疾病医疗负责, 还要对失业、下岗承担责任,而教育的产业化亦迫使城乡居民必须 对子女的教育甚至是义务教育承担责任,住房制度改革也走向了自 有化、私有化的极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可靠性动摇了,作为这 一制度担保人的政府的信誉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人们不再相信社 会保障制度,转而为自己及家人可能遇到的各种后顾之忧预作筹备 ,因此,在生产发展的另一方面,居民消费始终处于低迷状态,不 安全感导致了人们不敢消费。
社会救济的对象
1. 无依无靠,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 2. 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但意外灾害降 临,遭受沉重的财产甚至人身损害,一时 生活困难的人。 3. 有收入来源,但是生活水平低于或仅相 当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国民和家庭。
社会救济的内容
1. 贫困救济 2. 灾害救济
(1)紧急救济 (2)灾害预防 (3)灾害预防服务
社会福利的内容
1.未成年人福利 2.老人福利 3. 残疾人福利 4.劳动者福利
社会福利的形式
1. 货币形式 2. 服务形式 3. 实物形式
11.3 劳动保护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11.3.1劳动保护的概念
国家和单位为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 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所采取的立法、组 织和技术措施的总称。
劳动保护的目的
社会保险的特点
1.强制性 2.互济性 3.储备性 4.补偿性
社会保险的项目
1.养老保险 2.医疗保险 3.失业保险 4.工伤保险 5.生育社会保险 6.残障社会保险 7.死亡社会保险
11.2.2 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国家通过国民收入 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 原因、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 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帮助,以保障其 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11.2.3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 福利设施和有关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 的生活服务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 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
社会福利的特点
1.保障对象广泛,面向全体公民; 2.免费、减费提供劳务、用品,为群众 提供方便,减轻其负担,改善其生活条件; 3. 资 金 来 源 是 各 级 政 府 财 政 预 算 拨 款 、 社会组织的专项基金,以及群众集资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