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概况延庆县位于北京市西北部。
县域地处东经115°44′-116°34′,北纬40°16′-40°47′,东与怀柔相邻,南与昌平相联,西面和北面与河北省怀来、赤城接壤。
是一个北东南三面环山,西临官厅水库的小盆地,即延怀盆地,延庆位于盆地东部。
总面积2000平方千米。
2005年底户籍人口27.6万人。
县人民政府驻延庆镇,距北京市区74千米。
邮编:102100。
代码:110229。
区号:010。
拼音:Yanqing Xian。
全县辖11镇4乡,373个行政村,总人口27.353万人,农业人口19.92万人,非农业人口7.43万人。
耕地面积31773.7公顷。
人均耕地1.74亩。
总面积1992.5平方公里。
全境平均海拔500米左右。
海坨山为境内最高峰,海拔2241米,也是北京市第二高峰。
延庆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属温带与中温带、半干旱与半湿润带的过渡连带。
气候冬冷夏凉,年平均气温8摄氏度。
最热月份气温比承德低0.8摄氏度,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有首都北京的“夏都”之称。
经济概况工业概况延庆县工业发展方向是以生态工业为中心,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重点发展以纺织服装、绿色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文化产品为代表的都市型工业,和以新医药、新材料、环保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品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
近年来,由于延庆县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加上延庆县加大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力度,一大批实体项目入驻延庆,其中包括清华紫光药业、京城环保、双鹤药业、华源建材、三吉利稀土、迪威尔高科、集味村食品等一批名牌企业。
2004年,工业增速明显加快,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完成工业产值37.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实现利润9413万元,比上年增长49%。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6亿元,占全县工业比重达到42%。
工业主要集中在开发区,开发区近几年集中抓园区建设,服装产业园、生物医药园、新型建材园等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京棉纺织、雪莲时尚等一批实体企业相继落户开发区。
两个开发区成为该县重要的财税来源,对县财政的贡献率达到40%。
农业概况延庆县被国务院绿色食品办公室批准为“绿色食品基地”,目前形成了畜牧、果品、蔬菜、水产四大支柱产业,是首都北京的优质农副产品基地。
蔬菜出口占北京市的三分之一;奶牛存栏数和鲜奶产量均占北京市第一。
2004年,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奶牛存栏达到4.5万头,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初步建立。
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取得进展,药材等特色种养业发展势头良好。
农产品品质显著提高,35个品种通过全国无公害食用农产品认证。
旅游业概况延庆是首都北京正在崛起的旅游大县、旅游强县。
全县年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其中外宾200多万,人均接待游人居全国第一,旅游收入居京郊十区县之首。
以县城为中心,南有八达岭,北有龙庆峡,西有康西草原,东有仓米古道,中有妫河漂流,西北有松山、古崖居。
延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度假、疗养、休闲的首都国际旅游卫星城。
2004年,旅游业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共接待游人930万人次,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人均消费水平首次突破百元大关。
建筑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规模效益显著提升。
延庆县建筑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站稳并立足北京市场,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实现了建筑业整体规模的快速扩张。
建筑业是延庆县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名列京郊前列。
全县现在建筑企业48家,其中一级3家,二级12家,三级31家,劳务作业分包2家。
工程技术管理人员3100人,建筑业从业人员2.1万。
建筑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二级以上企业8家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2004年,建筑业开复工面积达到355万平方米,完成产值32.3亿元,实现税金1.2亿元,比上年增长9.1%。
房地产业实现税金1.3亿元,比上年增长21%。
延庆县地处居庸关和八达岭要塞,历史著名的万里长城东西穿越县境,自古以来延庆县就是全国南北交通要道。
因此,从西汉到明代,延庆县经历了七度废兴。
因战乱废弃州县建置时,居民大规模迁徙到长城以南;重新设置州县时,居民又来自全国四面八方,故今日延庆县居民之祖先,仅能从明代算起。
由于明清以来,州县建置相对稳定,居民大部分来自明代戍守境内长城的卫屯士兵大部分为江淮人士和山西洪桐县移民,加之清代初期八旗子弟圈占旗地,因此经过数百年的隔阂后,延庆人民养成一种纯朴、勤劳、好学和不排外的性格,形成一种既不同于长城以南,又不同于长城以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地方口音。
1958年划归北京市后,经过四十多年演变,风俗习惯和口音发生了巨大变化。
自古延庆即是一个山川秀丽、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辽、金、元三代,在延庆县黄龙潭一带即是皇家官苑和驻跸地,仅《元史》记载的皇家园林就有香水园、流杯池和车坊官园。
此外,辽元留下皇帝行踪的地名也有十多处。
宜人的气候,奇秀的山水不仅吸引了封建社会帝王将相来此驻足,而且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来此吟咏描绘。
据史料初步统计,歌颂延庆风光的诗词达千余首。
明代隆庆州即有八景:永宁县八景和居庸关八景。
最著名的如岔道秋风、榆林夕照、独山月夜、海坨飞雨、古城烟树、妫川积雪、缙阳晴岚、红门春晓等。
到了清代也有八景:海坨飞雨、神峰列翠、荷池夕照、妫川积雪、古城烟树、独山月夜、缙阳远眺和珠泉喷玉。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延庆县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只是统治者和文人墨客享乐的场所,而穷苦的老百姓却只能为生计而奔波。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延庆县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形成了驰名中外的八达岭、龙庆峡、康西草原、松山、古崖居、仓米古道、妫河漂流等旅游景区,全县平均年接待游客650万人,全县人均接待中外游客人数居全国县级之首。
并先后接待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近400多人次,国家重要领导多人陪同外宾来八达岭长城和龙庆峡观光和视察工作。
江泽民亲笔为龙庆峡和八达岭长城博览馆题词。
延庆县地域虽小,但自古以来却是人杰地灵。
据初步统计:仅明清两代考中,进士27名,举人156名,贡生589人。
其中任知县知州以上人员达410多人。
到了清末民国初年,大学毕业生和留学日本的也不乏其人。
新中国成立后50年间,本县干部和延庆县籍在县外工作的共有大专以上毕业的8000余人,并有一大批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
同时由省部级授予荣誉称号的达210多人。
远在秦朝,曾有延庆人王次仲改仓颉文为隶书,始皇三召而不至。
金代始创真大道道教,其后真大道道教第五代祖师郦希成即是延庆县人,曾受到蒙古宪宗信奉,光大了其教。
据《元史.郦希成传》和《隆庆州志》载:郦希成世为妫川望族,掌教后居燕城天宝宫,见知于蒙古宪宗,受希成太玄真人领教事,内出冠服以赐,乃给锦衣三十袭,赐其从者《元史.译志传》。
郦掌教36年后传之孙得福至第九祖。
掌教期间,足迹大江南北,直至偏僻异域,无不望之下释尊之为师。
今延庆县大观头、小观头、金刚寺和水峪仍留有郦希成所建庙观遗址或遗踪。
元朝时,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诞生于缙山县(今延庆县)花园,继位后升缙山县为龙庆州,同时设龙庆路与上都路并列。
明朝户都尚书李衍即是延庆城人。
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中进士后,曾任兵都主事、河南左参议、都察院副都御使、户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和户部尚书。
李衍为官期间在理财和边备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如李衍亲自领导了修复和治理四川灌县都江堰水利工程。
总督三边军饷时,关中陕西连年不雨,李衍领导修渠二百余里引渭水灌溉,皇帝出宝钞四千赐之。
清代于成龙生于延庆城北,顺治年间中进士后,先后任广西罗成知县、黄州知州、直属巡抚和江南江西总督及江苏安徽两省巡抚,在任期间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
任罗成知县时,插棘为门,垒土为几,清贫廉洁的生活一时被传为佳话。
任黄州知府时,黄州发生了严重自然灾害,于成龙放账救济几万灾民,当调任福建按察史时,几万黄州百姓送到九江,哭声与浪涛声连成一片。
康熙帝在勤政殿台见于成龙,称他为“当今清官第一”。
在任直隶巡抚时,亲自督修永定河水利工程。
永定河原名无定河(浑河),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永定河竣工,应于成龙奏请,康熙帝赐名永定河。
以上所列举的人物只是封建社会的几个代表,象这样的人物在一些史志资料上还有许多。
虽然他们是封建统治者的卫道士,但是他们在任期间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这一点上应该受到后人的称道。
当然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受时代局限的,不能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庆县涌现出的著名人物相提并论。
如李卓云,清末在日本留学时曾与汪精卫同班,因李卓云文才出众,1940年汪精卫任伪国民政府主席时,亲自修书,并派陈公博来延恳请他任教育部长,但他坚辞不受,表现出伟大的民族气节。
抗日战争时期,柳沟村的女共产党员韩桂芝在敌人铡刀面前毫不畏惧,面带鄙视目光勇敢地向敌人的铡刀走去,牺牲时年仅29岁,成为刘胡兰式的延庆县抗日女英雄。
再如解放战争时期,柳沟村的共产党员、妇救会主任贾桂珍,被敌人抓捕后坚贞不屈。
最后敌人把她捆在树上,问她:“是死是活一句话,说了留你一条命!”贾桂珍斩钉截铁地说:“要杀就杀,要剐就剐,来吧!”立即有几把刺刀向她身上刺去,连刺了十几刀后,敌人又把她的肚子剥开,连未出世的孩子也挨了一刺刀,牺牲时年仅32岁。
民兵战斗英雄李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所在的游击队和民兵小队大摆地雷阵,先后共炸死敌人118人。
建国后曾被察哈尔省和察哈尔军区授予劳动模范和爆炸英雄称号,同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会议,会议授予他全国战斗英雄称号,受到毛主席、周总理亲自接见,会议奖给他驳壳枪一支。
1960年出席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再次受到毛主席接见,会议奖给他新式半自动步枪一支。
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英雄模范人物更是曾出不穷。
如革命烈士侯永杰,生前是延庆县永宁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共青团员。
1987年8月9日晚为救一名落水儿童而光荣献身,牺牲时年仅19岁。
为表彰他的先进事迹,1987年9月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授予他金帆奖,共青团市委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和“五四”奖章。
承包荒山造林的女强人卫桂英,1984年她积极响应党的农村政策,动员全家10口人承包本村(三司村)荒山绿化造林,十二年间克服重重困难承包了五千多亩荒山,植树一百多万棵,成活率在95%以上。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共产党员,以六十多岁的高龄承包荒山搞绿化,这种百折不挠的执着精神受到普遍称赞,人们亲切称她为“驴背上的将军”、荒山造林女强人。
十几年来,卫桂英先进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曾先后8次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13次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表彰;3次受到全国妇联表彰。
1999年,卫桂英又成为建国50周年北京市最杰出的50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