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之声》看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状况与前景摘要:戏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用黑格尔的话说,“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
可见戏剧对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所在,作为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戏曲也曾有过数千年的辉煌,但近年来戏曲观众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戏曲观众的年龄层次日渐老化,年轻人中喜欢听戏的越来越少,戏曲观众的流失导致演出市场萧条。
节目比重逐年下滑,大多数电视戏曲栏目播出时间短、播出时段不合理,在电视台中逐步被“边缘化”。
本篇文章试图以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为个例,通过详细剖析栏目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电视戏曲栏目所面临的困境,展望其将来的发展出路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举措。
关键词:戏剧;戏曲;秦之声;观众中图分类号: g2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48-02一、栏目面临的困境《秦之声》是陕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一档以陕西地方戏曲——秦腔为表现主体的大型电视戏曲综艺栏目。
该栏目创办于1979年7月,是陕西电视台、也是全国开办最早、运作时间最长的电视戏曲栏目。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秦之声》不仅在西北五省家喻户晓,深受广大戏迷的衷心喜爱,在全国电视界也享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但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一名牌栏目的现状渐渐也不容乐观,面临着观众流失、收视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作为传统艺术与现代传媒结合的一个代表,承载和传播秦腔艺术和陕西地域文化的一个使者,《秦之声》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下面就对其栏目面临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当代娱乐传媒多元化发展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渐渐成为人们最直接、最便捷的娱乐渠道,对电视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网络直接而广泛的参与性,电影凭借先进技术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都是电视的方寸荧屏所无法匹敌的。
充斥荧屏的电视文艺节目中,电视剧、电视电影、真人秀等节目以其跌宕精彩的故事、广阔自由的时空、细腻真实的表演紧跟时代的潮流,远比传统戏曲栏目那夸张的表演和虚拟而难懂的程式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秦之声》虽然也有一些年轻观众,但他们对戏曲节目的热衷程度远逊于电影和网络。
当今社会,随着当代传媒娱乐多元化发展,可供人们选择的娱乐方式非常多,可选择的电视栏目也数不胜数,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
在这种情况下,《秦之声》栏目和其他电视栏目也不可避免的经受着强烈的冲击,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
(二)传统戏曲所反映的内容和价值观很难获得年轻观众的共鸣。
众所周知,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最受关注、最受欢迎的文艺作品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电视节目也是如此。
传统戏曲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它的表现内容和表演程式都与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息息相关,在流传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必然会与现实生活脱节,秦腔也是如此。
目前,《秦之声》栏目播出的剧目仍以传统据为主,所表现的内容大都是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所承载的也多是“忠孝节义、忠君爱国、舍生取义”等传统价值观。
这些剧目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附带着一些封建残余和糟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传统秦腔剧目所反映的制度习俗和思维方式已经非常陌生了,他们不能理解,也很难接收,更不要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即使是我们父辈的一些生活和思想方式,我们时长都觉得难以理解、无法认同,更不用说戏曲舞台上演绎的数百年、数千年之前的事了。
(三)栏目定位不清,形式单一。
目前,《秦之声》栏目最大的受众群体是精英观众和中坚观众。
精英观众以专业演员、专家学者和戏迷票友为主,他们对节目的艺术质量要求较高,他们注重的是节目的播出效果以及对秦腔传统艺术的推动和促进,同时也很关注秦腔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中坚观众大都是热衷于听戏、看戏的广大农民,他们对戏曲表演、戏曲程式、秦腔的板式唱腔等专业知识没有过多的了解。
对他们而言,在观看节目,参与节目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对其他业余选手的表现抱有很大的兴趣。
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如果只考虑精英观众的需求,在节目中主要播放名家名段、经典剧目。
侧重为各院团优秀青年演员提供展示的机会,就会严重打击那些参与节目的业余选手的积极性;如果只考虑中坚观众参与节目的需求,大量播放业余选手的比赛过程,其有限的技术水平和相对较低的艺术水准又会使精英观众感到索然无味,而且有降低节目质量、哗众取宠之嫌。
精英观众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和引导着秦腔这门古老艺术的改革和发展,如果秦腔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流观众审美的提高及时调整并进行剧目改良的话,就无法避免走向衰亡的命运。
但如果失去中坚观众的持续关注和热情支持,造成收视率下降,栏目的生存和发展将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
每一期节目的播出时间都很有限,而且广告就占据了近一半的时间,留给戏曲的时间本来就非常短暂。
因此,在节目内容的编排上,栏目组顾此失彼,难以两全,市场陷入困惑。
总之,《秦之声》栏目眼下面临着诸多困难,这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很难更改,栏目组成员只能努力从内部调整,采用各种手段有效提高节目质量,增加栏目影响力,培养年轻观众,为秦腔这一西北地区特有的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和繁荣继续贡献力量,进一步满足广大戏迷“看好戏”的迫切要求。
二、栏目的优势虽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但作为一档有三十多年历史的老牌戏曲栏目,《秦之声》仍然拥有诸多优势。
(一)政策优势。
政府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加大。
国家缺失文化,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民族缺乏文化自觉,就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全球化语境下,文明的对抗与融合,文化的侵略与坚守,是每个国家都要面临的重大问题。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继纺织、轻工等规划之后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
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励之下,乘着振兴文化产业的热潮,西北人热爱的秦腔和《秦之声》栏目都将创造出新的辉煌。
(二)资源优势。
拥有丰富的本土节目资源。
《秦之声》栏目的主要内容是以秦腔为主的陕西地方戏曲,丰富优秀的秦腔剧目是栏目发展繁荣的有力保障。
目前,在西安活跃着秦腔界的两大领军院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和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这两大院团也是公认的秦腔界两大品牌,拥有大量的优秀演员和丰富的经典剧目。
除这两大艺术团体之外,西北五省区还有专业秦腔艺术院团两百多个,专业演员三千余名,业余演员多达上万。
在《秦之声》三十余年的电视戏曲生产制作中,特别是近十年来经过先后五次西北五省区的秦腔巡演和不断的交流合作,《秦之声》栏目和省内及西北五省区的所有戏曲院团都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和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使得《秦之声》能够有效调动各级秦腔院团、协调秦腔演出市场,为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
(三)品牌优势。
西北五省观众的长期支持。
经过三十多年的培育打造,《秦之声》的品牌价值日益凸显。
栏目足迹踏遍包括陕西省107个省市在内的西北五省大部分地区,观众遍布全国各地,培养了大量的秦腔明星,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西北五省区群众的爱戴。
三、电视戏曲栏目实现良性发展的可行性探讨每一个电视栏目都是一个制作团队,要想把栏目塑造成品牌,不仅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还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来保障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此外还要有一个富有专业知识和开拓精神的策划班子,为栏目的持续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电视栏目才能长期、高效、健康的运营和发展,电视戏曲栏目也是如此。
(一)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创作活力。
提高栏目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
戏曲栏目的管理者要是一个深入了解戏曲艺术生产、传播规律的行家里手。
此外,管理者还要善于用敏锐的触觉去捕捉戏曲栏目和戏曲演出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戏曲演出市场的经济收益和栏目的收视情况制定可行性目标,并适时调整栏目内容和形式以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收视需求。
(二)丰富栏目内容,重视栏目包装。
首先定期推出各级院团专访,通过对专业演出团队的介绍,让观众随时了解现有专业戏曲院团的演艺水品和演出动态。
第二,定期举办各类戏曲演唱大赛,打造戏曲明星,激发更大范围观众参与节目的热情,发现和培养更多更好的演员,推动戏曲栏目和戏曲艺术的共同发展。
第三,开办专栏介绍戏曲知识。
在播放剧目之前,可由主持人、戏曲专家或主演用生动和简短的语言介绍相关剧情。
对于从未接触过戏曲的新观众来说,引导观众从看热闹到看门道,进而品味传统戏曲表演典雅含蓄的写意之类。
电视栏目的包装是栏目形象和栏目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栏目包装首先考虑注意以下方面,第一,设计简洁、确切、响亮、上口、个性的栏目名称。
第二。
用精彩而富有感染力的片头和简洁流畅的片头导视吸引观众。
第三,选择懂戏、爱戏、具有较高文化水准和艺术品味的主持人。
第四,用精心设计的片尾强化栏目的品牌形象。
(三)开展特色主题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
首先,要高度重视活动前期宣传工作,在活动开展前期,密切联系相关组织单位,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宣传资源和号召力,通过精心的组织、策划和大范围宣传,造成轰动效益,从而引起观众对此项活动的心里期待和持续关注。
其次,在活动进行当中注意调动观众的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借机扩大栏目的影响力。
最后,适时组织专家研讨会,总结经验,指出不足,发掘亮点,为后续活动增加助推力。
总之,大型活动对于栏目的品牌塑造、培养观众、提高收视率、扩大栏目影响力等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电视戏曲栏目应充分利用大型活动的积极作用,提升栏目的美誉和影响力,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四)拓宽传播渠道,培养年轻观众。
首先,栏目在拍摄节目时,可以广泛邀请各大院校师生到演播现场参与节目,给他们提供一次近距离接触戏曲、感受戏曲魅力的机会,他们接收新事物的速度非常快,只要给他们一个近距离接触戏曲的机会,相信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人被戏曲的魅力所感染。
其次,进一步挖掘网络戏曲的潜力,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展示戏曲内涵和艺术魅力,进而扩大栏目的影响力,如果能积极有效的利用网络戏曲来吸引和抓住用户,对于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三,适时开办电视戏曲数字频道,进一步扩大和稳定观众群。
戏曲数字频道收看的便捷性将使现有电视戏曲栏目因播出时段不佳而流失大量观众的现象大为改观,使传统戏曲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展示自身的艺术魅力,让更多观众了解戏曲,关注戏曲,进而喜爱戏曲。
相信只要不断开拓新的传播渠道,通过各种方式让年轻观众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丰富内涵和艺术底蕴,戏曲艺术和电视戏曲栏目的互相促进就能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1] 杨燕.中国电视戏曲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01.[2] 杨燕.电视戏曲论纲:呼唤涅槃的火凤凰[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3] 周华斌.广播电视戏曲研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01.[4] 杨志刚,何桑.中国秦腔史[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6:01.[5] 陈忠实.白鹿原[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6:01.[6] 王甫,吴丰军.电视制片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7:01.[7] 于丽.电影电视制片管理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1.[8] 董健.戏剧与时代[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