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运动生化后部分的复习资料,9.10.11章的主要以选择和判断的形式考察,6.8.12章各种题型都可能有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
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是运动性疲劳的基本特性和本质特征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常见的一种正常现象。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变化疲劳的分类:1、躯体性疲劳:主要表现运动能力的下降中枢性疲劳:指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现象。
发生部位:起于大脑、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
外周性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订收缩的现象。
发生部位:发生于神经肌肉接点至骨骼肌收缩蛋白。
2、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行为的改变。
一、不同时间全力运动疲劳时的代谢特点1、超量恢复:是指运动时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恢复期,不仅可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在一定时间内出现超过原来水平的恢复现象。
二、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在训练课中,如何选择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以保证完成训练量,又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运动中,能源物质消耗、代谢产物增加;运动后,能源物质恢复,代谢产物消除;各种物质的恢复和消除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通常用半时反应来描述其恢复或消除的快慢。
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增加至运动前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时反应;而运动中代谢的产物,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也称为半时反应。
1、乳酸的消除作用如果运动肌中有大量的乳酸生成,则选择氢离子透过肌膜达二分之一量的时间,作为适宜休息间歇的最适宜的时间。
目前研究结果认为,30秒全力运动的半时反应为60秒,因此,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为60秒左右。
1分钟全力运动后,半时反应约为3-4分钟,因此,休息时间要长达4-5分钟。
在运动后恢复期,乳酸的消除速率受休息方式影响。
磷酸原恢复规律的应用在10秒全力运动中消耗ATP和大部分CP,运动后其恢复规律见表在10秒以内全力运动的训练中。
二次运动的间歇时间不能短于30秒,保证磷酸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至少恢复一半以上,就可以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组间休息间歇控制在磷酸原完全恢复时。
由表9-15可见,组休息间歇在4-5分钟为宜,使机体活动在一个新的起点开始。
2、肌糖原的恢复在短时间极限强度运动恢复期开始5小时内,肌糖原的恢复速度最快,完全恢复需要24小时左右。
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恢复期的前10小时,肌糖原恢复速度最快;肌糖原的完全恢复约需46小时;高糖膳食能明显加快肌糖原的恢复速度,如果不食用高糖膳食,则肌糖原在运动结束后5天都不能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
三、过度训练过度训练(overtraining)是—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即由不适宜训练造成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积累,进而引发运动能力下降,并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的运动性综合征。
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运动训练时负荷太大,超过了机体的承受能力;且每次训练后机体没能得到充分恢复,这种负荷和恢复长期失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过度训练。
可以把它理解为是训练及恢复、运动及运动能力、负荷与负荷的承受力三方面平衡的破坏。
防治过度训练的措施1.合理安排运动训练。
2.合理安排休息,注意劳逸结合。
3.合理安排膳食营养比例4.加强系统的医务监督第八章、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一)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生化指标的选择及原理1.用代谢产物作为指标2.用功能性物质作为指标3.用代谢调节物质作为指标二、运动人体机能生化评定的意义(一)运动员科学选材的依据(二)评定与监控机能状态的依据1.监控运动负荷及对负荷的适应状态2.评定运动性疲劳和恢复状况(三)评价运动训练效果的依据(四)运动员合理营养的依据(五) 预测运动成绩的依据1、血乳酸运动时乳酸代谢变化,成为了解运动时能量代谢特点,掌握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
正常安静状态时血乳酸浓度<2毫摩尔/升;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的运动,血乳酸浓度较小,一般不超过4毫摩尔/升;糖酵解系统供能为主的运动,如400米、800米跑后,血乳酸浓度可达到15毫摩尔/升以上;有氧氧化系统供能为主的运动,如长时间耐力运动后血乳酸浓度上升较少,血乳酸浓度<4毫摩尔/升。
运动后血乳酸浓度对训练水平的评定在速度耐力项目运动员中,训练水平高者运动成绩好,血乳酸最大浓度也高;在耐力项目运动员中,在完成相同定量运动时,优秀运动员的血乳酸浓度相对较低,这一特点可用以评定运动员训练水平或选材。
运动后血乳酸浓度的恢复速率还可以反映机体有氧代谢能力,恢复速度快表示有氧代谢能力强。
2、血尿素血尿素是蛋白质和氨基酸分子内氨基的代谢终产物,在肝细胞内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后释放入血。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尿素的生成和消除处于平衡状态,血尿素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我国优秀运动员晨起血尿素值应在正常参考范围为4~7mmol/L。
普通人群为1.7~7.0mmol/L。
血尿素在运动实践中的运用它是评定训练负荷量和机能恢复的重要指标。
一般在运动前后和次日晨起取微量(20μl)指血测定。
一般30min以内的运动,血尿素水平变化不大;当运动时间长于30min时,血尿素水平明显增高;优秀运动员一次训练课后,以次日晨起血尿素水平在8.0mmol/L以下较为合适;清晨血尿素>8mmol/L易发生过度训练;(1)一定负荷量训练日的次日晨起值无明显变化,则评定为训练负荷量不足;(2)一定负荷量训练日的次日晨增加,但在训练调整期结束时能恢复正常水平,则评定为训练负荷量合理;(3)在一定负荷量训练日的次日晨上升,并持续至训练周期结束,则训练负荷量过大。
3、血红蛋白Hb的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缓冲酸碱度维持酸碱平衡。
评价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恢复情况及评定运动员的基本营养状况。
Hb 的正常范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Hb 先降低,后上升,提示机体对运动负荷产生适应;Hb 持续降低,提示出现了大负荷训练,可能会导致过度疲劳的发生。
4、尿蛋白正常成人尿中蛋白质含量很少,日排出总量不超过150毫克。
运动会引起某些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多。
由运动引起蛋白质含量增多的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运动尿中蛋白质排出的数量可作为评定运动负荷强度和量,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指标。
尿蛋白在训练实际中的运用评定一次训练课的负荷量,一般采集运动后约15min的尿,观察训练后的变化,训练负荷训练强度越大,尿蛋白生成量越多。
评定训练负荷的大小。
训练后4h或次日晨取尿,恢复到正常参考范围,说明机能恢复。
次日晨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机能未恢复。
机能状态好时,完成相同负荷运动量或比赛,尿蛋白相对恒定;机能状态不好时,尿蛋白明显增多。
训练水平提高后,完成相同负荷运动量或比赛,尿蛋白减少。
恢复时间延长说明机能水平下降。
5、血清睾酮、皮质醇血睾酮基础浓度高的运动员肌肉力量好,尤其表现在爆发力上。
1)大运动量负荷后,血睾酮下降,皮质醇上升,为过度训练或机能差。
2)相同负荷运动时,血睾酮浓度高是机能好的表现;血浆皮质醇浓度上升的幅度下降,是适应运动量的表现;3)运动后恢复期皮质醇下降速度慢,恢复时间长是机能状态差的表现。
6、血清肌酸激酶人体的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都含有CK,它可以催化ADP、CP合成ATP,保证肌肉收缩的供能。
运动会使血清CK升高,但是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女:10-60IU/L,男:10-100IU/L。
作用:1、评定运动负荷强度;2、评定身体机能状态及恢复状况。
(运动后一般在100-200IU/L,如果超过了300 IU/L,说明运动强度过大,机体尚未恢复)运动员身体机能恢复的评定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的评定第九章、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第一节、儿童少年的化学组成与代谢评定2、关节特点:关节面间的间隙较大;关节面软骨比较厚,关节囊较薄;关节内外的韧带较薄而松弛,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
因此儿童关节的活动性比成人大,灵活性和柔韧性较好,但关节的稳定性比成年人差。
因此儿童宜进行柔韧性训练,不宜承受大强度和时间过长的力量训练。
3、骨骼肌儿童少年肌肉占体重的百分比较低。
其骨骼肌中水分较多,收缩蛋白量相对较少,肌纤维横截面积较小,肌中能源物质储备较少。
因此,肌肉力量素质较差,而比较适合进行柔韧性、灵敏性等内容的训练。
体成分儿童少年体脂比例高于成人,瘦体重相对较低;青春期男孩体脂减少,瘦体重增加;女孩相反。
代谢特点(一)儿童少年物质代谢的特点1.糖代谢的特点儿童少年骨骼肌中磷酸原及糖原的储量都低于成人,且在运动时动用的速率也低于成人;此外,儿童无氧代谢途径的多种酶活性都低于成人。
这意味着儿童无氧代谢的能力较成人低。
因此在训练时要注意调整好运动强度,以保证运动量的完成。
女孩14岁,男孩16岁逐渐达到或接近成人水平。
2.脂类代谢的特点儿童少年脂肪动员与肌肉氧化脂肪酸的能力高于成人。
3. 蛋白质代谢特点儿童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体内蛋白质代谢十分旺盛。
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处于人生正氮平衡阶段。
特别是青春生长突进期,其蛋白质合成代谢尤为旺盛。
因此,儿童少年对食物中蛋白质的需求量大于成人。
供给充足的食物蛋白,是保证儿童少年健康发育、成长的基本要素。
4.水、盐与酸碱平衡代谢的特点儿童少年的排汗量比成人低,故儿童少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运动时,常因散热慢而发生中暑。
儿童少年每日需水量约为60、80ml/kg体重,比成人的需水量还多。
所以,儿童少年在干热环境中进行运动后,应强调补水,以免造成累积性脱水,影响运动能力。
儿童少年调节酸碱平衡的能力与碱储备量都比成人低,肌肉耐酸的能力也较差。
第二节、科学安排儿童少年体育教学与业余训练的生化依据一、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特点必须根据儿童和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来安排体育锻炼,才能促进身体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
1.根据儿童和少年神经系统的特点,体育活动项目要注意生动、有趣,尽量避免单调及静止(力)性活动。
不宜作过分精密、难度较大的动作。
应以游戏和模仿性质为主的各种基本技能的活动(跑、跳、投、游泳等)。
2.根据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特点,活动应以短时间速度性练习为主,不宜采用过多的耐力性及力量性练习。
课程的密度要小些,中间休息次数多些。
3.根据运动器官的特点体育锻炼时要注意正确的姿势,避免作某一肢体长时间负荷较大的动作。
第十章、女子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第一节、女子身体的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一)骨骼肌女子肌肉重量约为身体总重量的32%~35%,男子肌肉重量约为身体总重量的40%~45%,所以女子肌肉力量较弱,仅为男子的2/3左右。
由于女子的肌肉生理横断面小,肌内水分、脂肪含量较高,而含糖量较低,女子从事体育运动时容易发生疲劳,而且不容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