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尹——官名,商代西周辅弼官。

巫——官名,商代掌管占卜、祭祀;后来亦作医官。

卿——官名,属于朝廷执政官秦汉两代有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史——官名,商代设置的官职,管宗教、占卜、祭祀等史官。

卜——官名,商代设置,掌管占卜吉凶、主持祭祀,朝中官。

射——官名,商代设置掌管部分军事常督领族众守边或征伐。

太师——官名,司职略有不同是辅佐国君的官;历代沿袭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皆为中央参与朝政辅君之官。

太保——官名,西周辅佐国君的文职官员历代沿用。

三事——官名,亦称'三事大夫’,'常伯大夫、常任大夫准大夫合称’。

常伯为管民事之官,时称牧民之官,故称牧。

常任替朝廷选官之官。

故称任人。

准夫为执常司法之官亦称准人。

后也有说三事为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

六太——官名:太宰、太宗、太士、太史、太祝、太卜。

太宰——官名。

西州设立管理王室的财产和奴隶的官。

太宗——官名。

西周设立官理贵族事务的官;又称作大(TAI)宗。

太士——官名。

西周管理司法的官。

太史——西周管理君王册命祭奠的官。

太祝——官名。

管理祈祷祭祀天神的官。

太卜——官名。

西周设置为卜之官员之长。

司徒——官名。

管理土地和耕作的官员。

司空——官名。

掌管工程和百姓职事的官。

司马——官名。

管军事的官。

司寇——官名。

管理刑狱纠察的官。

虞——官名。

西周管理山泽之官。

六官——官名合称,周制,天官荒丘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合成为六官或六卿。

分掌朝政。

左徒——官名战国楚国设置,参政议政辅王颁布命令处理外事。

相国——官名。

百官之长亦称相国丞相等。

将军——官名。

春秋时晋卿的称号。

尉——官名。

战国时秦置廷尉掌管司法;汉景帝改称为大理由北齐沿用至明清。

太仆——官名。

管理王宫车马的官,秦时为九卿之一。

令尹——官名。

春秋战国楚国的最高官职。

掌管军政大权。

三闾大夫——官名。

战国时楚国设置掌管昭屈景三氏贵族的官,屈原任此职。

天子——古代君主的称号;君权神授,故称天子。

皇帝——封建君主元首秦王开始古城秦始皇。

皇太子——封建社会皇帝指定的继承人。

一般为嫡长子。

皇后——指皇帝正妻。

昭仪——封建帝王嫔妃称号。

美人——帝王妃嫔。

妃——古时贵族配偶;后来帝王妾;太子妻王妻。

贵妃——妃子等级称号。

贵人——妃嫔称号。

才人——妃嫔称号。

公主——帝王诸侯之女称号。

三公——古代中央军、政、监察最高职官周代为司马、司徒、司空。

也叫三司。

也有说是太师、太傅、太保。

丞相——官名。

百官之长。

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

宰相——辅佐皇帝政务之臣。

大司徒——官名。

西汉哀帝刘欣废丞相立大司徒与大司马、司空并称为三公。

东汉时称司徒。

御史大夫——官名。

秦汉时官职次于丞相的官职掌管监察副丞相。

御史——官名。

国君秘书。

送往迎来。

太尉——官名中央军事首脑;与丞相御史合称三公。

校尉——官名位于将军之下的武官。

衙内——唐代警卫官,后称官府子弟为衙内。

三省——隋唐时代官名。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合称,位于三公三师之下为最高政务机构。

中枢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博士——官名。

汉武帝时公孙弘建议设五经博士转掌经学传授,与今天的教授相似。

精通某种技术的官职。

主簿——官名,典领文书办理常务。

九品——古代官吏等级。

始于魏晋,从一品到九品共九等从北魏时每品分正从,从四品起正从又分上下公分处三十个等次,唐宋文职与北魏同。

武职自三品起分上下。

隋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界之为清代知县为正七品。

知府为从四品。

六部——封建中央机构合称系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官署名,六部之一。

执掌全国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事宜,副职为吏部侍郎。

户部——官署名。

执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之事,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户部侍郎。

礼部——官署名。

六部之一;执掌礼仪、祭祀、贡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礼部侍郎。

兵部——官署名。

六部之一。

执掌全国无官司全选、兵籍、军械、军机政令,长官为兵部尚书,副职为兵部侍郎。

刑部——官署名,六部之一。

执掌国家法律,刑狱、长官为刑部尚书,副职为刑部侍郎。

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

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

长官为工部尚书,副职为工部侍郎。

大学士——官名。

自唐到清历代多设此职,唯权职不一。

中堂——宰相的别称。

军机处——官署名。

清代辅佐皇帝政务机构。

钦差大臣——官名。

明清时凡由皇帝亲自派遣外出办专项大事的人员皆以此称呼。

锦衣卫——官署名。

原为明代护卫皇宫的亲兵,后演化成镇压异己的特务组织。

东厂——官署名。

明宪宗朱见深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以外增设的组织用太监汪直提督。

管带——官名。

清末新军制,统辖一营的长官称为管带海军舰长亦用此称呼。

(待续)中国古代官职大小,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我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

县掌教学。

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

掌县税务事务。

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

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

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

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

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

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

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

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

州之佐官。

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

掌地方治安之官。

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

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

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

图书馆馆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