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4、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进步意义、局限。
5、结合实际,谈谈网络媒介的加入对“把关”的影响。你认 为这是一种积极的变化还是一种消极的变化?
第八章 媒介分析:经何渠道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媒介即讯息 (2)媒介:人的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
2、斯蒂芬森的游戏论。
3、媒介
性的结论 ;批判学派的方法论具有思辨的特征。 研究立场:一个对现状持肯定性立场而一个则持否定性立 场
4. 四大奠基人和集大成者 、“5w”所指、“三论”
四大奠基人: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1927年出版《世界大 战宣传技巧》和论文《社会传播结构与功能》;
心里学家:卢因,完型心理学,团体动力学(团体规范对个 体行为的制约与影响),凝聚力;
(3)长期的预期效果;(政策、事物的推广与普及和知识的传 播)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社会化、社会控制、媒介与社会变 革)
2、劝服研究的代表学者是谁?他有何主要贡献?
3.恐惧诉求
“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内容以及贡献。
名词解释: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 离时,个人 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 逐渐变得沉默,最后转变支持方向,与优势群体、优 势意见一致。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 高、确立为一种主要意见,形成一种螺旋式的过程。
2、按照普通语义学的观点,有几种“语言的陷阱” ?
(1)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如:在人的姓名后面注有时 间)
(2)语言是有限的,实际是无限的;(如:等等) (3)语言是抽象的,实际是具象的。
3、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功能: 指代功能,表义功能,自律功能,显示功能,认识功能,交流功能; 补充功能,替代功能,强调功能,否定功能,重复功能,调节功 能。
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如何理解“信息”?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同一整体;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 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包括 信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和思想等。
3、比较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
2、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
文字——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3、传播可分成几种主要类型?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3)群体传播 传播: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功能:a、内部协调
b指挥管理(3)决策应变(4)形成共识 (5)大众传播
4.人内传播,又称为:内向传播、内在传播和自我传播
播的接触频率高、接触量大。
4.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第五章 传播的局限:群体与组织传播
思考与练习:
1、谣言的中心事件有何特点,应采取怎样的控制策略。
特点:(1)谣言大多以流言作为桥梁传播 (2)谣言信息的快速扩散 (3)谣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策略:(1)设立权威,明确的信息源
第1章 传播学论
1、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专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
系的体现;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他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
行为;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090-1976),出版《人民的选
择》; 社会心里学家:霍夫兰(1912-1961) 5w指:①“谁”(Who)——传播主体 ②“说什么”(Says What)——传播内容 ③“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 ④“对谁说”(To Whom)——传播对象 ⑤“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
4、什么是议程安排?(以美伊战争中的相关报道为例),现实 意义及
存在缺陷。
定义:
意义:① “议程设置理论”指导下。传媒能够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来把社会 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特定方向,引起公众议程,并产生较好的传播 效果。 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则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 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 效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章 符号——传播的基因
1、符号大致可分为几类?
(1)语言符号 (2)非语言符号 (a)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
等。 (b)非语言符号是物化;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
灯。 )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如果说上述两类
符号大多是语言符号的辅助物,那么第三类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 动性。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第六章 大众传播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大众传播?与其它类型的传播相比,大众传播有哪 些特点?
定义: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 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定义: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特征:(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的分 布在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性”; (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
(3)文化传承;(如;通过电视、书籍等大众媒介将前人的精 神、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 传给后代,即体现了文化传承。)
(4)提供娱乐;(如在电视媒体中提供一些文学的、艺术的、消 遣性、游戏性等的娱乐内容。)
3、简述大众传播发展的几个阶段。
报纸传播阶段——→电报、电影、广播传播阶段——→电视媒介传播 阶段
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 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 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 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很高的社会传播。
第四章 人际传播
1、根据完形心理学的观点, 结构因素对感知活动的影响表现
在几方面。
2、两级传播论
定义: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群众,而是要 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 —→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
模式:
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一级传播报道的真实性。
第九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1、简述作为四种的受众观。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2)作为“市场”的受众 (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2、什么是“使用与满足”
名词解释:指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 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 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一种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方
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另一种是在 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 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 面提示”。
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
议程设置的理论表述中将议程设置功能的必然性夸大到了极点,认为只 要媒介反复 强调某一议题,那这一议题必然会被公众所重视。
①首先,在媒介议程设置理论的表述中,它片面地强调了议程设置
功能的显著效果,而忽视了它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也就是说,
媒介的议题不应是凭空制造出来的,议题的本源是新闻,新闻的
本源是事实,议题的确立最终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和发挥作用是有一定条件的,其中最基本的
2.何为非正式渠道传播?它具有什么特点
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 特点:(1)交流的信息广泛
(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 (3)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3.群体规范
定义: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 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功能:(1)协调成员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达 成;
2、大众传播的四大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结合一些例子理解 一下。
功能:(1)环境监视;(如:07年8月中旬,圣帕袭击福建,政府通 过大众传播媒体及时向可能遭受袭击地区发出警 告,来减少灾难,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这就体 现了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如:就圣帕来说,政府通过大众媒体并不仅仅 向人们反映的是这件事,还引导了人们该怎么 做,即社会协调功能。)
提出者:由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 主要观点:(1)政治哲学观点;(即把舆论看做是“公意”,是“共
同体”的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2)社会的“有机体”概念;(即认为舆论不是个人意见的
简单集合,而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 贡献:第一、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
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第二章 传播论
1、人类传播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 现); 、电子传播时代(贡献:实现了信息远距离快速传递,体外化的声音复
制系统和影像信息系统)。
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学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