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高能电子线剂量学解析

4高能电子线剂量学解析


一、中心轴百分深度剂量曲线
1.名词解释
DS:表面剂量 DX:电子束中 X射线剂量 R100:最大剂量点深度 R85:有效治疗深度 RP:电子束的射程
各档能量电子线百分深度剂量的R100、R85
R100 4 MeV 6 MeV 9 MeV 12 MeV 16 MeV 0.5cm 1.2cm 1.9cm 2.7cm 2.9cm R85 0.85cm 1.7cm 2.65cm 3.75cm
第三章 高能电子线剂量学
高能电子线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用于肿瘤 的放射治疗,在接受放射治疗的病人约有10%~15% 会用到高能电子线。
高能电子线的能量
加速器产生多档能量的高能电子线,一般为 4 MeV 、6 MeV 、9 MeV 、12 MeV 、 16 MeV 、20 MeV 或 5 MeV 、7 MeV、 10 MeV、 14 MeV、 16 MeV、 19 MeV、 22 MeV
deff = d - Z(1- CET) 肺的CET值平均为0.5,并依赖于在肺组织中的深度。
4、电子线的补偿技术
电子线的补偿技术用于: 1)补偿人体不规则的外轮廓; 2)减弱电子线的穿透能力; 3)提高皮肤剂量。
电子线照射胸壁的剂量分布
• 临床常用的补偿材料有石蜡、聚苯乙烯和有机玻 璃,其密度分别为0.987g/cm3,1.026g/cm3和 1.11g/cm3。 • 石蜡易于成形,能紧密地敷贴于人体表面,避免 或减少补偿材料与皮肤间的空气间隙,常被用作 类似胸壁照射时的补偿材料。
内收
外 扩
例:表面射野为7cm×7cm, 模体下3cm深度处,90%等 剂量线的宽度仅有4cm左 右。
X射线
照射野对等剂量曲线的影响
照 射 野 由 小 到 大
影响电子线等剂量分布曲线的因素
1.深度 2.电子束能量 3.照射野大小 4.限光筒的下端面到患者皮肤之间的距离 5.患者体表的弯曲程度 6.电子束的入射方向
电子线治疗时使用的限光筒
电子限光筒的作用
确定治疗用照射野大小(几何尺寸)
限光筒的安装位置
电子线治疗的个体铅挡块
一般用附加铅块改变限光筒的标准 照射野为不规则野,以适合靶区的 形状,并保护周围的正常组织。 附加铅块可固定在限光筒的末端。 挡铅厚度( mm)=1/2电子束能量 +1mm。 一般情况下,模室制作的铅模统一 厚度为10mm。
能量由低 到高
(2)照射野对电子束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
一般条件下,当照射野的直径大于电子束射程的二分之一时 ,百分深度剂量随照射野增大而变化很小。 低能时,因射程较短,射野对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较小; 对较高能量的电子线,因射程较长,使用较小的照射野时, 因相当数量的电子被散射出照射野,中心轴上百分深度剂量 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小。
组织等效物的厚度
高能电子线在组织中,每1cm的组织平均吸收 2MeV 电子能量,故用组织等效物,能够很好地改善剂量 分布,满足临床的需要。
五、照射野的衔接
电子线照射野衔接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射线束宽 度随深度变化的特点,在皮肤表面相邻野之间,或 留有一定的间隙,或使两野共线,最终使其50%等 剂量曲线在所需深度相交,形成较好的剂量分布。
第二节 电子线治疗的计划设计
1、能量的选择 2、照射野的选择 3、组织不均匀性校正 4、电子线的补偿技术
1、能量的选择
电子束的有效治疗深度(cm)约等于1/3~1/4电子束的能量 (MeV)。 E0 = 3 ×d后 + 2~3MeV
d后为肿瘤或靶区的后缘深度
2、照射野的选择
根据L90/L50≥0.85的规定,所选电子线射野应至少等于或 大于靶区横径的1.18倍,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靶区最深部分
2、基本特性
曲线大致可分为四个区段: 剂量建成区、 高剂量坪区、 剂量跌落区、 和X射线污染区
剂量建成区
高剂量坪区
剂量跌落区
X射线污染区
3、影响中心轴百分深度剂量 的因素:
(1)能量 (2)照射野 (3)源皮距
(1)能量对电子束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
随着射线能量的增加, 表面剂量增加, 高剂量坪区变宽, 剂量剃度减小, X射线污染增加, 临床剂量学优点逐渐消失。
7MeV和16MeV电子线两野衔接
9MeV电子线和6MVX射线相邻野共线
临床应用电子线时应注意:
一、照射时应尽量保持射野中心轴垂直于入射表面 ,并保持限光筒下端到皮肤的正确距离。 二、电子束的一些重要剂量学参数,应针对具体照 射条件进行实际测量 。
小结
1 电子线的射野剂量特点:射程短,剂量下降快,保护肿瘤后面的 正常组织,单野治疗表浅及偏位肿瘤。 2 中心轴百分深度剂量曲线特性:四个区段: 剂量建成区、高剂量坪区、剂量跌落区和X射线污染区 3 等剂量分布的特点为: 随深度的增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高值等剂量线向 内侧收缩。 4 电子线治疗的计划设计 (1) 能量的选择:E0 = 3 ×d后 + 2~3MeV (2) 照射野的选择:射野应至少等于或大于靶区横径的1.18 倍,并在此基础上,射野再放0.5~1.0cm。
(3)源皮距对电子束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
为保持电子束的剂量分布特点,限光筒底端到皮肤之 间的正常距离:5cm 当限光筒到皮肤之间的距离增加时,表面剂量降 低,最大剂量深度变深,剂量剃度变陡,X射线污染 略有增加,而且高能电子束较低能电子束变化显著。
二、电子束的等剂量分布
高能电子束等剂量分布的显 著特点为: 随深度的增加, 低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 高值等剂量线向内侧收缩, 并随电子束能量而变化。
第一节 电子线的射野剂量学特点
1、高能电子束具有有限的射程,可以有效保护病变后的正常组织; 2、易于散射,皮肤剂量相对较高,且随电子能量的增加而增加; 3、随着电子束限光筒到患者皮肤距离的增加,射野的剂量均匀性 迅速变劣、半影增宽; 4、百分深度剂量随射野大小特别在射野较小时变化明显; 5、不均匀组织对百分深度剂量影响显著; 基于高能电子束的上述特点,单野并适当采用组织等效物,可满 意地治疗表浅及偏位肿瘤和浸润的淋巴结。
的宽度,射野再放0.5~1.0cm。
3、组织不均匀性校正
在不均匀性组织如肺和气腔中,电子线的剂量分 布
等效厚度系数法(CET)
假设某种不均匀组织的厚度为Z,它对电子线的吸收的 等效水的厚度为Z×CET。 如果计算位于厚度为Z的不均匀性组织后的某一点深度 为d处的剂量,则该点的等效深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