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行公司类信贷业务专项检查工作方案

银行公司类信贷业务专项检查工作方案

银行公司类信贷业务专项检查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年初工作会议精神,切实防范公司类信贷风险,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及公司类贷款面临的风险问题,****决定由公司金融部、风险合规部、稽核审计部组成专项检查组,对全辖农村信用社(含农商行、农合行)公司类信贷业务开展一次专项检查。

一、检查时间
二、检查范围
(一)机构范围。

行社。

(二)业务范围。

1. 2014年及2015年一季度到期未收回贷款。

2. 2014年及2015年一季度展期贷款。

3. 2015年一季度末单户贷款余额元(含)以上贷款。

4. 股权质押贷款。

三、检查内容
检查内容分为基础管理和重点业务两部分。

(一)基础管理检查。

1. 客户准入和受理方面。

(1)借款人是否符合准入条件。

(2)保证人是否符合准入条件。

(3)抵(质)押物条件和范围是否符合规定。

(4)借款人基本材料和担保材料是否齐全。

2. 贷款调查方面。

(1)是否执行双人调查、首笔谈话制度。

(2)贷前调查是否尽职,是否覆盖制度要求的重点内容。

是否对借款人、担保人主体资格进行尽职调查。

是否对借款人、保证人经营情况进行尽职调查。

是否对借款人、保证人资信情况进行尽职调查。

④是否对。

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

b. 是否偏离经营主业,挪用信贷资金,涉及民间融资、从事房地产、资本市场等风险较高行业。

c. 是否受宏观政策、战略转型、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生产形势与效益始终处于低迷状态。

d. 是否因管理能力差、技术含量低、产能低、能耗高,逐步被列入淘汰行业。

是否存在主观因素。

a. 贷款投向是否为国家限控行业。

b. 是否存在降低客户准入标准、放宽贷款条件情况。

c. 是否存在调查不实、审查审批不严情况。

d. 是否严格落实贷款发放条件。

e. 授信额度是否超偿债能力。

f. 贷后检查发出预警信号是否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2)贷款清收保全措施。

是否采取清收保全措施,措施是否到位。

是否制定清收方案,明确清收时限。

(3)责任追究。

贷款全流程管理中各岗位是否履职尽责。

是否按照相关制度规定进行责任认定和追究。

2. 2014年及2015年一季度展期贷款成因及风险状况。

(1)检查贷款展期成因。

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是否正常,是否确实因暂时资金周转困难或其他特殊情况,致使暂时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金。

企业生产经营正常的,是否存在贷款期限与生产经营周期错配情况。

(2)是否符合展期条件,展期手续是否符合相关制度规定。

展期条件是否低于原贷款条件。

是否重新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

贷款展期是否在贷款到期前15日申请。

④展期期限是否符合有关制度规定。

⑤需变更抵(质)押登记手续的是否及时变更。

⑥采取抵(质)押、保证等担保措施的,担保人是否出具同意展期的书面证明。

⑦是否存在企业面临关停倒闭、无偿还能力、拖延实现债权等违规展期贷款情况。

(3)对展期贷款是否采取了加强管理措施。

3. 2015年一季度末单户贷款余额元(含)以上大额贷款合规性及整体风险状况。

(1)是否存在变相简化贷款手续,以“流动资金形式”发放固定资产投资贷款。

(2)授信额度与企业生产经营项目是否匹配,资金用途是否合理。

(3)是否具有与行业特点相匹配的自有资金。

(4)对固定资产贷款,还应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需要前置审批的,是否有有权机关/主管部门提供的项目批准文件。

是否对项目的可行性、风险与收益等进行全面论证,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否采取控制措施。

是否对项目总投资及构成合理性、各项资金来源、运营后的偿债能力、综合效益进行审查。

④是否按照项目建设规划、竣工投产情况分别合理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和还款计划。

⑤自有资金比例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规定,资金使用与项目建设情况是否匹配。

(4)检查大额贷款存在的主要风险。

集团(关联企业)客户集中度风险。

a. 是否纳入统一授信管理。

b. 是否超集团客户授信比例。

c. 是否存在“多头”贷款或多户承贷一户使用情况。

d. 是否存在关联企业互保、虚假关联交易挪用信贷资金现象。

行业风险。

a. 贷款投向是否属于“两高一剩”行业、政府融资平台等国家限控行业和房地产、建筑业行业等。

b. 是否存在以其他主体承贷绕道进入“两高一剩”、房地产、建筑行业等情况。

c. 重点检查房地产企业信贷资金的使用和还款情况,以及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信贷资金流向。

抵(质)押物评估价值风险。

抵(质)押评估价值是否过高,是否存在抬高抵押物评估价值转贷增信情况。

4. 股权质押贷款合规性及风险状况。

(1)质押股权是否已托管,是否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质押登记。

(2)质押股权每股评估价值是否高于每股净资产,有较高溢价的是否有合理支撑依据。

(3)质押率是否符合产品办法规定。

(4)是否使用本机构股权办理质押。

(5)是否存在“以贷入股”现象。

(6)检查承贷主体与被检机构法人股东、自然人股东和其他客户的关联关系,贷款资金流向,是否存在变相“以贷入股”或其他挪用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