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粮食贮藏特性和品质变化

粮食贮藏特性和品质变化


2000-2006年全国油料作物总产
3200 3000 2800 2600 2400 2200 2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0-06年 全 国 油料作物年均总产 2961万吨 (不含大 豆),总体呈平稳小幅增长趋势,2004年以来没有明显 变化。
第四节 陈化
一、陈化的概念 粮食由新到陈,由旺盛到衰老的现象称为粮食
的陈化。粮食陈化是粮食的自然劣变,是其生 理生化变化的结果,是一种无形的损失。 有胚和无胚粮食都会陈化。 决定粮食陈化的因素是贮藏时间,陈化随贮藏 时间的延长而出现,并随贮藏时间的继续延长 而逐步加深。 不同粮食的陈化期限各不相同。
第九章 粮食贮藏特性和品质变化
学习要求
要求掌握粮食后熟作用、陈化;熟悉粮食呼吸作用 和发芽;了解粮食在贮藏过程中的其它一些变化。
重点内容:后熟作用、陈化、发芽。 难点内容:陈化生理。
概况
粮食的概念:粮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泛指粮食系 统仓储部门保管的各种商品。
粮食包括:食用粮、油料和种子粮。 食用粮:包括谷类、豆类和薯类。 谷类:包括原粮和成品粮。 原粮:稻谷、三麦、玉米、高梁、粟、黍、稷等; 成品粮:大米、面粉、玉米粉、小麦等; 豆类:蚕豆、豌豆、赤豆、绿豆、芸豆等。 薯类:甘薯、薯干。 油料:大豆、油菜籽、花生、棉籽、芝麻、茶籽、向
粮食贮藏需降低呼吸速率的原因:
呼吸速率高,会消耗大量有机物;呼 吸放出的水分使粮堆湿度增大,呼吸加强; 呼吸放出的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使粮温升高,反过来又增 强呼吸:同时高温高湿使微生物迅速繁殖, 最后导致粮食变质。
第二节 后熟作用
一、种子后熟的概念
后熟是指粮食在收获之后还要经过一个继续发 育成熟的阶段。 使新粮达到完全成熟的保管期叫后熟期。 经过后熟期的粮食的呼吸作用减弱,发芽率增 加,加工品质得到改善。 新粮是否完成了后熟,常用的鉴定指标是发 芽率。 80%以上的发芽率,是粮食完成后熟的 一般标志。 不同的粮食种子,所需的后熟期长短不一。
化。 2、简述粮食陈化的生理生化和物理变化。 3、简述影响粮食后熟的因素。 4、如何延缓粮食陈化?
酶等)。
四、延缓陈化的途径
延长陈化途径: 1、温度:低温 2、水分:水分低 3、氧气:缺氧 4、控制虫害和霉菌危害。
第五节 粮食在贮藏过程中一些变化
一、粮食发热 原因是呼吸放热。特别是微生物和仓虫的呼吸。 二、粮食变苦 变苦的主要原因是:谷物中脂肪酸氧化物与过
氧化物在氧化酶类作用下生成不饱和脂肪酸甲 酯聚合物。 加工精度高不易变苦,脂肪含量高易变苦。
二、种子的寿命
对粮食保管来说,要控制发芽但同时必须保持 粮食种子发芽的潜在能力。
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粮食丧失生命 力。低于-10℃或高于50℃的温度,都会使粮 食种子丧失生活力。
水分:潮湿会缩短粮食生命力的寿命,而干燥 则可以延长其寿命。在干燥条件下保管的稻谷, 其生命力可以保持十年。
二、后熟期间的变化
(一)、生理方面
通过后熟,胚进一步成熟,发芽势发芽率提高到标准水 平。
后熟期间的代谢,比在植株上的时期弱,但比后熟完成之 后安全储藏的时期强。
(二)、生化方面
后熟期间的生化变化以合成作用为主,分解作 用为次。
总趋向是各种低分子化合物转变为高分子化合 物,氨基酸减少,蛋白质增加;脂肪酸减少, 脂肪增加;可溶性糖减少,淀粉增加。尤以氨 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变化为最大。
三、后熟作用影响因素和后熟作用与储藏的关 系
粮食后熟期的长短要受温度、湿度和粮堆空气 成分的影响。
温度:高温,后熟快
湿度:低湿,后熟快
通风条件:通风不好,会阻碍后熟。 粮食的后熟过程对粮食保管非常不利,主要是
因为“出汗”现象。
不同的粮种,所需要的后熟时间不同。春小 麦的后熟需要很长的时间,一般在半年以上; 籼稻很短,一般在田间就发育完成了;而粳 稻则需要约28天左右的时间;冬小麦后熟期 为一到两个半月;大麦需3-4个月;高粱约2 -3个月。
二、陈化的物理、生理、生化变化
(一)生理变化: 酶的活性和代谢水平的变化。 与呼吸有关的酶类,过氧化氢酶、α-淀粉酶活
性趋向降低,呼吸作用也随之减弱。而水解酶 类,如植酸酶,蛋白酶和磷脂酶活性都增加。 生活力与发芽率下降,细胞膜透性增加,代谢 的有毒产物积累等。
(二)化学成分变化
游离脂肪酸首先出现(陈米中含油酸较多,软 脂酸、亚麻二烯酸和亚麻三烯酸比较少),使 蒸煮品质降低,游离脂肪酸能进一步氧化,产 生戊醛,已醛等挥发性化合物,从而形成难闻 的陈米气。
面粉发酵力弱,面包品质不高。
三、劣变指标
感官表现; 生活力与发芽率(活的胚有还原力,可用四唑
试验来判断粮食生活力的强弱); 非还原糖; 酸度和脂肪酸值做为早期劣变指标; 淀粉-碘-蓝试验; 蒸煮品质品尝; 粘度值、降落值(粘度计测定α -淀粉酶引起
的粘度下降); 酶活力(α -淀粉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
随着后熟作用的完成,酶活性与呼吸作用均由 强转弱,水解酶由游离状态转变为吸附状态。
(三)、物理性质方面
种子体积缩小(例如小麦,水分从15%降至 10%、体积要缩小1/10)。相对重量增加,硬 度变大,种皮由稠密变为疏松多孔状态,透水 性与透气性改善。
(四)、完成后熟的指标
在储藏实践中,促进大批储粮后熟的方法 主要是晒、烘干、通风,并使粮食储藏在干燥 和通风的环境之中。鉴别种子是否已经完成后 熟作用的方法,即采用发芽试验,当粮食发芽 率达到80%~90%以上,即表示后熟已经完成。
增产:1050万吨
扩大耕地:3500万亩
增产:80000万吨
第一节 呼吸作用
一、呼吸的概念、类型、指标(类型:有氧气呼吸、无 氧呼吸;指标:呼吸强度、呼吸商)
二、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呼吸作用与储藏的关系 1、水分是决定粮食呼吸强弱的最主要因素。有一个关键
水分值。 2、温度也是影响粮食呼吸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
我国粮食贮藏损失情况
据中国食品产业网信息部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粮食因贮藏 因方法不当,直接造成每年损失粮食高达150亿公斤至 200亿公斤。
在我国粮食储存中,农户仍是储粮的主体,是保证国家粮 食安全的重要蓄水池。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有 2.4亿多农户存粮,每年储存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60%以上。据悉,粮食巨大损失的具体原因是,我国农 户储粮设施简陋,方法不科学。比如:农户用编织袋、麻 袋、木柜、陶瓷罐、围席囤等贮器贮藏。外加鼠害、虫害、 霉变问题严重,农民缺乏科学储粮知识,造成我国农户储 粮损失巨大。
蛋白质水解和变性。游离氨基酸上升,酸度增 加。
淀粉先水解为麦芽糖和糊精,糊精与麦芽糖继 续水解,还原糖增加,糊精减少,粘度下降,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或酵解产生乙醇和乳酸, 使粮食带酸味。
(三)物理性质的变化
粮粒组织硬化,柔性与韧性变弱,米质变脆, 米粒起筋,身骨收缩,淀粉细胞变硬,细胞 膜增强,糊化及吸水率降低,持水力亦下降, 米饭破碎,粘性较差,有“陈味”。
三、粮食变酸
主要是游离脂肪酸(没有酸味)、酸性磷酸盐、 酸性蛋白质和少量有机酸。
有机酸是粮食发酸的基础物质。
四、粮食褐变
褐变主要包括酶促褐变(酪氨酸褐变)和非酶 促褐变(氨基酸和还原糖反应)两种类型。也 有一些微生物菌体和代谢产物带有颜色。
思考题和习题
思考题: 1、粮食贮藏和果蔬贮藏关键因子有何区别? 习题: 1、简述粮食的后熟过程的生理生化和物理变
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与呼吸作用正相关。粮食呼吸最适 宜温度为30~40℃,最低为0℃,最高为50℃左右。 3、通风条件、粮堆间的氧气,也会影响粮食的呼吸作用。
种子的安全贮藏与呼吸作用
油料种子的安全含水量是8%- 9%以下 淀粉种子的安全含水量是12%- 14%以下 安全含水量内水为束缚水,呼吸E活性 降到极限,呼吸极微弱。
日葵籽等。 种子粮:农业生产上推广的各种优良品种。
2000-2007年全国主要粮食作物总产
44000 42000 40000 38000 36000 34000 32000 30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0-06年全国水稻、玉米、小麦年均总产3.97亿 吨,2004年以来持续上升,加上其他粮食作物,总 产恢复到近5亿吨的水平。
我国因贮藏粮食不当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80亿元至24 0亿元。相当于我国黑龙江“北大仓”粮食总产量(10 0亿公斤)的1.5~2倍。
减损作用
目前产量
粮食:50000万吨/年
减损
5%
水果: 7000万吨/年
15%
蔬菜:40000万吨/年
20%
相当于
扩大耕地:2500万亩
增产:2500万吨
扩大耕地:1000万亩
第三节 发芽
一、发芽的概念、条件 发芽:粮食种子由生命萌动到长出幼芽的生理过程。 发芽条件:水分、温度和空气成分。 水分是粮食发芽的最主要因素。粮食发芽所需吸水量
用水分占种子干重的百分率表示。吸水量的差异与粮 食所含化学成分和粮食籽粒的大小有关。 粮食种子发芽还需要一定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 不能发芽。种子发芽所需温度也因粮食种类不同而差 异。 粮堆间的空气成分对粮食发芽也有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