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设计 滨水景观

景观设计 滨水景观

我国古人注重城市水体的观念源于儒家朴素的生态思想和讲求“藏风得水”的风水理论,因此城市的选址、布局多与水息息相关。

由于城市依水系而发展,商业贸易随水系而繁荣,沿江、滨海的古渡、水埠,自然地构成人们聚集、交往、贸易、停驻的所在。

以此基础发展而来的滨水区逐渐成为城市的诞生地、文明的起源点。

滨水区,意为水边、海滨、湖边,作为城市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区域,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它的空间范围包括“(200~300) 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 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图2),并且在城市中具有自然山水的景观情趣和公共活动集中、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的特点、导向明确、渗透性强的空间特质,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

由于滨水区既是有机联结城市陆域水体的中间地带,也是协调城市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在城市中处于中介空间的地位,因而滨水区的景观作为城市中介空间的表达形式,是对滨水环境多方位的诠释,它是指水陆交界处内凹、外凸、平直的自然岸线和水流冲蚀所产生的岛、洲、矶、渚、缓坡等天然地貌的有机组合。

还包融各种干扰因素,诸如人工设施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所赋予它的概念。

其景观的内涵不仅包含了滨水区的自然风景,更表达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姿态,反映了滨水环境在时空中转化的过程,涵盖着物质空间与人文景观的两种概念。

因此,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即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人化”的过程,通过对滨水区这一中介景观的组织与构成,使宏观的“城市山水”伸入微观的人居环境。

其中的“人化”是指社会的人的社会实践,是在尊重滨水区特有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开发滨水区景观为主导;并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通过把滨水区的景观有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设计之中,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2滨水区的综合价值城市中的水体象征着文明与灵性。

它的波光,渲染着城市的生机与艺术的魅力;它的风韵、气势、清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它较之任何一种自然物,都更能深刻地显现人类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城市不仅起源于滨水区,它的未来的发展也直接受到水的制约,可以说,滨水区对于城市的生态、景观、文化及娱乐等方面皆有积极作用。

景观价值城市中的水体以其活跃性和穿透力而成为景观组织中最富有生气的元素。

由于江、河、湖、海的冲蚀作用,滨水区常常形成沱、坝、滩、沮、洲、矶、渚等特殊形态的场地而成为城市中重要的景区、景点。

这些天然的地形、地貌在水体的声、光、影、色的作用下,与城市灿烂的历史文化精粹相结合,形成了动人的空间景观。

然而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滨水区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景观,更是城市中的文化景观。

人们除了维持生命需要水之外,还有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天性。

对水的亲和与关注,使水与社会文化意识结下了不解之缘,使我们的古人领悟了许多智慧的哲思,孔子所言的“智者乐水”,则道尽了对水的理解,可以说“水是中国人智慧的催化剂、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源头、是中国人一切文明的原动力”。

而以水咏志的诗句更赋予它至善至美的性格和生命的象征,有关水与漂泊、水与归家、水与失意、水与心境的诗词,则给与人们无穷的联想与启示,使水体获得了一种文化属性。

因此,滨水区不仅作为物质资料的功利对象,而且作为文化灵魂的载体存在于城市之中,它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

因此滨水区的景观,是人类的生活理想和创造能力在自然水环境中的凝结化和形态化、是人与水的结合点、是人类在自然风物中倾入情感的结晶。

==========================================================1.1滨水景观设计的意义城市的发展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江河湖泊孕育了许多城市.人们最早对水域空间的规划仅仅局限于水利和防洪等的治理,随着城市开发浪潮的推动以及对城市规划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滨水空间是城市中极其珍贵的开敞地带,好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满足水利、防洪的要求,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还城市以生态良好、优美生动的环境,满足人们与生俱来的亲水性的要求,独具特色、视野开阔、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空间有助于提高城市品位;滨水空间还能丰富人们的生活,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游戏和休闲的空间.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城市设计和建设的一个亮点而日益受到重视.4亲水空间的比较滨水景观设计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满足人们的亲水的愿望.所谓亲水性是指人能够触摸到水的一种感受.在水位变化较大的地方,应使护岸阶梯化或形成缓坡,这样不仅能使人很容易接触到水,而且不断变化的多级平台还能增添美的意境.========================================================4滨水区特色景观的塑造城市是一件宠大的综合环境艺术品,在此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原则,以创造山水城市、塑造城市山水为核心的设计方向指导下,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塑造城市滨水区的理论框架,但是最终的具体化必须以滨水区的实物环境为依托,以景观设计为手段,并以滨水区景观为最终的表达形式。

4·1滨水区的特色景观来源于其功能配置,即景观开发对于那些由于城市结构变迁,而远离城市生活中心,逐渐被人们淡忘,直至荒废衰退的滨水区,景观开发应着重滨水区机能的复活和水际空间新功能的导入,特别是商业、游览设施的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滨水环境,展示历史文化特色,使这些地区重新获得生命。

另一种情况,是针对那些位于市中心、开发强度大、环境恶化的滨水区,景观开发应致力于环境的维护、生态机能的改善,注重城市功能的综合开发和协调开发,防止个别功能如业务办公和产业中心失衡发展。

同时,还应保证滨水区有一定比例的居住面积和绿化用地,以消除市民与水隔离,使滨水区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来。

上述两种滨水区功能配置的方式都是以维护城市总体风貌为指导思想的,将城市中滨水区视为由水脉线状相连的统一体,通过完善城市水脉景观结构,平衡滨水区功能,以建立一个丰富、高效、动态平衡的城市滨水景观体系。

4·2滨水区的景观环境因素作用景观环境因素包括自然景观因素,如地形、地貌、水体、动植物等,以及由历史因素、文化脉络、社会经济等构成的人文景观因素和人工设施因素。

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分析,使得滨水区特色的生长与发展清晰的展现出来,并且为创造明日特色的景观设计找到了创作依据。

由于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滨水区的场所性和独特性,因此,相应的景观设计应深刻理解滨水区特定的背景条件,并对环境因素加以提炼、升华和再创造,以建立景观的独特性,即是蕴含丰富意境的“环境意”,使滨水景观反映它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民族性格,以及岁月的积淀、地域的分野,使其成为城市环境美的核心。

以滨水街道、岸线、建筑、小品为主的人工设施因素,是人工构筑物作用于滨水区自然景致的点睛之笔,是深刻反映文化意蕴、升华自然水景的手工艺品。

因此,相应的景观设计,应该具有宜人的尺度和亲水的态度,不仅要体现与水的关连,更要以简练的手笔、符号化的建筑语汇,反映城市中水文化的精神内涵。

然而文化的主体是人,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完整表达文化的意义,所以在景观设计中应通过水上游览等活动中的开发,创造生机盎然的活动场景,以此营造一个文化的水系风景线。

4·3滨水区景观空间结构的设计景观空间结构是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最终落实点,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质量也直接取决于水体与陆地结合的空间环境的品质,以及景点与基地空间形态的适应。

相应的景观设计是通过对滨水区空间形态的分析,驾驭其空间联系,使各种景观要素与空间结构有机结合,以构筑滨水区最佳的景观空间形态。

由于滨水区在城市中多以线型延伸,并展现出边沿的空间形态,从而为人们感知城市风貌,控制城市的天际线提供了良好的机缘。

在景观布局上,强调将滨水区置于城市的整体环境氛围中,充分发掘水文化的优势,使两岸及水系沿线的文物景点联系起来,以取得综合景观效应,并以此控制岸线、滨水道路、建筑的设计。

在滨水区景点、景区的设计中,以滨水区线性的内在秩序为依据,以延展的水体为景线,形成从序曲、高潮直至尾声的景观走廊,在提供感知水景最佳视点的同时,也成为一道滨水风景线,并与水共成佳景,升华水景特色。

结语滨水区是城市特色集中表现的荟萃点,人们可以从它的景观表达中感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风貌的综合印象。

因此,城市的滨水景观应该形成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和持续发展,并体现鲜明的场所性和强烈的特征感,成为城市中具有环境独特性和舒适性的亲切空间,以此维育“城市山水”的空间品质,提升城市的整体景观质量。

----------------------------------------------------------------功能结构2.1.1城市文化休闲区该区位于体育活动中心以西、城关五桥两侧。

五桥是叶林大道与小潢河的交叉点和出入城区的北门户。

因此,该区景观上被定位为新区的入口景观节点,功能上强调与体育活动中心的联系,突出生态、文化品位。

从地段所处的环境特征出发,该区又分为文化展示区、生态休闲活动区两部分。

文化展示区位于滨河路西侧及五桥两侧的岸上部分,是景观门户上的重要节点,是城市文化最好的展示窗口。

因其邻近体育活动中心,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开阔、简洁、大气,是城市尺度和城市人工构成风格在优美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楔入。

生态休闲活动区为区段内的河滩与河床用地。

在设计中以湿地、卵石滩、微丘等景观为主,附设以滨水活动广场,点缀以野生花丛,是以自然景观元素塑造的空间环境。

2.1.2带形生态观赏区该区用地狭长,在有限的纵向空间内分成三个不同高程区,最低处河滩部分为生态性绿地,遍植地方滨水植物;高处为人行堤岸,在沿路部分设置曲线型花坛、雕塑,以丰富空间界面。

另外,在城市丁字形道路的尽端设置半圆形的小广场,内设有特色的雕塑与花坛,既丰富了滨水带景观,又使滨水景观沿道路向城市内部渗透。

并可通过台阶下达到亲水平台,为观景及亲水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2.1.3居住康体活动区该区段位于规划地段东侧,别墅区以西、煤气管道家属区以南的河岸下面的区域。

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体现休闲活动的参与性、空间的舒适性与趣味性,创造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的场所是这里的主要设计内容区内设有晨练场、按摩步道、休息广场、垂钓平台等。

主要种植水陆两栖性植物,点缀以形状各异的景观石,辅以曲折小道、灌木花坛,形成以自然风光为主的生态活动场所,营造一个宁静、清新绿色的生活休闲区域。

2.1.4下沉式滨水广场区该区段位于叶林大道与京九路交接处以南,三桥的两侧,为出入火车站区域的景观窗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