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局部解剖学重点

局部解剖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体被:由皮肤、浅筋膜、深筋膜组成,具有屏障、保护、分泌、排泄、吸收作用,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体腔:内脏和体液所填充的所有空间,包括腹侧体腔和背侧体腔(前、后体腔),前者有胸腔、腹腔和盆腔;后者有颅腔和椎管。

3.鼻烟窝:位于腕和手背桡侧,在此处可摸到桡动脉的搏动,鼻烟窝可因肿胀而消失,且可有压痛,此处也是切开拇指伸肌腱、结扎桡动脉的选择途径。

4.腋鞘:由颈深筋膜的椎前筋膜向下外方延伸包绕腋血管和臂丛构成,又叫颈腋管。

5.腕管: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9条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即4条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1条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

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导致腕骨综合征。

6.肩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上方、后方和前方,并与肩关节囊附着,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在临床上此腱板称肌腱袖,又称肩袖,其下方缺损,为肩关节薄弱部位,肩关节的扭伤或脱位常可导致肌腱袖撕裂。

7.隐静脉裂孔: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一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或外筛板,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

隐静脉裂孔外缘尖锐,呈镰状,上端止于耻骨结节,并与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相续,下端与耻骨肌筋膜相续。

8.股鞘:为腹横筋膜及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静脉上段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3-4cm,向下与股血管膜融合。

鞘内两条纵行的纤维隔将鞘分为3个腔,外侧着容纳股动脉,中间容纳股静脉,内侧着形成骨管。

9.踝管:内踝后下方与根骨内侧面之间的深筋膜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即分裂韧带,此韧带与根骨共同构成踝管,踝管是小腿后部与足底的通道,管内充以疏松结缔组织,小腿或足底的感染可通过踝管相互蔓延。

10.收肌管:又称Hunter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是一断面呈三角形,长15-17cm的管状间隙。

前壁为张于股内侧肌与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前面覆以缝匠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

上口与股三角尖想通,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腘窝上角,所以收肌管又称股腘管。

收肌管内的结构,前为骨神经的股内侧肌支和隐神经,中为股动脉,后为股静脉以及淋巴管和疏松结缔组织。

11.头皮:由于皮肤和帽状腱膜借纤维小隔紧密相连,使浅部的3层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不易彼此分开,称为头皮。

12.翼点:额骨、顶骨、颞骨鳞部和蝶骨大翼会合处形成“H”形的缝称为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横指(约4cm)处,其内侧面紧邻脑膜中动脉前支,骨质薄弱,受到外力冲击易发生骨折;也常会造成脑膜中动脉破裂,从而导致硬脑膜外血肿。

13.颅顶危险区: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此间隙下的静脉经导管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若发生感染,可经上述途径继发颅骨骨髓炎或颅内感染,故临床上常称此层为颅顶危险区。

14.蝶鞍:垂体窝和鞍背的合称。

蝶鞍位于颅中窝正中部、蝶骨体上部;形似马鞍状;包括垂体窝、鞍结节、中床突、交叉前沟、视神经管、前床突、鞍背和后床突等结构。

15.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第IX-XII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在腮腺的深面。

16.危险三角:通常指的是两侧口角至鼻根联线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

通俗的说是从鼻根到两口角,这三角区域内有感染时,易在面前静脉内形成血栓,影响正常静脉血回流,并呆逆流至眼上静脉,经眶上而通向颅内蝶鞍两侧的海绵窦,将面部炎症传播到颅内,产生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严重并发症。

17.封套筋膜:为颈筋膜浅层,包裹着颌下、颈及胸上部。

和颈深筋膜浅层附于锁骨上形成了锁骨上间隙,内含颈前静脉和颈外静脉的末段。

18.神经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

19.颈动脉鞘:颈筋膜中层又称气管前筋膜,包裹着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颈动脉鞘。

20.下颌下三角:位于下颌体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

由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覆盖。

底由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和咽中缩肌组成。

21.甲状腺鞘:气管前筋膜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又称假被膜,与纤维囊之间的间隙为囊鞘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及甲状旁腺。

假被膜内侧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

22.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间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等通过,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这些结构,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称前斜角肌综合征。

23. Virchow淋巴结:颈外侧下深淋巴结又称锁骨上淋巴结,是头颈部淋巴结的总称,在该组淋巴结中,位于左静脉角的淋巴结称魏尔啸(Virchow)淋巴结,是胃癌、食管癌晚期常侵及的淋巴结。

24.椎动脉三角:内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1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

椎动脉三角的后方有第7颈椎横突第8颈神经前支及第1肋颈;前方有迷走神经、颈动脉鞘、膈神经及胸导管弓等。

椎动脉内的主要结构有胸膜顶、椎动脉、椎静脉、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等。

25.剑肋角:剑突和肋弓的交角为剑肋角,其中左侧剑肋角是心包穿刺的常用进针部位,可以避免损伤胸膜。

26. 乳房后隙:乳房深部与胸肌筋膜之间有一间隙,称乳房后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和淋巴管。

27.Cooper韧带:乳房组织中有许多组织纤维束,浅层连于皮肤,深层连于胸肌筋膜,这些纤维束称为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

28.肋膈隐窝:由肋胸膜和隔胸膜相互移行反折围成,自剑突向后下至脊柱两侧,呈半环形,后部较深,为胸膜腔最低处,当深吸气时,肺组织也不能填充此处。

29.心包裸区:在第4胸肋关节平面以下形成一个三角形区域,称心包三角,临床上称为心包裸区,此处心包直接与胸前壁相贴,无胸膜覆盖,所以在急诊抢救时,常在胸骨体左缘第5或第6肋间隙中部进行心内注射,可避免损伤胸膜。

30.第二肺门:肺叶支气管、动脉、静脉进出肺叶之处称为第二肺门。

31.腹白线:两侧腹直肌鞘的纤维在腹部正中线相互交织,形成白线,附于剑突和耻骨联合之间,上宽下窄,脐以上宽1cm.坚韧而血管少。

32.海氏三角:即为腹股沟三角,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

底部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前面正对腹股沟管浅环。

33.肝裸区:肝膈面与膈之间的韧带叫冠状韧带。

由于其前后两层之间相距较远,这部分肝直接邻膈,无腹膜覆盖,形成肝裸区。

34.肝肾隐窝:在肝右叶后缘与右肾、结肠右曲之间有较大的隐窝称肝肾隐窝,仰卧位时是腹腔的最低位,上腹部的脓液及渗出液多聚集于此。

35.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膈、脾、胰、左肾上腺、左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结构与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36.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面围成,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37.系膜三角:系膜缘处的肠壁与两层腹膜围成系膜三角,此三角处肠壁无浆膜,小肠切除吻合术时应妥善缝合,防止发生肠痿。

38.McBurney点:阑尾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汇合点,其体表投影在脐至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McBurney点,阑尾炎时该处常有明显压痛。

39.肾床:又称肾脂肪囊,位于纤维囊外面的脂肪层,并延伸至肾窦,充填于肾窦各结构之间,对肾起保护作用。

40.腹膜后隙:位于腹后壁的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上至膈,经腰肋三角与后纵膈相通,下至骶岬,与盆腔腹膜后隙相延续,两侧向前外连于腹前外侧壁的腹膜外组织。

41.盆膈裂孔:盆膈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仅在其前方两侧肛提肌的前内侧缘之间留有一狭窄裂隙,称盆膈裂孔。

42.直肠后隙:直肠周间隙的后部常称为直肠后隙或骶前间隙,为骶前筋膜与直肠筋膜的疏松结缔组织,其下方有盆隔封闭,上方越过骶岬与腹膜后隙相延续。

43.会阴: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即广义的会阴,狭义的会阴在男性是指阴囊根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在女性是指阴道前庭后端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又称产科会阴。

44.阴部管:阴部内血管和阴部神经穿经闭孔筋膜的裂隙,又称Alcock管。

45.尿生殖膈:尿道括约肌和会阴深横肌与覆盖它们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尿生殖膈。

46.会阴体:又称会阴中心腱,位于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

此处附着会阴部的肌,具有加固盆底、承托盆内脏器的作用。

47.胸腰筋膜:覆于竖脊肌表面,在上后锯肌前方向上续项筋膜,向下至腰区增厚,并分为前中后三层。

48.听诊三角:位于肩胛下角的内侧,由斜方肌的外下缘、肩胛骨脊柱缘和背阔肌上缘围成,仅覆以皮肤和浅筋膜,是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

49.腰上三角: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下方。

其内下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内界为锯肌和第12肋。

三角的底为腹横肌的腱膜,腱膜深面有三条神经,自上而下为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50.终池:成人在第1腰椎以下已无脊髓,蛛网膜下隙较大,称终池,内含马尾和终丝。

二、简答题1、简述人体构造的基本层次。

答:人体可分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和会阴部、背区、上肢和下肢等。

人体局部层次结构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以及分布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头和躯干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均由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和骨骼等共同形成管或腔。

容纳并保护中枢神经、感觉器官和内脏器官等。

四肢以骨骼为支架,肌肉跨越关节附着骨,深筋膜包裹着肌,浅筋膜位于皮下。

全身各器官具有神经和血管分布。

2、简述腋窝位置及构成。

答:当上肢外展时,肩下方呈穹窿状的皮肤凹陷为腋窝。

腋窝由顶、底、内侧壁、外侧壁、前壁和后壁组成。

顶由锁骨中1/3部、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通向颈根部;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构成。

腋筋膜有皮神经、血管和神经等穿过,使其呈筛状,又名筛状筋膜;内侧壁由前锯肌、上位四个肋骨和肋间隙构成;外侧壁由肱骨的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短头和喙肱肌组成;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锁胸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和胸外侧神经穿过;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构成,后壁上有三边孔通肩胛区,四边孔通三角区。

三边孔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四边孔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3、简述股三角位置、境界及内容。

答: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部,呈一底朝上、尖向下的倒三角形凹陷,下续收肌管。

境界: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下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下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凹陷,自外侧向内侧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

内容:股三角内的结构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股神经,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静脉,股管,股深淋巴结和脂肪等。

股动脉居中,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

4、在活体上如何确定坐骨神经的体表投影?答: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行程最长的神经,是骶丛的分支,多数以一单干出梨状肌下孔至臀部,在臀大肌深面,股方肌浅面,经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之间的稍内侧进入股后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