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实战项目教学模式研究【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合作;实战项目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为“卓越计划”)是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促进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
其培养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
卓越计划提出了由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的培养模式,包括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部分。
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时间(包括毕业设计)累计均要达到一年。
培养方案由校企联合制订,这一方案必须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计划(课程或环节)、实施企业、工程实践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体现可操作性。
[1]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在企业中由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项目指导,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广泛采用“应用性项目教学法”,通过围绕某一实际项目实施教学。
学生可以了解生产实际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了解行业和产品,学习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和实际问题分析解决,这样就使得学生有充足的接触实际、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
学生面对鲜活、实际的实战项目,结合受训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个案调研和工程设计,撰写调研和工程设计报告,通过小组讨论和企业工程师点评,对报告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在岗实践,使学生能充分理解现实,加强生产、研发和检测等方面的工程能力培养。
[2]
2 校企合作实战项目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形式很多,主要有在企业中的专业认知与实践、学业规划、自动化专题讲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企业工程师授课和项目实战。
其中项目实战类的诸多课程围绕专业前沿技术和当前热门应用,结合企业行业背景和技术优势,针对工科学生必备的软硬件系统集成能力,采取学生在企业中进行项目实际操作模式,对学生进行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中的主要形式。
因此项目实战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关系到学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成败。
目前各大高等院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尚处启动阶段,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大部分都处于摸索阶段,存在很多具体细节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可借鉴的直接经验很少。
对于企业方面,即使是一个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公司,在服务学校、培养学生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资金、人员等相关政策支持外,还包括合作模式、项目实战课程组织形式、具体内容、考核方式等等问题。
3 实战项目现状分析
企业的培训对象一般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因此往往讲课进度很快,而且内容往往针对具体型号的产品,并不适合直接面向本科生。
对企业产品的介绍和推广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动力,可以为企业培养将来的潜在客户和未来的员工,扩大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
而我们以往的本科生培养更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培养,很
少深入学习具体型号的产品。
企业原有的培训平台一般只能面向少数的工程技术人员,实验室小,实验台套数少。
另外,大量学生给企业的正常管理和运营也带来不小的挑战。
因此企业中能够提供的实践平台容量十分有限。
4 实战项目教学模式几点探索
4.1 在企业培训和本科生培养之间寻求结合点
企业工程师有着丰富的工程经验,讲授内容跟实际联系紧密,常常结合丰富的实际案例,讲课风格也较高校教师更加活泼和灵活,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吸引学生,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由于以往企业培训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企业员工和客户,因此培训进度比较快,而且内容也不适合直接用于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需要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结合企业原有的培训内容,设计出适合本科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项目实战内容、授课教材、讲义和适合的授课形式。
4.2 在企业产品推介和本科生工程训练之间寻求平衡点
企业原有的培训内容注重产品介绍和使用,而卓越计划中本科生更注重工程能力培养。
如何通过产品的使用达到工程训练的目的,在企业产品推介和本科生工程训练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要通过实践
解决的问题。
依托企业产品,设计符合专业培养的实战项目内容,注重系统集成和实际操作,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在企业和本科生培养两者间实现双赢。
学校在选择校企合作的企业时要注重选择有行业竞争力的,其产品符合行业主流标准的企
业,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更加适应社会需要,更加具有社会竞争力。
4.3 企业接待能力有限和如何最大化企业技术优势之间寻求突
破点
企业的主要工作是生产,有相当严格的管理,条件好的企业也只配备规模较小的培训实验室,接待学生的能力相当有限。
因此必须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发挥企业优势,寻求多种形式的立体培养模式。
学校和企业应该更深度合作,互相补充,取长补短。
对于集中的教学活动,比如行业前言讲座、最新产品推介可以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进行授课;对于集中的实战项目课程,通过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由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指导学生,一方面激励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校的实验设备保持先进,也解决了企业接待能力有限的问题。
对于分散教学的实战项目,则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人小组,由企业工程师进行学徒式一对一教学和指导,利用学生寒暑假、小学期或集中的一段时间,使学生完全进驻企业,跟随指导工程师在设计、生产和技术服务第一线进行深度的企业实习和锻炼,学习直接面向实际的工程技术,培养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结束语
校企联合培养是实现卓越计划的有效途径,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窗口。
企业实战项目与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大区别,不能将学校里课堂或实验室的教学经验直接
生搬硬套,必须探寻一条适应企业实施和学生培养要求的新路。
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能力培养和要求,设计项目实战内容和形式,在项目实战中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生产,在实际的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更利于提高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2]傅越千,楼建明.电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的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22(04).
[责任编辑:陈双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