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情景教学法信息化环境下新型学与教的方式的研究浅谈小学古诗情景教学法信息化环境下新型学与教的方式的研究陈强英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实验小学 (邮编:341800)摘要:小学古诗情景教学模式就是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小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古诗的一种教学模式。
实施小学古诗情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感悟古诗意境,领悟古诗构思,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在课堂上坚持采用情景教学法,能使学生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和熏陶,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掌握知识,老师也可以从单纯的传道授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导者,从而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景教学小学古诗引言: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小学古诗教学一直十分强调学生对古文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掌握,教学活动也就相应地一直采用的是“带读—讲解—翻译—记忆—默写”的单一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语言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显而易见,上述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古诗情景教学模式正是这样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古诗学习效率。
以下我就小学古诗情景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和小学古诗情景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论述。
一、小学古诗情景教学法的渊源和指导思想(一)介绍情景教学法的背景历史和应用范围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情景教学就开始在我国流行,这与其他七种教学流派一起代表着20 世纪中国基础教育学发展的主流,被人们视为创新教学法。
人生存在社会上,就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情境教学,是教师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
到今天,情景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语言、历史、音乐等学科的教学,贯穿于小、初、高及至大学教育,应用范围广,效果明显。
(二)小学古诗教学法与情景教学法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之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那么如何才能上好古诗课呢?《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由于古诗内容的高度概括,语言的凝练、含蓄,句式的灵活多变,给教和学带来较大困难。
而古诗情境再现教学法是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声色并茂、形象直观的优势,再现诗中描述的情境,激发学生在情境交融中观察、想象、探究,体会诗人的情感的教学法。
它使古诗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并受到感染和陶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古诗教学的效果。
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色彩艳丽,情境优美,是一首描绘浣花溪草堂前明媚春光和祖国壮丽河山的优美诗篇。
在教学中,我采取整体、局部、个体的学习方法,先运用课文配乐录音和自制的多媒体整体显示,在声音、形象的烘托下,展现诗篇的情境美;然后分层欣赏,突出局部,让学生体会诗句美;最后再次欣赏古诗的整体美,激起感情的升华。
(三)小学古诗情景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1、以情传情。
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以情育情。
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
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
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
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探讨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要注意对孩子个性的培养,也就是说,在不忽视任何一个孩子的基础上,对于孩子的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和宽容。
遇喜不狂、遇激不怒、遇繁不厌、遇挫不沮、遇惊不慌。
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诚心唤醒真心,以情传情,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
2、想象入情。
有些古诗词将感情寓于一定的形象融于意境之中,要启迪学生通过想象来体味和赏析。
“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爱因斯坦语),令他兴奋,令他深味,令他珍藏永远,以至激发抑之不灭的兴趣,产生神圣的好奇心与惊人的创造力!譬如:杜甫的《旅夜抒怀》中“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学生一般把它当作了比喻来理解,难以窥透诗人的心情。
可以激发想象,在当时国灭家破、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情景之下,诗人“危墙独夜”,说自己象一只沙鸥那样渺小,那般魂无所依、漫无目的地飘忽于天地之中,该是一种怎样凄惶的心境啊!这种复杂的心境正是由“沙鸥”的形象具体表达出来的。
而教学之中,教师应当引导和帮助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充分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以提供想象来源,围绕诗词中的形象进行发掘和想象,进入情境,产生共鸣,促进理解诗词的内涵,体悟到诗词的深远意境,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
又如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隐居桃源,在低头采菊与仰望见山这一不经意的瞬间,与篱笆和南山形成了一种若有若无的默契,进入了悠然恬淡自适的佳境。
这两首古诗中的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几种形象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意境,需要学生对诗作背景、诗人情调有所了解,并且进行想象,才能够进入情景。
教学中,不宜对学生进行直接讲解,而是靠点拨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其自我感悟。
对于学生感悟到的内容,只要不违背诗人表达意图,我们就应当给以肯定和鼓励。
3、借景悟情。
优秀的古诗词,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这些情感又可分为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
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但是由于时代的距离和隔阂,学生难以体会和感悟,那么我们可以在课堂之前搜集相关的图片、影像,组织走进图书馆,调查人文历史等,以产生最佳学习情境。
例如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以及“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等,由于学生没有亲眼目睹黄河滚滚、浊浪排空的气势以及动态的壮观,自然不会有豪迈的气概和放旷的感受,就难以产生真实感受,就更不容易体会到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
教学之前,我精心制作了幻灯片,搜集到有关黄河气势逼人的录相,课堂上那雄浑磅礴、泰山压顶般的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以及“山随平野尽”的画面生动的展开,将学生带入忘我的情境之中,再来组织教学,就会身临其境,言出由衷了。
4、璧合扩情。
所谓璧合,就是珠联壁合,利用比较、对照、映衬等手段,与学生熟悉的诗词横向和纵向联系,这无疑有助于学生拓宽、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增强对“情”的感受力。
同样是写月亮,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借明月自喻孤高,试图忘怀一切,发出“我欲乘风归去”的奇想,但终究不如人间。
以月圆衬托离别之情,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形象地勾勒出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以及对普天之下的人们的平安祝愿。
同样是苏轼的诗词,“明月夜,短松冈。
”却寄托了身居偏地,事过境迁,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
也是写月亮,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表达了送别之情;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是铺设情境,营造气氛。
再如杜甫《旅夜书怀》可与《春望》联系起来看,体会诗人情怀;《送元二使安西》可与《芙蓉楼送别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联系起来看,多角度感受离别情意;《过故人庄》与《田园四时杂兴》、《社日》等联系起来看,多方领略田园风光,深切感受那种恬淡之情;《绝句》(志南作)与《忆江南》、《春望》等联系起来看,体悟同样是写春天,诗人不同的感触。
(四)小学古诗情景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1、联系性原则。
任何课堂教学都是有目的的,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创设于所学内容密切联系的情境,必须以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目的。
在实施小学古诗情境教学模式过程中,课堂教学除了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外,必须特别注重学生古诗能力的提高和语言学习的联系性、系统性,做到浅入深出,使知识的每一个链接处都能稳妥扎实—情境时为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而创设的。
2、合理性原则。
为教学创设的情境必须是合理的,也必须是贴近生活的。
小学生对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生活情境已比较熟悉,课堂上营造出的情境,必须具有足够的真实性,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以便从学生熟悉的感性知识入手,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化难为易。
情境教学的合理性就在于巧妙的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教学,使之合情合理,与教学内容保持连贯性。
3、趣味性原则。
“灌输式”的教学由于缺乏趣味性,使学生对古诗课产生畏惧的心理,所以他们在多部份教学时间内只是机械地应付学习,很难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如果让情境教学充满趣味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古诗是一种乐趣。
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如果所创设的情境能紧扣学生的心弦,激活他们的思维,就能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
4、主体性原则。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在情境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情境的主体。
教师所给的情境可以使一个开头或是一个片断,其他的部分必须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组织与引导。
有了一定的情境,学生尽情自在表达,而此时的教师则是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和带有强烈鼓动倾向的评价者,教师的评价也不能只用“好”和“不好”来表达,因为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他们自己的,都有它们特有的价值,教师应该再充分鼓励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建议,真正的做到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因此,在课堂上即使同学没回答对,我也会对他说“你已经离正确答案很接近了”,让孩子们有动力找出正确答案,也有勇气回答每天遇到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