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市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
1.工程概况及重点分析
1.1编制说明
本工程为*****工程土建**标段施工,位于*****附近,主要工程有1#隧道进口段(东线1985m,西线2020m),连接1#隧道匝道(南口东线匝道1105.196m,南口西线匝道733.574m),以及匝道出口连接**路的改建道路,道路全长495.213m。

1.1.1编制依据
⑴本标段招标文件、设计图纸、补遗书等相关资料。

⑵现场踏勘所获取的有关资料。

⑶我公司在类似工程中的施工经验和研究成果,及现有的施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科研水平、机械设备配套能力和资金投入能力。

⑷国家现行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则、质量技术标准,以及***在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规定。

⑸国家、部委颁发的其他相关规范和标准及省、市有关规定。

1.1.2 编制原则
⑴全面响应招标文件的原则
我单位在充分理解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的基础上编制本投标施工组织设计,遵守、执行招标文件各条款的具体要求,完全响应招标文件关于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质量、进度等相关要求。

⑵风险可控的原则
根据我单位以往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对本工程的风险进行辨识,并进行分析评估,进而制订相应的风险预案和控制措施,有效控制施工安全风险,确保安全施工。

⑶质量保证的原则
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贯彻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标准,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和管理。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控制有序”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工程质量目标,结合本工程的特征与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技术先进、措施完善的质量保证措施,努力把本工程建成“浙江省建筑安全及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争创优质工程。

⑷工期保障的原则
根据招标文件的工期要求及施工方案筹划,科学安排施工顺序,紧抓关键工序,科学配备施工队伍、机械设备、劳动力和材料,采用动态监控、反馈系统及信息化技术,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合理安排工期,优化工序衔接,确保工期目标的实现。

⑸技术先进的原则
我公司将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投入专业化队伍施工,充分发挥专业化施工企业优势。

坚持优化技术方案和推广应用“四新”成果,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确保工程全面创优。

⑹环保、文明的原则
施工组织设计中突出对环保施工、文明施工的管理,施工方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完善的原则编制,把“景观施工”、良好生产秩序、良好生活秩序作为总平面布置、施工顺序安排的前提和原则,尽力创建文明、环保的施工环境,维护市政府形象。

施工前充分调查了解工程周边环境情况,施工紧密结合环境保护、文明施工进行,减少废气、振动、噪声、扬尘污染,杜绝随意排放污水、胡乱丢弃垃圾等对环境的污染,维护交通运输,注重“景观感”。

施工过程实施ISO14002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控制程序,进行环境管理。

建设“绿色工地”,实施“环保施工”。

1.2工程概况
1.2.1工程简介
****工程南起****,约300m后线位以半径340m(东线360m)圆曲线转向西北,沿**路在**与**交叉口西北区域进入山岭段,线位沿**风景区区域界线外围向北布置,经**等,在**以南穿出山岭区进入城市道路地下,向北绕避沿山河桥后,于**以北段**(**附近)爬出地面,路线总长约14.4km,其中设隧道3座,桥梁、涵洞各1座,隧道长约13.9km。

工程总体规模为双向六车道,为机动车专用隧道。

1#隧道:西线全长4904米,起止里程K0+073~K4+977;东线全长4882,起止里程K0+073~K4+955。

2#隧道:西线全长4073米,起止里程K5+027~K9+100;东线全长4053米,起止里程K5+017~K9+070。

3#隧道:西线全长4971米,起止里程K9+186~K14+157;东线全长4989米,起止里程K9+151~K14+140。

第*标段工程内容包含:1#隧道部分区段(西线K1+530~K3+550、东线K1+570~K3+555)、连接1#隧道匝道(南口东线匝道K0+000~K1+105.196m,南口西线匝道K0+000~K0+733.574m),以及匝道出口连接**路的改建道路,道路里程
为K0+000~K0+495.213。

主要工程内容:隧道、道路、管理用房、地下风机房及风井、防排水、管沟及路面、给排水(含消防)及附属工程的预埋结构等工程的施工及质量保修。

1.2.2工程自然条件
⑴地形地貌
**隧道穿越区属**平原的西南端,**系余脉的低山丘陵地貌,地势呈西高东低之势。

本标段为低山丘陵地貌,山体表部除少量残坡积物外,均为基岩,沿线植被很发育,缓坡、陡坡交互,地貌单元在山岭隧道均为延续,地形标高80~220m左右。

⑵工程地质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本段工程隧道沿线出露的前第四纪地层有志留系(S);第四系地层有更新统残坡积层、坡洪积及全更新统冲海积、湖沼积地层。

现自老到新简述如下:
①志留系
志留系下统大白地组(S
)
1d
为临滨~过渡带相沉积或滨海潮平相沉积环境,岩性为灰白,黄绿色中厚层石英岩屑细砂岩,铁质含量较高,合同生泥砾和不规则粉砂条带,夹少量黄绿色薄层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以及紫色粉砂质泥岩。

下部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具微层理,偶夹石英细砂岩。

主要分布在**隧道K3+820~4+950一带。

)
志留系中统康山组(S
2k
为陆源滨海~三角洲~河流复合沉积相砂岩建造,岩性上部为黄绿、灰褐、灰紫色中厚层石英岩屑砂岩,岩屑细砂岩,夹少量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泥岩薄层。

中部为黄绿色中厚层~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岩屑细砂岩,总体以泥岩为主,具韵律沉积结构。

下部为灰白、灰褐、黄绿、灰紫色中厚层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偶见黄绿色粉砂质泥岩薄层,局部可见原生泥砾,可见铁质网纹或枝状突起。

主要分布在**隧道K1+400~K3+820一带。

)
志留系上统唐家坞组(S
3t
为陆源滨海~三角洲~河流复合沉积相砂岩建造,岩性以青灰、浅灰色中厚层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薄层深灰色,紫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主要分布在**隧道1#桥K4+950及以北一带。

②第四系
第四系残坡积土(el-dlQ)
分布于山坡、山脊、山顶地段,以及平原区近山前坡坡麓底部,岩性以灰黄色、褐黄色粉质黏土,黏性土夹碎石及含黏性土碎石为主,局部具有似网纹状结构,碎石大小混杂,直径在2~5cm左右,最大大于10cm,次棱角状为主,风化较强烈,以强风化为主,母岩成分以岩屑砂岩、细砂岩为主,黏性土充填,局部呈含砾粉质黏土、粉质黏土状,土质不均。

厚度0.50~7.20m不等。


中更新统(dl-plQ
2
为一套坡洪积沉积地层,灰黄、棕红色,岩性为含砾粉质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结构紧密,粉质粘土呈硬塑状,碎石岩性多为中风化状的粉砂岩、细砂岩。

主要分布于山前平原区及山前斜坡地带。

根据调查,隧道沿线地表未出露,地面主要分布隧道外围、**路以北山麓地带。

根据区域资料,本层最大厚度近20m,局部有少量揭露。

)
上更新统莲花组(al-plQ
3
分布于沟口、冲沟汇聚地带和近山前坡麓地带,以冲洪积,洪积为主,岩性为褐黄、灰黄、土黄色黏性土混碎石、角砾,稍~中密状,碎石大小混杂,次棱角状为主,均匀性略差,大多较坚硬,个别风化强烈,母岩成分主要为砂岩。

据区域资料,该层最大厚度近8m,根据钻探揭露,隧道沿线最大厚度约为7.5m。

⑶水文地质
①地下水
沿线地下水按埋藏和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基岩裂隙水三大类。

本标段范围内地下水以碎屑岩类层状构造裂隙水为主。

分布于丘陵山地,含水层介质系志留系一套软硬不同的沉积碎屑岩,其岩性有粉砂岩、泥岩、岩屑石英砂岩及泥质粉砂岩,裂隙分为构造断裂脉状裂隙和风化网状裂隙。

含水层除了局部分布的构造断裂及地貌条件有利部位,形成良好的富水性,其他软质碎屑岩类,断裂多被充填、闭合,富水性差。

水量贫乏。

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向山下或以泉眼方式排泄或侧向补给松散岩类孔隙水。

②地表水
标段范围山区分布冲沟,沟谷呈掌状汇流,沿大清谷排泄,冲沟内受大气降水影响。

③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根据《勘察报告》,本场地附近无污染源,受气候条件、土层特性以及干湿交替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按场地环境类型Ⅱ类判别:基岩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在长期浸水和干湿交替作用下均为微腐蚀性。

⑷地震
按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⑸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
①隧道东线围岩分级及地质评价
②隧道西线围岩分级及地质评价
③匝道东线围岩分级及地质评价
④匝道西线围岩分级及地质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