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2.●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的关系:P68-69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3.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基本条件:P69-70a.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分感性材料加以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4.从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P70-71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b.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5.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P91-92●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两种尺度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旧缺失了主体意义。
●基于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二者的统一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人的需要和利益也日益多元。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否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单元: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P1072.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P114-115●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P131-132●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4.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P136●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客观依据: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这一新的主要矛盾的形成和出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和依据。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主要矛盾不放,在继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这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单元: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价值规律的作用:P167●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导致社会资源浪费●阻碍技术的进步●导致收入两极分化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P180●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3.资本积累P191-193●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会使资本主义最终被新的、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P200●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单元: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P221-2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能够部分克服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业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2.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P231-233积极作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
●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消极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
●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
●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增加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看待:●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
●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面对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的风险挑战,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不是一部分国家的独角戏,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实现发展的大舞台。
●面对不同国家在生产方式、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要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单元: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P284●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立足本国国情。
●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2.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P285●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实践探索中出现某种曲折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前进趋势。
●推进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必须有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3.以自信担当、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P287●正确认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形势。
●充分估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以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