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江苏南京)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9.(2分)A10.(2分)B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每小句1分)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精湛(高超)(1分)(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江苏苏州)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竖:憧仆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0.①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它的人这么多?②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
(江苏无锡)(一)(12分)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
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
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
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
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
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
②钞:掠夺。
7.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①客谢之谢:▲②监试者异之异:③窃为郡内忧之窃:▲④以病去去: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2分)(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2分)7.(2分)A(因为)8.(2分)C9.(4分)①谢:道歉。
②异:认为……奇特(奇异)。
③窃:私下。
④去:离职,离开。
(每个1分)10.(4分)(1)(2分)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
(得分点:判断句式)(2)(2分)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
(得分点:“内”和“为”)(江苏扬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鸣机夜课图记[清]蒋士铨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
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
既识,即拆去。
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③绩之具,毕陈左右;膝臵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
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
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
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2)苦.儿幼不能执笔( )(3)无误,乃已.( )(4)与轧轧相间.( )1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抱铨坐膝上教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B.旋复持儿而.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C.儿怠,则.少加夏楚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D.解衣以.胸温儿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12.翻译下列句子。
(6分)(1)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13.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3分) 10.(1)每天(2)苦于(3)停止(4)间杂 11.D 12.(1)到了六岁,母亲才命令我拿笔学写字。
(2)像莺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刺激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就会半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3)这是尽可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着这一条打一仗。
13.赞同。
“看不清楚”蒋母严于教子,正是“苦其心志”,孟子强调困境造就人才,两者是一致的。
因为往往是忧患使人成才,安乐使人走向灭亡,一个人从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10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舎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A.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B.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C.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D.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忿()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