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护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掌握医疗卫生法规的概念。
2.能正确掌握医疗卫生法规的基本原则。
3. 能够列举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能力目标
1. 能掌握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及预防。
2. 能掌握医疗事故的概念及分级。
3. 能在护理工作中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素质目标
1. 养成良好职业形象和态度。
2. 学会在护理工作中尊重、理解和关爱病人。
【教学重点】
1. 医疗卫生法的基本原则
2. 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法律问题及应对
3. 医疗事故的概念及分级
【教学难点】
1. 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法律问题及预防
2. 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小组讨论、情景教学式、提问式【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展示讲授内容
1)医疗卫生法规
2)护理立法
3)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
4)医疗事故
3.给出教学目标
情景设置
李某,男,8个月,肺部感染,收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
医嘱:0.9%氯化钠40ml+头孢曲松钠0.5g,静脉缓慢推注。
实习护士自行配药,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将10%的氯化钾误当作溶媒稀释头孢曲松钠,在推注药液过程中致患儿心跳骤停,死亡。
实习护士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行为造成患儿心跳骤停而死亡,可划分为几级医疗事故?
第一节护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医疗卫生法规
(一)医疗卫生法的概念
医疗卫生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卫生方面法律
法规的总和,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医疗卫生法的基本原则
1. 预防为主的原则
指医疗卫生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正确处理防病与治病的关系。
2. 卫生保护的原则
是指人人有获得卫生保护的权利。
如《职业病防治法》是为了预防、控制、消除职
业病的危害,保护劳动者生命健康权而制定的。
3. 公平的原则
是指每个公民都有依法享有改善卫生条件、平等获得基本医疗和保健的权利。
4.保障健康的原则
其本质是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健康利益之间的关系。
如对于从事医疗、护理的专业
人员,在从业前应依法取得执业证书,否则不得从事医疗、护理工作。
5. 患者自主的原则
是指患者自己行使卫生法规所赋予的患者权利。
如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申诉权、赔偿请求权等。
(三)医疗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
医疗违法行为——指个人、组织所实施的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
根据违
法性质及法律责任承担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医疗卫生行政违法、医疗卫生民事违法、
医疗卫生刑事违法。
1. 行政责任
指个人、组织实施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一般违法行为而承担的法律后果,分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2.民事责任
指根据民法及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规定,个人或组织对实施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的民事不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3. 刑事责任
指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严重侵犯医疗卫生管理秩序及公民的人身健康权而依刑法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二、护理立法
护理法——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关于护理人员在护理教育和服务实践方面的一切法令、法规。
(一)护理立法的意义
1. 促进护理管理法制化,提高护理质量
2. 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3. 促进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和接受培训
4. 维护护士的基本权益
5. 维护服务对象的正当权益
(二)护理立法概况
1. 世界各国护理立法概况
2. 中国护理立法概况
三、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
(一)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范围
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范围是指法律所适应的效力范围,包括管辖范围、时间范围和对象范围。
在立法上一般从对象范围方面加以规定。
1. 护理质量标准
(1)护理法律法规
(2)专业团体的规范标准
(3)医疗机构的有关政策和制度
2. 护士执业考试和执业注册制度
(二)护士与护生的法律责任
1. 护士的法律责任
(1)处理和执行医嘱:包括及时、准确执行医嘱;慎对口头医嘱、及“必要时”的医嘱;必须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向主管医生复诵一遍口头医嘱,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明知医嘱有错误,但是护士不提出疑问,或由于疏忽大意忽视了医嘱中的错误,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护士与医生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2)护理记录:护理记录内容必须认真、全面、准确、真实,不能凭空捏造和主观臆断。
修改时要求使用不同颜色的墨水,注明修改时间并签名。
抢救记录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3)麻醉药品及物品的管理:病房的麻醉药品由专人负责、加锁保管,并建立交接班制度。
避免护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构成参与贩毒、吸毒罪及盗窃公共财产罪。
2. 护生的法律责任
护生由于尚未获得执业资格,必须在执业护士的严密监督和指导下,为病人实施护理。
护生在执业护士的监督下发生差错事故,除本人承担一定的责任外,带教老师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护生擅自行事造成病人的伤害,就要个人承担法律责任。
(三)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
1.侵权与犯罪
(1)侵权:侵权是指侵害了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财产或人身权利。
包括侵犯患者的健康权、生命权、隐私权等。
侵权行为可通过民事方式如调解、赔礼、赔物、赔款等方式来解决。
(2)犯罪:犯罪是指一切触犯国家刑法,会依法受到惩罚的行为。
犯罪会根据个人主观意向的不同,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刑法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有:拘役、管制、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2.疏忽大意与渎职罪
(1)疏忽大意:行为人因不专心履行职责,而损害了患者生活利益和健康恢复的进程,则构成了侵犯行为。
(2)渎职罪:行为人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因失职导致患者残废或死亡,就构成了渎职罪。
(四)护理工作中常见导致过失的原因及应对
1. 常见导致过失的原因
(1)法律意识淡薄
(2)缺乏规范管理
(3)超负荷的工作量
(4)专业知识缺乏
(5)忽视维权意识
2. 护理工作中法律问题的应对
(1)强化法治观念
(2)规范护理行为
(3)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4)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5)增强维护患者及自身权益的意识
四、医疗事故
(一)医疗事故
1. 概念
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2. 医疗事故的分级
(1)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2)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3)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4)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3.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
(1)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2)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3)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4)无过错输血感染导致不良后果的。
(5)因患者及家属方面的原因延误诊疗致不良后果的。
(6)因不可抗力致不良后果的。
(二)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1.医疗事故的预防
(1)加强安全医疗教育
(2)完善各项医疗规章制度
(3)建立医疗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2. 医疗事故的处理
(1)医疗事故的报告
(2)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3)医疗事故的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