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脂类的测定
总脂的测定 方法
第一类:直 接萃取法
第二类:经 化学处理后 再萃取法
第三类:减 法测定法
第三类:减法测定法(对于脂肪含量超过80%的 食品,通常通过减去其他物质含量来测定脂肪的 含量)
{
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 不溶性杂质的测定
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
将索取食品样品置于(105±2)℃条件下加热3h,样品 所恒定减少的质量即被认为是其所含水分及挥发物的质量。
巴布科克氏法
(1)原理
用浓硫酸溶解乳中的乳糖和蛋白质等非脂成分,将 牛奶中的酪蛋白钙盐转变成可溶性的重硫酸酪蛋
白,使脂肪球膜被破坏,脂肪游离出来,再利用加
热离心,使脂肪完全迅速分离,直接读取脂肪层的
数值,便可知被测乳的含脂率。
(2) 适应范围与特点
这两种方法都是测定乳脂肪的标准方法,适用于鲜 乳及乳制品脂肪的测定。对含糖多的乳品(如甜 炼乳、加糖乳粉等),采用此方法时糖易焦化, 使结果误差较大,故不适宜。此法操作简便,迅 速。对大多数样品来说测定精度可满足要求,但 不如重量法准确。
(3)测定方法
精密吸取17.6mL样品,倒入巴布科克氏乳脂瓶中,再取 17.5mL硫酸,沿瓶颈缓缓注入瓶中,将瓶颈回旋,使液体充 分混合,至无凝块并呈均匀棕色。置乳脂离心机上,以约 1000r/min的速度离心5min,取出,加入80ºC以上的水至瓶颈 基部,再置离心机中离心2min,取出后再加入80ºC以上的水 至脂肪浮到2或3刻度处,再置离心机中离心1min,取出后置 55~60ºC水溶中,5min后立即读取脂肪层最高与最低点所占的 格数,即为样品含脂肪的百分数。
不溶性杂质的测定
脂类中的不溶性杂质主要包括机械类杂质(如土,砂,碎屑 等),矿物质,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及某些胶质等。 1. 原理 过量有机溶剂处理式样,过滤溶液,再用有机溶剂 洗涤残渣,直到洗出溶液完全透明,(105±2)℃烘干 称重。所选有机溶剂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不溶性杂质的不 同。 2. 操作步骤 称取样品30~50g(m,精确至0.01g),置 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等量的石油醚(或苯)于水浴中 加热,使样品完全溶解于有机溶剂中。然后,用干燥至恒 重的滤纸(m’’)过滤,滤纸上的沉渣用热的石油醚多 次洗涤,直到洗出的滤液完全透明。 将滤纸于漏斗上干燥后,取下,放入已知恒重的称量瓶中, 置于100~105℃干燥箱内干燥1h后,每隔20min称量一 次,直至其恒重为止(m’)
脂类物质的化学特性
不溶解于水,但溶于有机溶剂,如正己烷,石油 醚、甲醇和氯仿等。 脂类物质的存在形式:游离态、结合态形式。
以上性质不适用于磷脂。
脂类的测定
脂类的测定项目很多,我们只介绍脂类总量的测定。
不同来源的食品所含的脂肪在结构上有许多差异, 所以也没有一种通用的提取剂。 脂类的共同特点是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小,能溶 于脂肪溶剂中,再根据相似相溶的规律具体选择。
结合脂,游离脂
过滤
除去非脂类物质、回收
原理
将试样分散于氯仿-甲醇混合溶液中,在水浴 中轻微沸腾,氯仿,甲醇和试样中的水分形成 三种成分的溶剂,可把包括结合态脂类在内的 全部脂类提取出来。
氯仿-甲醇抽提法
注意事项: 适宜于高结合脂含量的样品,尤其是高磷脂含量,如鸡蛋、 鱼类、肉类等。 对于不含水分的样品,如果用此法,则应该加入适量水 分。
和石油醚提取脂肪,回收溶剂,干燥后称量, 提取物的重量即为脂肪含量。
(2)适用范围与特点
此法适用于各类、各种状态的食品中脂肪测定。特 别是加工后的混合食品,易吸湿,不好烘干的,用索 氏提取法不行的样品,效果更好。
本法不适于测定含磷脂高的食品、如:鱼、贝、蛋品等。
因为在盐酸加热时,磷脂几乎完全分解为脂肪酸和碱,当 只测定前者时,使测定值偏低。本法也不适于测定含糖高
常用测定 脂类的有 机溶剂
乙醚
石油醚
氯仿—甲 醇
1. 乙醚
(有一定极性,但不如乙醇、甲醇、水等)溶解
脂肪的能力强,应用最多。GB中关于脂肪含量的 测定都采用它作提取剂。
乙醚沸点低(34.6℃),易燃。
乙醚可饱和2%的水。含水乙醚在萃取脂肪的同时, 会抽提出糖分等非脂成分。 所以必须用无水乙醚作提取剂,被测样品也要事 先烘干。
此法为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联合国粮 农组织 / 世界卫生组织( FAO/WHO)等采用,为 乳、炼乳、奶粉、奶油等脂类定量的国际标准 法。它适用于各种液状乳(生乳、加工乳、部 分脱脂乳、脱脂乳等)、各种炼乳、奶粉、奶 油 及冰淇淋。除乳制品外,也适用于豆乳或加 工成乳状的食品。
(一)原理
利用氨-乙醇溶液破坏乳的胶体性状及脂肪球
膜使非脂成分溶解于氨-乙醇溶液中,而脂肪游
离出来,再用乙醚-石油醚提取出脂肪,蒸馏去
除溶剂后,残留物即为乳脂肪。
(二)适用范围与特点
本法适用于各种液状乳(生乳、加工乳、部分
脱脂乳、脱脂乳等),各种炼乳、奶粉、奶油及冰 淇淋等能在碱性溶液中溶解的乳制品,也适用于 豆乳或加水呈乳状的食品。
(三)测定方法
因此,在含脂肪的食品中,其含量都有一定的 规定,是食品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测定 食品的脂肪含量,可以用来评价食品的品质,衡 量食品的营养价值,而且对实行工艺监督,生产 过程的质量管理,研究食品的储藏方式是否恰当 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脂类物质在食品中的作用
提供热量 提供营养,如必须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 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VE、VD、VA 赋予食品特殊风味 赋予食品柔滑的外观
到的残留物,即为粗脂肪。
适用范围 适用于脂类含量较高,结合态脂类含量少或经水解处理过 的,(结合态已转变成游离态),样品应能烘干,磨细, 不易吸湿结块。 此法经典,对大多数样品的测定结果比较可靠。但费时长 (8—16 h)溶剂用量大,需要专门的仪器,索氏提取器。
索氏提取法
过程: 1)样品制备: 固体样品 –磨碎半固体样品或者液体 样品– 加入沙子– 烘干—磨碎 2) 制备底端封口的滤纸筒,筒底部放 脱脂棉,105℃烘至恒重。 3) 把样品放入滤纸筒中. 4) 溶剂抽提脂肪 5) 称量 6) 计算
结果计算
脂肪(%)=(m2-m1) / m×100 m2——接受瓶和脂肪的质量,g; ml——接受瓶的质量,g;
m——样品的质量(如为测定水分后的
样品质量计),g。
总脂的测定方法
第一类:直接萃取法(利用有机溶剂或混合溶剂 直接从天然或干燥过的食品中萃取出脂类)
氯仿-甲醇抽提法(CM)
样品
溶剂 在残留物中加入石油醚 抽提 蒸馏,除去溶剂 称重 氯仿-甲醇
花生仁
柠檬 牛乳
39.2
0.9 3 以上
青菜
苹果 香蕉
0.2
0.2 0.8
全脂炼乳
8
以上
全脂乳粉
25~30
这些含量是指用乙醚提取的脂类总量。
脂类物质的测定意义
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原料,半成品,成品 的脂类含量对产品的风味、组织结构、品质、外 观、口感等都有直接影响,所以脂肪含量是一项 重要的控制指标。
第七章
脂类的测定
第二节 脂类的测定方法
总脂的测定 方法
第一类:直 接萃取法
第二类:经 化学处理后 再萃取法
第三来:减 法测定法
总脂的测定方法
第一类:直接萃取法(利用有机溶剂或混合溶剂 直接从天然或干燥过的食品中萃取出脂类)
索氏提取法
样品 乙醚或石油醚 蒸去溶剂 粗脂肪
索氏提取法
原理 将经前处理的、分散且干燥的样品用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 回流提取,使样品中的脂肪进入溶剂中,回收溶剂后所得
总脂的测定 方法
第一类:直 接萃取法
第二类:经 化学处理后 再萃取法
第三来:减 法测定法
第二类:经化学处理后再萃取法(利用有机溶剂 从经过酸或碱处理处理的食品中萃取出脂肪)
酸水解法
罗兹-哥特 里法
巴布科克 法和 盖勃法
酸水解法
(1)原理 将试祥与盐酸溶液一同加热进行水解,使结
合或包藏在组织里的脂肪游离出来,再用乙醚
索氏提取法
注意事项:
1. 抽提的粗脂肪 : 磷脂、 色素,蜡等醚溶性物质. 2. 适宜抽提 游离态脂含量高的样品,不适宜于结合脂含量 高的样品。 3. 样品应干燥,如含水会影响抽提效果,也会增加水溶物质。 4. 如果样品中糊精和糖类物质含量高,则应先用水除去,再 进行测定。 5. 乙醚应该纯净,不含水分、过氧化物、和醇类。 6. 水浴加热,小心着火。
(二)丙酮不溶物法测定磷脂含量 原理
磷脂具有双亲性,当与水接触时,磷脂能吸水膨胀而使其在油脂中的 溶解度大大降低。因此加水至油脂中,其中的油脂将沉淀下来,又依 据磷脂不溶于丙酮的特性,用丙酮洗涤沉淀除去油脂等其他物质,烘 干残余物,称量即得磷脂含量。
结果计算
常用测定 脂类的有 机溶剂
乙醚
石油醚
氯仿—甲 醇
2. 石油醚
石油醚的沸点比乙醚高,不太易燃,溶解脂
肪能力比乙醚弱,吸收水分比乙醚少,允许样品
含微量的水分。时也采取乙醚+石油醚共用。
有时也采取乙醚+石油醚共用。 但乙醚、石油醚都只能提取样品中游离态的脂肪。
对于结合态的脂类,必须预先用酸或碱及乙醇破坏 脂类与非脂类的结合后,才能提取。
操作方法
用以烘至恒重的称量皿称取约10g,在(105±2)℃电 烘箱内烘60min,取出冷却(30min以上),称量。再 烘30min,直至两次质量差不超过0.002g为止。如果最 后一次质量大于前一次质量,取前一次质量.
(2)结果计算
水分挥发物含量=(m-m’)/m x100%
式中:m’---烘后试样的质量,g; m---烘前试样的质量,g;
的食品,因糖类遇强酸易炭化而影响测定。